摘要:“山东这4座城要火!中央刚批的规划,以后要当‘领头雁’!”最近这份带着“国家背书”的山东区域发展蓝图一落地,不少山东人都在朋友圈转发——济南、青岛、烟台、临沂被明确为重点发展城市,“一群两心三圈”的城市群格局正式铺开。这可不是简单的“城市排位赛”,而是藏着山东
文/南坊夜话
“山东这4座城要火!中央刚批的规划,以后要当‘领头雁’!”最近这份带着“国家背书”的山东区域发展蓝图一落地,不少山东人都在朋友圈转发——济南、青岛、烟台、临沂被明确为重点发展城市,“一群两心三圈”的城市群格局正式铺开。这可不是简单的“城市排位赛”,而是藏着山东人“全域崛起”的底气,连老辈人都说:“咱山东的发展,从来都是‘实打实干’,还带着咱自己的烟火气!”
1
济南:泉城不只有泉水,老厂房里长出了“机器人”
谁再说济南“只有泉水和历史”,济南人可要不服气了。这次规划给济南定了“黄河流域科创标杆”的目标,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里的“老厂房变科创园”,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68岁的王师傅,曾是济南国棉一厂的纺织工人,退休5年后,又回了“老地方”——不过现在这里不是轰隆隆的纺织车间,而是挂满机器人模型的科创孵化器。“以前咱在这儿织棉布,现在年轻人在这儿捣鼓‘机器人大脑’,我来当‘活地图’,给他们讲老厂房的结构,别让管线影响了设备安装。”王师傅笑着说。去年一年,这个由老纺织厂改造的孵化器,就孵出了5家高新技术企业,连趵突泉边的文创店,都摆上了这里研发的“泉水主题机器人”,能给游客讲李清照的故事。
现在的济南,早就不是“慢节奏”的代名词:从济南西站坐高铁到北京最快40分钟,到郑州1.5小时;“山水圣人”旅游线去年接待了5200万游客,游客既能在趵突泉看“水涌若轮”,又能去起步区看机器人跳舞——泉城的“古韵”和“新劲”,都藏在这烟火气里。
2
青岛:不只有啤酒和大海,渔民成了“科研顾问”
青岛的野心,从来不止于“海滨旅游城”。规划里说要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而青岛的“海洋故事”,比海浪还鲜活。
西海岸新区的中科院海洋所里,有个特殊的“顾问团”——成员全是当地老渔民,62岁的张大叔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小在唐岛湾长大,能凭浪头的方向判断鱼群,还能听潮水声辨暗礁。去年科研人员调试深海机器人时,张大叔路过看了一眼,就提醒:“这片海域水下30米有暗礁群,机器人得绕着东经120度走,不然容易卡壳。”后来机器人按他说的路线走,果然顺利完成了采样。现在张大叔每周都来研究所,给学生们讲“海洋的脾气”,黑板上画的浪头示意图,比图纸还直观:“咱渔民没文化,但大海的事儿,咱门儿清!”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更有意思,“95后”桥吊司机小李,用智能系统把装卸效率提了20%,连干了30年的老师傅都来请教:“以前咱靠手感‘吊箱子’,现在你对着屏幕点几下,比咱准还快,这就是‘科技养鱼’啊!”去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6亿吨,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国1/5,从这里出发的货轮,载着“青岛造”驶向全球。
3
烟台:不只有樱桃和海鲜,果农直播卖爆“冰糖心”
烟台能跻身“重点”,靠的是“硬核产业”,更靠“接地气的智慧”。高端化工、海工装备去年营收超4000亿,而一颗小小的烟台苹果,也能卖出“大花样”。
牟平区的刘大爷,十年前还在村口路边摆摊卖苹果,最怕遇到下雨天——“苹果泡了水就烂,有时候一天也卖不出一筐。”现在他不用愁了,跟着孙女学起了直播,镜头前拿着苹果咬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咱烟台苹果,咬着有‘冰糖心’,脆甜!不好吃你退回来!”去年双11当天,他的直播间就卖了2.8万斤苹果,还和加工厂合作,把次果做成苹果脆片、苹果酒,“以前一颗苹果只能卖1块钱,现在能卖三回钱——鲜果、脆片、酒,咱农民也能玩‘产业链’!”
蓬莱造船厂的老工匠孙师傅,更是烟台“产业传承”的缩影。他干了40年造船工,参与建造过3座万吨级海工平台,去年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船厂当起了工程师。“以前咱造小木船,现在造‘海上工厂’,儿子用电脑画图,我帮着看工艺,父子俩一起给烟台争口气!”现在烟台的海工装备,已经卖到了东南亚,孙师傅常跟人说:“咱烟台的海,不光能养鱼,还能‘养’大装备!”
4
临沂:不只有革命老区,煎饼摊成了“商贸名片”
谁能想到,曾经的“革命老区”临沂,现在成了对接长三角的“物流枢纽”?规划里说要建“淮海经济区联动枢纽”,而临沂的“商贸故事”,比小商品城的货物还多。
小商品城的商户陈姐,20年前推着三轮车卖劳保手套,冬天冻得手通红,一天也卖不了50双。现在她开了5家网店,还搞起了直播,仓库里的智能分拣系统自动打包,“以前我自己骑车送货,现在物流车直接开到仓库门口,发往长三角隔天就到,去年双11一天发了3000单!”
更有意思的是物流园里的“李记煎饼摊”——摊主李大哥做了15年杂粮煎饼,因为专给各地客商当早餐,火成了“网红摊”。陈姐每天都来买:“客商爱吃,说咱临沂的煎饼‘顶饱又香’,不少人还会带两箱煎饼回去,咱这煎饼也成了‘商贸名片’!”现在临沂小商品城年交易额突破5000亿,全国每10件劳保用品,就有3件来自这里——老区的“闯劲”,一点也不输年轻人。
5
全省“抱团”:内陆蒜农也能“出海”,陶瓷能卖到黄河上游
4城领跑,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省一盘棋”。济南带着淄博、泰安搞省会经济圈,青岛领着烟台、日照建胶东经济圈,临沂牵头菏泽、济宁发展鲁南经济圈——现在的山东,连内陆城市都能“借港出海”。
菏泽的蒜农老周,今年把50万斤大蒜通过日照港出口到韩国。第一次去港口看装船时,他激动地拍了段视频发朋友圈:“活了60年,第一次见咱的大蒜装大船出国!以前只能在本地卖,现在多亏了这城市群,咱菏泽也能‘靠海吃饭’!”
淄博的陶瓷厂老板老吴,也尝到了“抱团”的甜头:“以前把陶瓷卖到西安要3天,现在走济南的高铁物流通道,1天就到,去年销量涨了40%!不少陕西客户说,‘你们山东的陶瓷,又好看又结实,以后就从你这儿进货’!”
按照规划,到202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要成“北方增长极”,2035年剑指世界级——到时候,从济南的泉水边到青岛的海浪旁,从烟台的苹果园到临沂的小商品城,都能看到山东的“新活力”。
这些年山东的变化,藏在老厂房的机器人里,藏在渔民的“海洋经验”里,也藏在果农的直播镜头里。你的家乡在“三圈”里吗?你见过这些城市的“新老碰撞”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眼里的山东新发展~
来源:信马由缰齐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