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汛期测流,得在小船上晃悠,溅湿一身是常事。现在坐在办公室看屏幕,数据自动跳出来,省心又精准!”10月17日,邵阳水文中心工作人员操作着手机上的实时监测系统,屏幕上的曲线随水位变化起伏。这看似日常的一幕,藏着“十四五”期间邵阳水文从“人工跑腿”到“数智当家
“智”为百姓守安澜
——邵阳水文中心交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
黄云 岳榕
“以前汛期测流,得在小船上晃悠,溅湿一身是常事。现在坐在办公室看屏幕,数据自动跳出来,省心又精准!”10月17日,邵阳水文中心工作人员操作着手机上的实时监测系统,屏幕上的曲线随水位变化起伏。这看似日常的一幕,藏着“十四五”期间邵阳水文从“人工跑腿”到“数智当家”的大变革,更是全体邵阳水文人坚守初心、服务民生的生动写照。
高洪期间,邵阳站水文测船在资江江面上作业。
“十四五”以来,邵阳水文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锚定“监测精准、预报及时、服务高效”核心目标,在党建引领、主业攻坚、创新驱动、民生服务等方面深耕细作,用一项项扎实举措、一组组硬核数据,书写了邵阳水文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答卷。
红色堡垒“聚人气” 队伍干活“有底气”
“十四五”期间,邵阳水文中心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延伸至监测一线与服务前沿,为各项工作开展筑牢“红色根基”。
2020年该中心第一届党委成立后,坚持“党委统筹、支部落地、党员带头、全员参与”,迅速构建起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通过推行党委成员兼任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支委班子等举措,将党的领导贯穿水文监测、预报预警、民生服务全流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深化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机关党支部先后获评省水文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市直机关“示范党支部”,成为凝聚队伍力量的“核心枢纽”。
在思想建设与廉政建设方面,该中心党委以“第一议题”制度为抓手,五年来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55次、党课30次,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引导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制定《廉政风险清单》,推进“清廉邵阳水文”建设,精准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开展“两带头五整治”等专项行动,持续纠“四风”转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
水文青年职工备战全省勘测技能竞赛。
为打造高素质队伍,该中心党委大力实施“人才强水文”战略。一方面,优化人员结构,吸纳专业人才,公开招录、招聘9名参公人员、4名事业编人员,5人晋升高级职称、17人晋升中级职称,形成了“老中青”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青年职工成长积分制度”,常态化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搭建“老带新”“师带徒”培养平台,助力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担当重任。在完善的培养体系下,青年职工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多人在全省勘测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精准测报“盯得紧” 江河安澜“守得牢”
水文工作是水旱灾害防御的“耳目”和“尖兵”,每一组数据、每一次预报,都牵动着群众的安危。“十四五”期间,邵阳水文中心直面一次又一次洪旱挑战,凭借科学的测报机制与高效的应对措施,交出一份“零重大失误、零重大损失”的优异答卷。
旱情期间,水文职工开展移动墒情监测。
有28年工龄的周三革,是邵阳水文测报的“老江湖”。1997年邵阳水文站刚成立时,他是第一批“拓荒人”,那时候资江航运繁忙,测流工作全靠一艘小船,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2007年新邵晒谷滩水电站建成后,测流频次从每年100多次陡增至300多次,周三革和同事们天天连轴转,天不亮就往测站跑。2023年犬木塘电站蓄水后,又多了项“硬任务”——守牢48.8立方米/秒的生态流量底线。
枯水期,绥宁县水文职工在河口站开展生态流量测验。
2025年初,邵阳地区雨水偏少,邵阳站断面日平均流量下降至39.6立方米/秒。邵阳水文中心党委迅速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组织人员实行“三班倒”监测模式,全天坚守监测岗位,确保流量数据精准无误,为生态保护提供可靠支撑。同时,工作人员深入研究电站蓄水发电规律,根据水位“潮汐式”变化特点调整测流时间,精准捕捉关键节点数据,为防汛和生态保护筑牢大数据基础保障。
这样的坚守与初心,化作了沉甸甸的成绩单:“十四五”期间,面对复杂水情,该中心党委始终保持高效响应,成功应对2021年5次雨洪过程、2022—2023年夏秋冬春四季连旱、2024年13轮暴雨洪水,累计启动应急响应38次,发布洪水预警315次,编制雨水情预测分析材料超1000期,预报优良率保持100%,以精准测报守护群众生命财产与工程安全。
科技赋能“添智慧” 水文监测“焕新颜”
从H-ADCP“精准测报”到无人船“灵活作业”,从信息化平台“智能研判”到小型水库“实时监控”,“十四五”期间,邵阳水文中心党委累计争取建设资金1780余万元用于升级硬件设施、完善信息化体系,绘就“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的智慧蓝图,让水文数据真正成为守护江河安澜、服务民生发展的“智慧钥匙”。
新仪器、新设备操作应用培训。
“目前,全市已建成109处全自动固定墒情站,覆盖12个县市区的田间地头与河渠岸边。”邵阳水文中心技术服务科科长张伏虎指着墒情监测地图介绍,“它们就像109双‘智慧天眼’,24小时盯着土壤的‘干湿呼吸’,精准捕捉土壤含水量变化,实时回传数据,为抗旱减灾提供精准情报。”
2022—2023年四季连旱期间,这些“智慧天眼”成了“抗旱尖兵”。依托墒情数据,水利、农业部门提前预判旱情发展趋势,及时开展灌溉调度,让连片稻田、果园免于“渴水”之困,实现从“经验抗旱”到“精准抗旱”的转变。
水面之上,水文监测的“智能化革命”同样精彩。得益于2022年启动的水文测站提档升级项目,如今在邵阳市区与隆回县的重点河段,H-ADCP设备宛如“不知疲倦的水文哨兵”,通过声波探测自动测算流速与流量,数据实时回传后台;2023年,邵阳茅坪、隆回、邵阳县塘渡口等地的全自动缆道相继投用,彻底改变了“人工拉缆绳、河边记数据”的传统模式;2艘无人船在遥控操作下化身“水下侦察兵”,深入浅滩、险滩等传统测流盲区作业;3台搭载着高清相机与激光雷达的无人机腾空而起,能在15分钟内完成5公里河段的全景测绘,为洪水演进分析提供直观依据。这些“利器”让数据传输时效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测验精度跃升至新高度。
眼下,更强的“预警利器”还在加速建设。针对绥宁、新宁、洞口暴雨高发区,该中心党委正全力推进4个测雨雷达站建设。建成后,雷达天线将像“天空扫描仪”般,实时追踪云层移动轨迹,精准锁定降雨的“落脚点”与“强度级”,为暴雨灾害预警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四五”期间,邵阳水文“智慧版图”持续扩大:完成112座小型水库安全监测能力升级,通过加装传感器与监控设备实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开发水文水资源移动互联应用、市县水文信息服务平台等多款水文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处理“一键完成”,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完成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提档升级,在隆回、邵阳站设置LED屏,实时发布雨水情信息,让群众“看得见、看得懂”。
实干担当“接地气” 服务群众“暖人心”
“治水是守护江河安澜,驻村是守护村民好日子。”“十四五”期间,邵阳水文中心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选派骨干力量驻村帮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邵阳县岩口铺镇兴隆村与绥宁县黄土矿镇大安源村的“蝶变”,便是该中心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以前喝的水发黄,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是干净水!”说起兴隆村的变化,该中心驻村干部曾安文的话语里满是欣慰。自2018年开启驻村工作后,该中心党委就发挥自身行业优势,致力解决该村安全饮水问题:2020年推动村子接入集中供水,让家家户户喝上放心水;为破解“灌溉难”,牵头帮助村里修建近1公里灌溉渠道。此外,该中心党委还投入资金为村里安装路灯,并设立“积分超市”,引导村民推动村容村貌焕新。
2025年5月,该中心驻村干部进驻大安源村,首要任务便是筑牢防返贫底线。6月,暴雨冲毁当地公路和饮水设施,该中心党委迅速拨付抢修资金、组织人员开展抢险修复工作,保障村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目前,在该中心党委的研究部署下,驻村干部正结合山区资源优势,为大安源村规划“南竹经济+优质稻种植”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为留守老人提供稳定就业与收入来源。
邵阳水文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曾邵华带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驻村帮扶之外,该中心党委还积极开展多元化民生服务:连续4年累计组织600余人次参与交通文明劝导活动;开展节水护水、反诈宣传等志愿活动320余场……凭借扎实的民生服务成效,该中心先后获评省级“文明标兵单位”“模范职工之家”以及省、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邵阳水文中心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推动“智慧水文”向“智能水文”跨越。未来,还将以更精准的数据、更及时的预警、更贴心的服务,守护江河安澜、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生态安全,在新时代治水兴水征程中勇毅前行,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文力量”。
来源:邵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