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文站“倒刺扶手”已被拆除,水文中心的快速回应与担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10:07 3

摘要:5 月 12 日,这一安全隐患被网民发现并反映出来。据了解,5 月 13 日记者从鹿寨水文水资源局获悉,该水文站在建设中还没有装门,为了防止外人进去所以装了铁片和倒刺,并表示完工后将拆除。但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让公众完全放心,毕竟在未拆除期间,周边群众尤其是老人、

近日,一则关于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在建水位站的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民反映,该水位站的楼梯扶手安装了铁片和倒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5 月 12 日,这一安全隐患被网民发现并反映出来。据了解,5 月 13 日记者从鹿寨水文水资源局获悉,该水文站在建设中还没有装门,为了防止外人进去所以装了铁片和倒刺,并表示完工后将拆除。但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让公众完全放心,毕竟在未拆除期间,周边群众尤其是老人、儿童等群体,面临着潜在的危险。

不过,值得点赞的是,柳州水文中心迅速行动起来。5 月 17 日,柳州水文中心发布情况通报,称中心在得知此事后,立即组织开展论证工作,结合媒体与网民的建议,研究决定做拆除处理,并且已于 5 月 14 日就全部拆除完毕。

水位站作为守护水域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等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就像是水域的 “守护者”,通过实时监测水位、流量等关键指标,为我们及时发现和预警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以及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但这绝不能成为忽视周边群众安全的理由。

此次事件中,水文中心的快速响应,体现了对民意的高度重视,也展现了其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仅仅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这样的效率值得肯定。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在面对问题时积极作为的态度,在民意和公共安全面前,没有丝毫的推诿和拖延。

水位站的安全隐患虽已消除,但这一事件引发的思考仍在延续。公共设施建设如何平衡功能性与人文关怀,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类似"防人式设计"在各地并不鲜见。某地公园为阻止电动车进入,在步道入口设置半米高的石墩;某小区为防攀爬,在围墙上插满玻璃碎片。这些简单粗暴的防护措施,暴露出设计者缺乏系统思维——只考虑单一功能实现,却忽略了公共空间的复合属性。水位站的倒刺铁片被拆除后,施工方改用可拆卸的临时围挡,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便于后期维护,这种柔性管理方式值得推广。

更深层来看,此次事件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过去"管理思维"主导下,公共设施往往强调"管住人";而今"服务思维"兴起,要求设计者学会"想着人"。杭州某社区在改造老旧凉亭时,特意保留居民自发搭建的晾衣绳;成都新建的滨江步道,专门设置宠物饮水点和轮椅充电桩。这些细节证明,好的公共服务就像空气,当人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时,恰恰说明它已完美融入生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类似矛盾可能还会出现。但柳州事件给出了解题思路:建立"设计-施工-使用"全链条沟通机制。上海黄浦江岸线改造时,就曾邀请市民代表参与方案评审;深圳公园建设推行"市民园长"制度。这种开放式治理模式,既能提前发现隐患,又能凝聚社会共识。

水位站的倒刺拆除了,但拆掉的更应是僵化的管理思维。当每处公共设施都能体现对人的尊重,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温暖的共同体。这需要管理者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也需要每位市民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共建。毕竟,安全防线的构筑,不仅靠钢筋铁骨,更靠人心温度。大家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公共设施安全问题呢?你觉得相关部门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艺飞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