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白山松水的风掠过重庆嘉陵江的波、四川清江的岸、云南云岭的峰,再到广西岑溪的蝉鸣里,这个夏天,一群曾从西南各地走向东北师范大学的学子,正带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温度归来。这场母校行,是被照亮者成为追光人的时光接力。
当白山松水的风掠过重庆嘉陵江的波、四川清江的岸、云南云岭的峰,再到广西岑溪的蝉鸣里,这个夏天,一群曾从西南各地走向东北师范大学的学子,正带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温度归来。这场母校行,是被照亮者成为追光人的时光接力。
四川的夏天总裹着化不开的闷热,老旧风扇在天花板上吱呀转着,空调呼呼吹着冷风,也没能吹散空气里的燥热。
站在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的讲台上,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却透着坚毅的脸庞,我忽然晃了神。眼前的画面好像和记忆叠在了一起: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背着书包,在陇南老家与广元的列车上辗转,在知识的缝隙里一点一点找方向。“大家好,我叫丁语,是比你们大两岁的学姐。我来自甘肃,现在在东北师范大学读书,那是一所被称作‘人民教师的摇篮’的学校。”我的声音清晰而有力。
我的宣讲就这样开始了。屏幕上,是我改了又改、删了又补的招生PPT。从东师的历史脉络到学术成果,从优势学科到科研平台,每一页都想尽可能把东师真实的样子呈现在他们面前。当讲到东师援疆支教团的故事时,我看见台下几个女生悄悄红了眼眶。
互动环节,一个扎着低马尾的女生小声问:“学姐,我基础不好,也能考去东师吗?”我蹲下来,把印着“人民教师的摇篮”的书签塞到她手里:“我高三模考时也曾排名垫底,但东师教我的‘勤奋’,就是让我相信‘慢慢来也能赶上’。你看,我们从甘肃到四川求学,已经跨出了最难的一步,再往前多走几千公里到东师,不过是把‘追梦路’再延长一点,终点是能更好地回家。”女生盯着书签上的东师校门,眼里慢慢亮起光,手指轻轻摸过“勤奋创新”四个字。
这场宣讲不只是介绍一所大学,更是给这些“跨省求学”的孩子一个承诺——不管是从甘肃到四川,还是从四川到东北,每一段追梦路都不会白走,总有一盏灯,在远方等着照亮他们回家的路。我盼着有一天,他们能带着在东师学到的知识与力量,回到西北、回到家乡,把那里的基础教育变得更好。
而于我自己来说,这也是一次对教师梦的确认——曾经那个在颠簸车厢里攥着车票、迷茫求学的小小身影,如今终于能站在讲台上,坚定地朝着心里的目标走下去。
七月的昭通,云岭山的轮廓映在镇雄中学的窗户上。活动当天,在以往熟悉的教室里坐满了高一学生。我抱着厚厚的资料走进教室,手里是我整理了一周的“东师报考指南”,每一个数字都标上了注解。我以一张老照片开场——1946年延安窑洞中的东北大学旧址,学生们惊讶于“原来东师这么老”。当我转而展示净月校区图书馆的穹顶照片时,后排男生小声嘀咕:“这差距也太大了吧。”我顺势解释:“学校硬件在变,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讲到公费师范生政策时,我怕大家听不懂,特意把相关规定进行拆解讲述。最意外的是平时沉默的小王主动站起来说:“我想去读研,但家乡英语老师太少了。”这句话让我忽然懂了——这些云南孩子比谁都清楚“责任”的重量。
这次宣讲让我重新审视师范教育的本质。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些与三年前自己相似的面孔,突然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责任与信念的接力。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不只是招生宣传的标语,更应成为每个师范生内心的标尺。或许这就是返校宣讲的意义——我们不仅是政策的宣讲者,更是教育火种的传递者;师范的本质不是讲了多少政策,而是让更多人相信,教育能改变家乡,就像东师改变了我。
八月的宣威,夜空缀满星光,晚风裹着校园草木的清香,悄悄吹进宣威十中的那间教室。我站在讲台上,望着熟悉的黑板与课桌,恍惚间像是回到了从前。曾经在这里埋首苦读、为梦想咬牙坚持的日子还清晰在目,如今却以“东北师范大学学子”的身份回来宣讲,我的心里满是“反哺”的郑重。
这场宣讲能顺利实现,最先要感谢的是我的母校宣威十中,还有敬爱的高老师。是您为我们推开了返回母校的大门,让我们想为学弟学妹传递力量的心意有了安放之处。您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是我们此行最坚实的后盾。看着您熟悉的身影,我仿佛又变回了当年在您课上求知若渴的学生,母校的培育之恩,早已深深刻在心里。
还要感谢东北师范大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是这份号召给了我们宝贵的实践机会,让我们能把“东师精神”带回这片云岭之乡。宣讲前,我反复筛选PPT内容:从净月校区的日常景致、图书馆里的自习场景,到社团活动的热闹画面、支教团在乡村服务的身影,每一张都力求还原东师的真实日常;还特意准备了印着东师校徽的书签,盼着能给学弟学妹留个“看得见的念想”。
真站上讲台,原本藏在心里的一点紧张,很快就被学弟学妹们的热情冲散了。他们专注地倾听,踊跃地举起手提问,有人问起“大学的食堂”,有人好奇“东北的冬天”,我一一耐心解答;当他们接过书签时,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那模样成了给予我们最好的回馈。是他们的纯真与热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所有的准备与奔波都如此值。我们带来的或许只是片刻的星光,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却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更坚定了作为教育火种传递者的使命。
这次“心系桑梓”之旅,于我而言,是一次身份的回归,也是一次成长的出发。从一个被倾囊相授的学生,到一个尝试薪火相传的学姐,我深深体会到“传承”二字的千钧之重。期待未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我们能带着各自的梦想再次相遇,共同为理想执笔前行。
八月的岑溪,蝉鸣声裹着盛夏的热意漫过校园林荫,熟悉的石板路、教学楼,让我想起曾经在这里埋首备考的日子。如今我以宣讲团成员的身份回到岑溪市第二中学,从“学子”变“宣讲者”,胸口既有面对旧时光的紧张,更满是想为学弟学妹传递力量的期待,这短短数日的实践,成了我暑假里最难忘的印记。
宣讲前,我们对着电脑逐字核对PPT,从东北师大的学科优势到生物科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反复把专业术语改成易懂的家常话;还特意设计“写给未来自己”的明信片活动,想借这种有温度的方式,拉近和他们的距离。
宣讲时,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讲高中啃数学压轴题时怎么找题干突破口,聊大学实验室里第一次调试显微镜差点打翻试剂的趣事。原本的“宣讲”慢慢变成了真诚对话。活动里的小细节最是动人:小组拼图时,大家围着碎片为还原东师图书馆图案争得热闹,转头又凑在一起讨论“大学课堂是不是真的自由”;一对一咨询时,一位高三女生听完志愿建议,低头在明信片上认真写下“目标:东北师大生物系”,笔尖落下的每一笔,都藏着对未来的笃定。
而我自己也在这场实践里悄悄成长:从最初对着镜子练演讲怕忘词,到后来能从容接住各种提问,沟通应变力慢慢提升;看着团队里有人筹备物资、有人对接流程,分工协作无缝衔接,我才真正懂了“星火燎原”的含义——单独一束光或许弱,但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别人的路。
离开时,手里攥着几张学弟学妹留下的明信片,字里行间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我忽然明白,其实这场宣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我们为学弟学妹撩开了大学的一角面纱,他们眼中的热爱与坚定,也让我更清楚“传递价值”的意义。未来,我愿继续做这束星火里的一份子,把真诚的分享带给更多正在追梦的学子。
七月的重庆,暑气裹着嘉陵江的水汽漫进校园,我踩着凤鸣山中学熟悉的石板路,走进了高二文科班——这个我曾埋头苦读的地方,如今多了份“传递者”的责任。
暑假正式开始后,我便全心投入材料准备,一边打磨宣讲PPT,一边制作宣讲回执单。PPT里,东北师范大学的“双一流”优势学科、历年重庆录取分数线与排名情况清晰呈现,校园的建校历史、红色底蕴,还有大学里的饮食住宿、日常学习与生活片段也一一收录,每一帧都想让学弟学妹看到最真实的东师;而宣讲回执单,是为了收集他们的相关信息,也为后续建立初步沟通渠道打下基础。
宣讲时,我顺着PPT的内容逐一向他们介绍东师,讲完后便进入提问互动环节,最后还一起拍了照留念。“学长,语文作文总写不好怎么办?”台下的提问让我瞬间想起自己的高中时光,于是我把语文作文谋篇布局的技巧、历史学科大历史观的思维训练方法逐一分享出来。互动中,我始终保持着即时的眼神交流,生怕错过他们的任何一个疑问。有的人好奇大学生活累不累,我笑着举了自己的例子:“之前做社会实践时,熬夜改报告到很晚,但看到成果的那一刻,比高中解出压轴题还开心。”
这次宣讲结束后,我的收获远不止 “完成一次任务” 那么简单。和即将升高三的学弟学妹聊下来,我更懂了他们对大学的好奇、关心的问题,还有当下的想法;对着他们讲东师的好、分享自己的经验时,切实尝到了传播东师办学优势与特色的成就感,对母校的认同和归属感也更浓了;这时的我认识到,教育的传承从不限地域,就像江水滋养重庆,东师的光也悄悄照亮了少年的路。
四川学子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对英语成绩有要求吗? 有要求必须选英语语种吗?
学姐答:对英语成绩没有具体要求。除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专业外,其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对英语语种没有要求。
招生办小贴士:根据我校2025年本科招生章程第二十条,英语、英语(公费师范)、英语(优师专项)、商务英语及英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要求考生高考外语语种为英语。计算机类、经济学类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均有英语授课课程,非英语语种的考生应慎重报考。
广西学子问:入学后可以转专业吗?
学长答:只要不是艺术类、体育类、中外合作办学这些特殊专业,所有学生都有转专业机会,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申请。
招生办小贴士:根据我校政策规定,学生入校学习后,所读专业除艺术类、体育类、中外合作办学等特殊专业外,有转专业机会,每学年春季学期组织转专业工作,符合条件的大一、大二学生可申请。由学院(部)按各专业准入细则规定的准入条件、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专业准入考核。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录取后一般不得转专业,经生源所在省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按照所在学校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在公费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根据我校优师计划招生简章规定,入学后,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不得转为非优师专项学生,可按程序在优师专项招生专业内申请转专业。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