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告诫:有慧根之人并不在寺院中,而是在这三种人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19:00 1

摘要:古印度舍卫国,祇园精舍的钟声每日清晨都会准时响起,穿透薄雾,回荡在恒河岸边的田野上。精舍内,僧侣们身着赭色僧衣,或坐禅诵经,或清扫庭院,一派清净庄严。二十岁的僧人慧清,已在祇园精舍修行三年,他自幼便对佛法心生向往,立志寻得 “慧根”,早日悟道。可三年来,他每日

古印度舍卫国,祇园精舍的钟声每日清晨都会准时响起,穿透薄雾,回荡在恒河岸边的田野上。精舍内,僧侣们身着赭色僧衣,或坐禅诵经,或清扫庭院,一派清净庄严。二十岁的僧人慧清,已在祇园精舍修行三年,他自幼便对佛法心生向往,立志寻得 “慧根”,早日悟道。可三年来,他每日诵经打坐,却始终觉得自己离 “慧根” 甚远,更让他困惑的是,他走遍祇园精舍,见过无数高僧大德,却从未真正见到过他心中 “有慧根之人” 的模样。

这日午后,慧清又独自坐在精舍的菩提树下,眉头紧锁。他手中捧着经书,目光却没有落在经文上,而是望着远处舍卫城的方向,喃喃自语:“难道有慧根之人,都藏在深山古刹之中?可祇园精舍已是舍卫国最有名的修行之地,为何我还是寻不到?”

“小师父,你为何在此唉声叹气?” 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慧清回头,只见一位身着白衣、面容儒雅的居士站在不远处,手中提着一个装满草药的竹篮,周身透着一股从容自在的气息。慧清认出他,此人便是舍卫国闻名的维摩诘居士 —— 他虽居家修行,却精通佛法,曾多次与佛陀弟子辩论。

慧清连忙起身行礼:“维摩诘居士,弟子慧清,因寻‘有慧根之人’不得,心中困惑,故而感叹。”

维摩诘闻言,微微一笑,走到菩提树下坐下,示意慧清也坐下:“小师父认为,有慧根之人,该在何处?”

慧清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在寺院之中。寺院是修行之地,高僧大德云集,只有在此处,才能接触到有慧根之人,习得真正的佛法。”

维摩诘轻轻摇了摇头:“小师父此言差矣。有慧根之人,并不在寺院中,而在世间的三种人里。你若一心在寺院中寻找,即便走遍天下庙宇,也难以见到真正的慧根。”

慧清面露疑惑:“居士此话怎讲?弟子不解。寺院之外,皆是凡夫俗子,他们沉迷于功名利禄、柴米油盐,怎会有慧根?”

维摩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起身说道:“小师父若不信,可随我去舍卫城走一趟。今日我带你见三种人,你且用心观察,便知何为真正的‘有慧根之人’。”

慧清虽半信半疑,但对维摩诘的学识早已心生敬佩,便点头应允,跟着维摩诘向舍卫城走去。

舍卫城的市集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空气中混杂着香料、水果与鲜花的气息。维摩诘带着慧清走到一个卖花摊前,摊主是个十七八岁的女子,名叫阿雅。阿雅穿着朴素的棉布衣裙,双手却异常灵巧,正将新鲜的莲花、茉莉整理成花束,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维摩诘笑着打招呼:“阿雅姑娘,今日的莲花依旧新鲜。”

阿雅抬头见是维摩诘,连忙起身:“维摩诘居士,您来了。今日要带些莲花回去吗?这是今早刚从恒河岸边采来的,还带着露水呢。”

维摩诘点头:“给我来两束。对了,我这位小师父初来舍卫城,你给说说,你每日卖花,最开心的是什么?”

阿雅拿起一束莲花,轻轻拂去花瓣上的水珠,笑着说:“最开心的,是看到买花人的笑容。有人是为了送给生病的亲人,还有人是为了装饰家里,让家人心情愉悦。我卖的虽是花,却像是在传递欢喜 —— 看到他们拿到花时的笑脸,我便觉得,这一天的辛苦都值得了。”

这时,一位老妇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摊前,声音沙哑地说:“阿雅姑娘,能给我一朵最便宜的花吗?我想送给我卧病在床的老伴,他最喜欢茉莉了。”

阿雅连忙拿起一朵开得正盛的茉莉,递到老妇人手中,笑着说:“阿婆,这朵茉莉送给您,不要钱。您老伴看到它,一定会开心的。”

老妇人愣了一下,连忙摆手:“这怎么行?你也要过日子啊。”

阿雅说,“花能让人开心,比赚钱更重要。您快回去吧,别让老伴等急了。”

老妇人感激地向阿雅道谢,拄着拐杖慢慢离开。阿雅看着老妇人的背影,脸上依旧带着笑容。

维摩诘转头对慧清说:“小师父,你看阿雅姑娘,她每日与鲜花为伴,心中却没有‘贪念’—— 她不执着于赚多少钱,反而将‘让别人开心’当作自己的快乐。她懂得‘布施’的真谛,用一朵花传递善意;她也懂得‘放下’,不纠结于利益得失。这种不贪、不执、心怀善意的心境,难道不是一种慧根吗?”

慧清愣住了。他一直以为,慧根是高深的佛法理论,是复杂的修行法门,却从未想过,一个普通的卖花女,能在日常琐事中拥有这样通透的心境。

离开花摊,维摩诘带着慧清走到街角。街角处,一位名叫巴伦的中年男子正坐在小板凳上,专注地补着一双破旧的草鞋。巴伦的手上布满老茧,指缝里还沾着黑色的鞋油,可他的眼神却异常专注,仿佛手中补的不是草鞋,而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维摩诘走上前问道:“巴伦,今日生意如何?”

巴伦抬起头,看到维摩诘,露出憨厚的笑容:“维摩诘居士,今日生意还不错。这双草鞋是城西拉车夫的,他靠这双鞋谋生,鞋底磨破了,我得给他补得结实些,让他能多穿些日子。”

维摩诘指着巴伦手中的草鞋,对慧清说:“你看巴伦补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慧清仔细观察,发现巴伦补鞋时,不仅将鞋底缝得格外牢固,还在鞋帮内侧加了一层柔软的麻布。“他补鞋很用心,还特意加了麻布,让穿鞋的人更舒服。”

巴伦听到慧清的话,笑着说:“是啊,穿鞋的人每天要走很多路,鞋舒服了,脚才不疼。我补鞋,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要让每一个穿我补的鞋的人,都能走得安稳、走得踏实。”

这时,一个年轻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只断了带的皮靴:“巴伦师傅,我的皮靴带子断了,能不能帮我修一下?我还要去给病重的母亲抓药,耽误不得。”

巴伦连忙放下手中的草鞋,接过皮靴:“别急,我马上给你修,保证不耽误你抓药。” 他从工具箱里拿出针线,飞快地缝补起来,手指翻飞,动作娴熟。没过多久,皮靴就修好了,带子缝得又牢固又整齐。

年轻人感激地掏出钱,巴伦却只收了一半:“你是去给母亲抓药,不容易,这钱够了。快去吧,别让母亲等急了。”

年轻人再三道谢,转身跑向药铺。巴伦看着年轻人的背影,又拿起之前的草鞋,继续专注地补了起来。

维摩诘对慧清说:“巴伦只是个补鞋匠,却懂得‘专注’与‘慈悲’。他补鞋时心无旁骛,这是‘专注’;他体谅他人的难处,少收钱财,这是‘慈悲’。佛法中的‘禅定’,不就是在做事时心无杂念吗?‘慈悲’不就是体谅他人、帮助他人吗?巴伦在补鞋的过程中,践行着佛法的真谛,这种在平凡劳作中坚守本心的境界,难道不是一种慧根吗?”

慧清沉默了。他想起自己在祇园精舍打坐时,常常心猿意马,一会儿想着经文的含义,一会儿又担心自己修行进度太慢,从未像巴伦这样,在做事时如此专注。他开始明白,慧根或许不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在脚踏实地的行动里。

傍晚时分,维摩诘带着慧清来到舍卫城郊的田野。田野里,一位名叫卡玛的农夫正弯腰收割稻谷,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卡玛的脸上满是汗水,却丝毫不见疲惫,反而带着一种满足的笑容。

“卡玛,今日的稻谷收成不错啊。” 维摩诘走上前,笑着说道。

卡玛直起身,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居士,今年风调雨顺,稻谷收成比去年还好。再过几天,就能把稻谷全部收割完,分给村里的乡亲们一些。”

慧清疑惑地问道,“这些稻谷是你辛苦种出来的,为何要分给别人?”

卡玛笑了笑,指着田野说:“小师父,你看这田野,是村里的土地;这稻谷的种子,是去年乡亲们一起挑选的;播种的时候,邻居们也来帮过忙。这稻谷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我多收一些,就多分一些给乡亲们,尤其是那些家里贫困、没有田地的人,让他们也能有饭吃。”

维摩诘接着说:“卡玛每年都会把收成的一半分给乡亲们,自己只留够一家人生活的粮食。有人问他,你辛苦一年,为何要把粮食分给别人?他说,土地滋养了稻谷,乡亲们帮助了我,我不能独享这份收获。”

这时,卡玛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一粒稻谷,小心翼翼地放进布袋里。“每一粒稻谷都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割,要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不能浪费。” 他说。

维摩诘对慧清说:“卡玛是个农夫,却懂得‘感恩’与‘惜福’。他感恩土地、感恩乡亲,这是‘感恩’;他珍惜每一粒稻谷,不浪费粮食,这是‘惜福’。卡玛种下‘分享’的善因,收获的是乡亲们的爱戴与尊重;他种下‘惜福’的善因,收获的是内心的满足与安宁。这种在生活中践行‘因果’、心怀感恩的心态,难道不是一种慧根吗?”

慧清终于恍然大悟。他一直执着于在寺院中寻找 “有慧根之人”,却忽略了世间最平凡的人,往往在过着最通透的生活 —— 卖花女阿雅心怀善意,不贪不执;补鞋匠巴伦专注慈悲,坚守本心;农夫卡玛感恩分享,珍惜福报。他们没有读过高深的佛经,没有进行过复杂的修行,却在日常的生活与劳作中,拥有了最宝贵的慧根。

维摩诘随后说道,“有慧根之人,不在寺院中,而在这三种人里 —— 心怀善意、不贪不执的人,专注慈悲、坚守本心的人,感恩分享、珍惜福报的人。他们或许身份平凡,从事着最普通的工作,却在生活中践行着佛法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慧根。”

慧清对着维摩诘深深鞠了一躬:“居士的教诲,弟子铭记在心。从前弟子愚昧,以为只有在寺院中才能寻得慧根,却不知慧根就在世间的平凡人身上,就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回到祇园精舍时,夜幕已经降临,月光洒在菩提树上,投下斑驳的树影。慧清坐在菩提树下,回想着白天见到的阿雅、巴伦和卡玛,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自己之前的修行,之所以迟迟没有进步,是因为他太执着于 “形式”—— 执着于在寺院中修行,执着于背诵高深的经文,却忽略了佛法的本质是 “用心生活”。

渐渐地,慧清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和,对佛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其他僧人都觉得,慧清像是变了一个人,不仅脸上多了笑容,言行举止也多了一份从容与通透。

维摩诘的教诲,如同恒河的流水,滋养着慧清的心灵;而慧清的故事,也像一粒种子,在舍卫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慧根不在寺院,而在世间;修行不在形式,而在本心。只要心怀善念、坚守本心、感恩生活,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慧根,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悟得生命的真谛。

来源:小橘子励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