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夏(1362年正月~1371年七月),是元朝末年由明玉珍所建的割据政权,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其鼎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包括今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及云南东北部等地,东至湖北宜昌,南至贵州遵义,西至云南昆明,北到陕西汉中。历2主,享国9年,被明朝所灭。
明夏(1362年正月~1371年七月),是元朝末年由明玉珍所建的割据政权,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其鼎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包括今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及云南东北部等地,东至湖北宜昌,南至贵州遵义,西至云南昆明,北到陕西汉中。历2主,享国9年,被明朝所灭。
明夏政权疆域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原名瑞,字玉珍,一说本姓旻,后因崇信白莲教而改姓明。湖广省黄州路随州随县梅丘里(今湖北省随县柳林镇)人。明玉珍长有异相,一只眼睛是重瞳。家中世代以种田为生。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明玉珍持剑追随徐寿辉,参加天完红巾军,被徐寿辉授任为统兵征虏大元帅,率其旧部隶属倪文俊部下,镇守沔阳(今湖北仙桃)。
红巾军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元朝四川行省政事哈麻秃率部进攻沔阳,与明玉珍战于沔阳湖(今湖北省仙桃市排湖)中,元军大败,哈麻秃退回四川。明玉珍战中被飞矢射瞎右眼,从此人送外号“明眼子”。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元朝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诱杀明玉珍部将杨汉,明玉珍听从万户戴寿的建议,率兵与杨汉余部合兵向重庆进军。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明玉珍率部直抵重庆朝天门,守城元军不战自溃,元四川行省左丞哈麻秃战败被俘,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连夜逃往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城中百姓迎接明玉珍部众入城,明玉珍攻占重庆。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秋,明玉珍率军攻克夔洲(今重庆奉节县)、万州(今重庆万县)。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月,明玉珍率军击败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与行省平章郎革歹,攻克乌牛山寨(今乌尤山)、嘉定(今四川乐山),完者都、朗革歹逃遁。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秋,徐寿辉任命明玉珍为陇蜀行省右丞。同年冬,明玉珍部攻克叙南,任广西两江道宣慰使。
徐寿辉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六月,明玉珍在普州(今四川安岳)打败青巾,李喜喜率青巾军退至成都。明玉珍班师回重庆,受封为陇蜀四川行省参政。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月,明玉珍遣使进贡,被徐寿辉拜为骠骑卫上将军、陇蜀省左丞相。徐寿辉赐给明玉珍一只金杯和两枚银锭,被明玉珍一直珍藏在身边,从未舍得动用过。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春,明玉珍改任奉国上将军、统军都元帅。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元朝四川行省参政赵资、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四川行省平章郎革歹三人在龙州会合,密谋复兴,却被游兵抓获送至重庆。明玉珍下令将他们一同斩首于大十字街。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五日,陈友谅弑杀徐寿辉于采石矶,自立为帝。明玉珍悲痛欲绝,怒斩陈友谅信使,传令三军披麻戴孝,为徐寿辉发丧。命令部将莫仁寿领兵据守夔州,不与陈友谅相通,立徐寿辉庙于城南,春秋奉祀。
陈友谅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月十五日,明玉珍受部将拥戴,在重庆即陇蜀国王位,修宫殿于太平门内,正式称陇蜀王,不改国号、不改年号,追谥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一月,明玉珍率军平定播南(今贵州省)、攻克巴州(今四川巴中),在牛头寨俘虏元将熊文弼,又攻克长宁州(今四川宜宾长宁县)。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五月,明玉珍攻克普州(今四川安元)、广元等地。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春,明玉珍亲自领兵围团嘉定九鼎山的大佛寨(即大佛寺,又名凌云寺),并命令部将万胜率精锐直趋成都。明玉珍仅用十天时间便攻陷大佛寨。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明玉珍遣兵进攻四川东部诸郡县,元朝四川行省左丞李思齐退守凤翔。自此,明玉珍完全占领了四川地区。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2年)正月初一,明玉珍率百官祭告天地,即皇帝位,接受皇帝玉玺绶带,国号大夏,改元天统,定都重庆(一说在成都称帝)。设立太庙,追尊四代先祖。立长子明升为太子,任命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斌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明玉珍称帝后,今北川、平武一带相继臣服于大夏政权,并接受了明玉珍大夏政权的封号。
夏太祖明玉珍
大夏天统二年(1364年)三月,明玉珍命令司马万胜、司寇邹必、指挥芝麻李领兵进攻云南。十二月八日抵云南,攻占云南首府中庆路(今云南昆明)。梁王孛罗帖木儿(一名把都)弃城而逃。
大夏天统三年(1365年)三月,明玉珍命令万胜领兵攻打兴元城(今汉中),围城三日,攻克不下而归。此次战争不胜后,夏政权便采取保境自守政策,不再轻易出兵进取。
大夏天统三年(1365年)四月,梁王孛罗帖木儿部将傅大都联合大理平章段功率兵进攻万胜,万胜兵败于关滩,退回重庆。
孛罗帖木儿
大夏天统四年(1366年)二月六日,明玉珍病逝。在位六年,享年三十八岁。群臣尊上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钦文昭武皇帝”(一说文武至圣皇帝)。于当年九月六日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睿陵。遗诏太子明升即位。
大夏天统四年(1366年)四月初一日,明升继位为大夏皇帝,改明年为开熙元年,时明升年仅10岁,其母彭太后摄政。
明升继位后,明玉珍义弟、右丞相万胜与知枢密院事张文炳之间存有隔阂,万胜暗中派人杀死张文炳。明玉珍义子内府舍人明昭等假托彭太后旨意,召万胜入宫,缢杀于崇文楼下,以刘桢为右丞相。
大夏开熙元年(1367年)伊始,司徒、平章事吴友仁因明昭矫杀万胜,以“清君侧”的兴兵谋叛。四月,明昇令丞相戴寿统兵八万进讨,吴友仁据守保宁。吴友仁让参政文彦彬入城带回书信,要求诛杀明昭。明升借朝会设计擒明昭等人,尽诛之。吴友仁同文彦彬至重庆请罪谢恩。
大夏开熙四年(1370年)五月,大明大将军徐达、都督冯胜、参政傅友德、左丞李思齐自徽州南出,渡至略阳,擒蒙元平章蔡琳,又遣裨将金兴旺、张龙合兵攻兴元,元朝兴元守将刘思中、知院金庆祥投降,徐达留金兴旺、张龙镇守,还军西安。
徐达
大夏开熙四年(1370年)七月三十日,大夏司徒、平章吴友仁进攻兴元,被大明为大都督府佥事金兴旺出兵击败。
夏瞿塘守将平章莫仁寿率兵进攻归州,被大明管军千户陈闻击败,俘获八千,被湖广行省平章、营阳侯杨璟全部诛杀。
大夏开熙五年(1371年)正月三日,明太祖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为右副将军,率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叶升;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为左副将军,率都督佥事何文辉等,讨伐明升。
明太祖诸将
大夏开熙五年(1371年)四月四日,傅友德攻克阶州(今甘肃武都)。四月七日,傅友德攻克文州,明都督同知汪兴祖阵亡。四月十九日,傅友德兵攻克隆州。 四月二十一日,傅友德兵攻克绵州,明龙骧卫指挥史鉴战死。
大夏开熙五年(1371年)六月十七日,夏平章丁世贞率军收复文州,明指挥佥事朱显忠、千户王均谅战死。
大夏开熙五年(1371年)六月二十一日,明升面缚衔璧,与其母彭氏及右丞相刘仁奉表投降。汤和遣指挥万德送明升等人以及降表于京师应天府。
大夏开熙五年(1371年)七月十一日,据守成都的大夏丞相戴寿、知院向大亨等人率其属投降。
大夏开熙五年(1371年)七月十二日,颍川侯傅友德攻克崇庆,阵斩大夏崇庆知州尹善清,崇庆判官王桂华等率城中耆民投降。
大夏开熙五年(1371年)七月十五日,指挥万德送明升以及降表至京师应天府,明太祖授明升为归义侯,赐冠带、衣服及居第于京师。
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将归义侯明升与归德侯陈理一起送往高丽,令高丽国王善待之。
大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二十五日,明升的长子明义向朝鲜国王李成桂告其父殁。
来源:白云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