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爸,你看,这里有两台电话机!”一个周末,福州路上的“红亭子”引起了小朋友的注意。“居然还有人在值守公用电话亭!”小朋友的爸爸透过窗口看到沈玉琇,露出惊讶的表情。
人人有手机的时代
是谁还在打电话?
还有人守着电话亭吗?
人流如织的福州路
坐落着上海最后一间 公用传呼电话亭
83岁的沈玉琇奶奶
坐在这间614弄“红亭子”里
一守就是30年↓↓
上海最后一家公用传呼电话亭
打电话价格不变
只为供人救急
“爸爸,你看,这里有两台电话机!”一个周末,福州路上的“红亭子”引起了小朋友的注意。“居然还有人在值守公用电话亭!”小朋友的爸爸透过窗口看到沈玉琇,露出惊讶的表情。
福州路614弄的公用传呼电话亭
电话亭现在生意怎样?“现在打电话的价钱没变,上海本地电话每3分钟4角,外地长途电话1分钟2角。可以付现金,也可以扫码付费。”沈玉琇拿出记账本,“这个月做了五六十块的营业额,昨天做了3块钱。我有退休金,不靠这个生活。”
“有几个老户头有时会来,他们说用手机泡电话粥不好,担心辐射,就来我这里打,有时候能打掉十几块话费。我也晓得,有的人其实是在照顾电话亭的生意。”沈玉琇说。
福州路一头是人民广场、一头是外滩,电话亭周边老字号店铺云集。过路的人多了,总有人手机没电或者忘带手机,有急事只能来打公用电话。“这里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留一个应急窗口,别人对上海的印象就会更好一点。”
社交媒体上,有人在游记中点评:“没想到上海还保留了这么古老的电话亭,恰恰体现了当地的管理智慧,老树开新芽,也很人性化。”
电话亭30年前的辉煌时代:
5人轮班两班倒,
每月营业额四五千元,
“拷机一响,大家排队打电话”
沈玉琇见过电话亭最辉煌的时代。1952年,上海有了第一部传呼电话。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安装了电话,人们外出时要与家里联系,就需要使用公用电话。
沈玉琇告诉记者说:“这个电话亭是1993年有的,居委叫我来电话亭管账。那时门口有个公交车站,49路、17路、20路都在这边停,来往的人非常多。大家都用拷机,拷机一响,就排队过来打电话。”
当年的公用电话承办证
30年前,电话亭有5个人轮班两班倒,两个人从早上6点做到下午2点,另外两个人从2点做到夜里10点,还有一个人轮休。一个月5部电话的营业额高达四五千元,沈玉琇的月收入也能有400元。
电话亭经历“剧场重生”
陪伴路人30年
“人与人的温度”不变
近几年,南京东路街道给电话亭重新装修了两次,为了让小空间物尽其用,沈玉琇让社区保安、修车师傅也进来休息,这份“人气”也给电话亭带来了更多生机。
“我生在福州路,长在福州路,这里的居民我都很熟。”即便来打电话的人少了,但她还记得爱人去世前的叮嘱,“电话亭不能关掉,哪怕一分钱没有也不能关。对于过路的人来说,电话亭的灯光也是一种陪伴。”
沈玉琇很珍惜“人与人的温度”。在她的手机里,珍藏着许多与来访者的合影,有媒体记者、自媒体主播、做社会调查的大学生……90后画家陈汉煜还给她画了一张像,被她摆在窗前。
90后画家陈汉煜送给她的画像
今年夏天,海派话剧《小花园电话亭》作为第十三届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剧目,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上演。沈玉琇作为剧中主人公原型登上舞台,任凭回忆在她的脑中流淌。
劳动报综合自新闻晨报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