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校园里,有一位老师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芜湖梨簧戏等地方非遗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教育,用创新实践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她就是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苏乐,学生们口中的“非遗苏姐”,一位用设计语言唤醒传统技艺、以育人情怀点亮文化星火的“点灯人”。
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校园里,有一位老师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芜湖梨簧戏等地方非遗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教育,用创新实践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她就是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苏乐,学生们口中的“非遗苏姐”,一位用设计语言唤醒传统技艺、以育人情怀点亮文化星火的“点灯人”。
从“梨园”到“数字”:非遗保护的破局者
2018年,苏乐在芜湖采风时,偶然在镜湖边的文化长廊中见到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艺人,正用方言唱诵着一出叫《灯灯调》的曲目。得知这叫梨簧戏后,她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发现有梨簧戏竟然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关于梨簧戏的资料非常少,这个芜湖独有的地方非遗如何传承、如何构建传承的新载体,引起了她的思考。“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需要活在当下。”于是苏乐以梨簧戏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她带领团队深入芜湖的大街小巷,记录艺人口述历史,主持了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老树新花——芜湖梨簧戏传承新载体研究》。之后又主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芜湖梨簧戏的本地化传承思路研究》,从展现形式、传播载体、合作对象等方面为非遗文化注入时代新活力。
将“地方记忆”融入工艺品制作:非遗活化的实践者
苏乐深知,非遗传承需要“破圈”。她将徽州刺绣融入现代设计,带领学生开发“非遗盲盒”:绣着黄山云海的帆布包、印着徽派建筑纹样的笔记本......这些产品在校园文创市集上被抢购一空。同时对于芜湖本土的工艺品制作,苏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土壤。”她不仅在课程中融入了芜湖铁画工艺,还带领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拍摄制作铁画技艺纪录片,记录“淬火-锻打-整形”全流程,并在校园开展非遗主题巡展,后期还计划通过文创设计、直播推广等方式搭建校外传播平台,让更多人感知传统工艺的魅力。
社会中的“教育课堂”:育人路上的引路人
苏乐不仅在非遗传承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在服务社会上,她也是学生的引路人。芜湖市镜湖区鸠兹广场单轨站北侧的文化墙是一处“网红打卡地”,墙面布满了以国风IP“哪吒”为主题的大型彩绘,这正是苏乐带领学生团队与镜湖区文旅体局进行的合作推广,结合了学校在设计领域的专业优势,通过墙绘艺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此前她已经带领学生团队开展过两期的“城市美化”项目,施工面积近5000平米,获得了市民们的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苏老师总说,好的设计就是要最终服务到普通人。”学生万紫旋参与了数次社会实践活动,表示通过完成项目,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更扎实了,也更有成就感了。
荣誉背后的坚守:文化传承的守望者
2021年,苏乐获评安徽省“教坛新秀”,2022年,她带领的艺术设计学院分工会环境设计专业教研室荣获芜湖市“工人先锋号”称号,她本人也入选芜湖市总工会工人代表候选人。让她自豪的并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赛事获得了百余项奖项,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以非遗为主题的作品。“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苏乐说。在她看来,每一件非遗主题的作品都是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而她,愿做那个播撒种子的人。
从梨园到数字,从铁画到墙绘,苏乐用设计连接传统与现代,用育人点燃文化薪火。她常说:“非遗的根在民间,但未来在年轻人手中。”如今,她正带着一群青年学子,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写下一段属于这个时代的匠心故事。
通讯员 张磊 本网记者 程榕娟
来源:安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