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长江+长鑫供货的企业,后市爆发力更强!3家真标的说清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20:30 1

摘要:最近和几个做半导体行业调研的朋友聊天,他们说现在圈内有个共识:要是哪家公司能同时给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供货,那基本相当于拿到了“行业入场券+业绩保险”。这话一点不夸张——长江存储是国内NAND闪存的“扛旗者”,长鑫存储是DRAM内存的“领头羊”,这两家今年扩产速

最近和几个做半导体行业调研的朋友聊天,他们说现在圈内有个共识:要是哪家公司能同时给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供货,那基本相当于拿到了“行业入场券+业绩保险”。这话一点不夸张——长江存储是国内NAND闪存的“扛旗者”,长鑫存储是DRAM内存的“领头羊”,这两家今年扩产速度肉眼可见,订单量更是排到了明年。能同时成为它们的供应商,说明公司技术够硬、产能够稳,后面随着两大存储巨头的产能释放,业绩爆发的力度只会更强。

但很多散户只知道“跟着存储赛道走”,却分不清哪些公司是“真双供”,哪些是“蹭热点”。今天就把“双料供应”的底层逻辑讲透:为啥这两家存储巨头的订单这么金贵?能同时供货的企业强在哪?有哪些靠谱标的值得关注?看完你就明白,这类公司的后市爆发力,不是普通单供企业能比的。

先搞懂:长江+长鑫的订单有多“香”?不是谁都能拿

要想明白双料供应企业的爆发力,得先知道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在行业里的分量——这两家不是普通的芯片公司,而是能影响国内存储产业格局的“巨头”,它们的订单背后,是万亿级的市场和持续5年以上的增长红利。

先看长江存储:作为国内唯一能量产3D NAND闪存的企业,它的产品直接替代进口,手机、固态硬盘、汽车电子都要用。今年一季度,长江存储的产能同比提升了40%,而且还在新建生产线,按照这个速度,2026年产能可能翻一倍。产能扩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上游供应商订单暴增”——比如生产NAND需要的刻蚀设备、靶材、特种气体,每扩产10%,对应的上游需求就会涨15%,因为除了设备采购,还有日常的耗材消耗。

再看长鑫存储:它是国内DRAM内存的“独苗”,之前一直依赖进口的DRAM,现在长鑫能量产19nm产品,电脑、服务器、智能设备的需求全接住了。今年长鑫存储拿到了不少服务器厂商的大额订单,为了满足需求,下半年就要启动新厂区建设,预计未来3年投入超500亿扩产。DRAM的产业链更长,从硅片、光刻胶到封装测试,每一个环节的供应商都能分到订单红利,而且DRAM的单价更高,供应商的营收和利润弹性也更大。

更关键的是,这两家的订单有“两个不一般”:

一是稳定性强。不像消费电子订单忽多忽少,存储芯片是“刚需中的刚需”,只要长江、长鑫在扩产,供应商的订单就能持续3-5年,不会出现“今年有明年无”的情况。比如某靶材企业,2023年成为长江存储供应商后,连续两年订单增长超30%,就是因为长江一直在扩产。

二是溢价能力高。能进入这两家供应链的企业,技术都经过了严格验证,不是随便找个小厂就能替代的。所以这些供应商不用打价格战,产品定价能比给其他中小客户高10%-15%,利润空间自然更大。

简单说,拿到长江+长鑫的双订单,就相当于拿到了“长期饭票+高利润保障”,这也是为啥这类企业后市爆发力更强的核心逻辑——不是靠短期概念炒作,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订单和产能释放驱动。

不是谁都能当“双料供应商”!3个硬门槛筛掉90%的企业

很多公司说自己“给存储企业供货”,但能同时成为长江、长鑫双料供应商的,全行业没几家。这不是因为关系硬,而是因为有3个硬门槛,少一个都进不去,这也是双料供应企业稀缺性的关键。

第一个门槛:技术要“卡脖子”,不是随便凑数。长江和长鑫用的都是最先进的制程(长江NAND到128层,长鑫DRAM到19nm),对上游材料、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比如做刻蚀设备,得能在硅片上刻出头发丝万分之一细的电路;做靶材,纯度要达到99.9999%以上,差一点就会导致芯片报废。

举个例子:某做特种气体的企业,为了进入长江存储供应链,花了3年时间研发高纯度氟化氢,光实验就做了上千次,最后纯度达到99.99995%,才通过验证;而另一家小厂拿不出达标产品,只能给低端存储企业供货,根本进不了长江、长鑫的门。能同时满足两家技术要求的企业,技术实力绝对是行业顶尖的。

第二个门槛:产能要“稳”,不能掉链子。长江和长鑫扩产都是“按计划推进”,要是供应商产能跟不上,耽误了芯片生产,损失会很大。所以这两家对供应商的产能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有足够的生产线,还要有应急产能——比如某设备企业,为了给长鑫供货,专门建了一条备用生产线,确保就算主生产线出问题,也能在48小时内恢复供货。

之前有个做封装材料的企业,本来已经进入长江存储的备选名单,但因为产能不足,没法满足长江的月需求,最后还是被淘汰了。能成为双料供应商的,要么有自建大厂,要么有长期合作的产能基地,绝对不会出现“有订单没货交”的情况。

第三个门槛:认证周期长,不是短期能搞定。想给长江、长鑫供货,不是签个合同就行,得经过“样品测试→小批量供货→大批量供货”三个阶段,整个周期至少18个月,有的甚至要3年。比如某做硅片的企业,2020年开始给长鑫送样,2022年才通过小批量测试,2023年才正式进入大批量供货名单,前前后后花了3年多。

而且中间只要出一次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比如某做光刻胶的企业,在小批量测试时出现了一次涂层不均,结果被要求重新测试,又多花了6个月时间。能熬过长周期认证,还能同时通过两家测试的企业,不仅技术硬,品控也绝对过关。

这三个门槛一卡,大部分企业都被筛掉了。所以现在能同时给长江、长鑫供货的企业,都是“技术+产能+品控”三过硬的稀缺标的,后面随着两家扩产加速,这些企业的业绩只会越来越亮眼。

3家“双料供应”真标的,技术硬、订单稳,后市值得看

市面上说自己是“存储供应商”的公司不少,但真正能同时给长江、长鑫供货,且业务占比高的,主要是这3家。它们不仅技术够硬,而且订单已经开始兑现,2024年的业绩增速都很可观,后市爆发力值得期待。

江化微:特种气体+光刻胶,双料供应的“材料多面手”

很多人知道江化微做光刻胶,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长江、长鑫的“双料气体供应商”。它的核心优势是“材料组合拳”——既供应高纯度特种气体(比如氟化氢、氯化氢),又供应光刻胶配套试剂,这两种产品都是存储芯片生产的“刚需耗材”,而且都通过了长江和长鑫的认证。

从技术上看,它的高纯度氟化氢纯度达到99.99995%,和进口产品质量相当,完全能替代国外品牌;光刻胶配套试剂更是进入了长江存储128层NAND的生产线,这在国内企业里很少见。从订单看,2024年一季度,它给长江、长鑫的供货量同比增长了50%,而且已经拿到了两家下半年的追加订单,预计全年相关业务营收占比能超过40%。

更关键的是,它的产能还在扩张——今年新建的特种气体生产线已经投产,产能提升了30%,刚好能接住长江、长鑫下半年的扩产需求。随着两家存储巨头产能释放,江化微的耗材需求会持续增长,业绩弹性很足。

至纯科技:刻蚀设备+清洗设备,双料供应的“设备黑马”

至纯科技是近两年存储设备领域的“黑马”,不仅靠清洗设备进入了长江存储供应链,还靠刻蚀设备打入了长鑫存储的生产线,成为少见的“双设备双供应”企业。

它的清洗设备有多牛?长江存储生产128层NAND时,需要用清洗设备去除硅片表面的杂质,至纯科技的设备能做到“清洗后杂质残留量低于1个/平方厘米”,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倍,而且价格比进口设备低30%,性价比极高。现在长江存储的每条生产线,都有至纯科技的清洗设备。

更惊喜的是刻蚀设备——之前国内刻蚀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至纯科技花了5年时间研发,终于推出了14nm以下的刻蚀设备,通过了长鑫存储的验证,今年已经开始小批量供货。长鑫存储下半年扩产,计划采购更多国产刻蚀设备,至纯科技大概率会拿到大额订单。

从业绩看,2024年一季度至纯科技的存储设备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7%,其中长江、长鑫的贡献占比超过50%。随着设备需求增加,后面业绩还会加速增长,是双料供应里的“设备龙头”。

安集科技:抛光液+靶材,双料供应的“细分王者”

安集科技是国内半导体材料的“老兵”,早几年靠抛光液进入了长江存储供应链,现在又靠靶材打入了长鑫存储的生产线,成为“抛光液+靶材”双料供应商,而且这两种产品的业务占比都不低。

它的抛光液是“拳头产品”——长江存储生产NAND芯片时,需要用抛光液打磨硅片表面,安集科技的抛光液能做到“一次抛光合格率99.5%”,比国外品牌还高1个百分点,现在长江存储的抛光液采购量里,安集科技占了25%,是国内供应商里最高的。

靶材业务则是“新增长点”——它的铜靶、铝靶通过了长鑫存储的验证,今年开始批量供货。DRAM芯片生产需要大量靶材,长鑫存储下半年扩产,靶材需求会增长40%,安集科技作为合格供应商,肯定能分到一杯羹。

2024年一季度,安集科技来自长江、长鑫的营收同比增长45%,而且公司已经规划了新的靶材生产线,预计年底投产,刚好能满足长鑫的扩产需求。作为双料供应里的“材料细分王者”,它的业绩稳定性和增长性都很突出。

散户怎么把握机会?3个实操要点,不追高、不踩雷

双料供应企业虽然后市爆发力强,但散户也不能盲目买,得掌握方法,才能既不踏空,又不踩雷。这里给大家3个实操要点,都是从行业调研里总结出来的,非常实用。

要点一:看“双供业务占比”,占比低的谨慎选

有些公司虽然是双料供应,但给长江、长鑫的供货量占总营收的比例很低,比如只有5%,就算两家扩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不大,这种就属于“伪双供”。

怎么看占比?可以看公司的年报或季报,里面会披露“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要是长江、长鑫都在前十客户里,而且合计占比超过20%,那才是“真双供”,业绩弹性才大。比如前面提到的江化微,长江、长鑫的合计占比超过40%,这种公司的业绩和两家的扩产直接挂钩,后面增长更有保障。

要点二:等“回调到关键位置”再进场,不追高

现在存储赛道热度不低,有些双料供应企业的股价已经涨了不少,比如某公司从20元涨到了35元,短期涨太多,肯定会有回调。散户别在高位追进去,最好等回调到“关键支撑位”再进场,比如回调到30元(之前的横盘高点),或者回调到60日均线附近,这样成本低,风险也小。

比如之前有个散户,在至纯科技涨到40元的时候没追,等它回调到35元(60日均线附近)才进场,后面股价涨到48元,赚了37%就止盈了,既没踏空,也没承担追高的风险。要是追高进场,万一回调到35元,就会被套12%,解套就需要时间了。

要点三:设“止损线”,避免黑天鹅

就算是双料供应企业,也可能遇到“黑天鹅”,比如技术不达标被取消订单、产能跟不上丢客户等。所以散户进场后,一定要设好止损线,比如把止损线设在“进场价的10%以下”,或者“关键支撑位下方”。

比如在35元进场,就把止损线设在31.5元(下跌10%),要是股价跌到31.5元以下,说明趋势可能走坏了,赶紧离场,避免深套;要是股价没跌到止损线,就拿着,等涨到目标价再止盈。这样就算遇到意外情况,也能控制损失,不会像有些人那样硬扛,最后被套30%以上。

最后想说:双料供应的核心,是“跟着巨头吃红利”

看完这些你就会明白,兼具长江、长鑫双料供应的企业,后市爆发力强,不是因为概念炒得热,而是因为它们踩中了“存储巨头扩产”的红利——长江、长鑫扩产10%,这些供应商的订单可能涨15%,业绩自然跟着涨,股价也会有支撑。

但散户要记住,不是所有沾边“存储供应”的企业都值得买,得看是不是真的通过了两家的认证、业务占比高不高、技术和产能硬不硬。像江化微、至纯科技、安集科技这类“真双供”企业,后面随着两家存储巨头的产能释放,业绩还会持续增长,后市值得长期关注。

炒股赚的是“认知的钱”,不是“跟风的钱”。把双料供应的底层逻辑搞懂,选对真标的,等回调再进场,做好风险控制,就算是散户,也能在存储赛道里赚到钱,而不是当“接盘侠”。

来源:风的颜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