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血压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值”,它会随年龄增长、生活方式变化而波动,且高血压早期常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无声的杀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27.5%,但知晓率仅51.6%,大量患者因未及时监测而延误干预
血压正常还要经常测吗?
“我的血压一直正常,没必要经常测吧?” 这是许多人在医生建议测量血压时的疑问。
事实上,血压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值”,它会随年龄增长、生活方式变化而波动,且高血压早期常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无声的杀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27.5%,但知晓率仅51.6%,大量患者因未及时监测而延误干预。即便当前血压正常,部分人群仍需每日监测,这正是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关键防线。所以,血压测量不应该只是发生在诊室里的医学行为,它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2025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的发布,高血压筛查年龄已由原来的35岁前移至18岁。这意味着,每个成年人都应当关注自己的血压波动。
血压监测重要性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31.6%,差不多每3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高血压患者。虽然高血压患病率在攀升,但知晓率仍较低,18~24岁人群知晓率仅7.0%。
没有不适的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个患者未经医生指导,自行口服降压药物,每次均于日间服药后2~3小时测量血压,数据基本正常。但有时夜间上厕所时会出现头痛、头胀等不适,到医院就诊后提示血压不达标,才明白是服药后测量血压的方式不规范所致。
所以血压正常不代表永远安全。首先,隐匿性高血压普遍存在,有些人在医院测量血压正常,但居家时血压已超标,这类人群的心血管风险与确诊高血压者相近。其次,血管弹性会随年龄增长自然下降,35岁后高血压风险逐年升高,早期监测能捕捉血压细微变化,为干预争取时间。此外,药物影响、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定期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异常。
这4类人必须天天测血压
高血压高危人群
这类人群虽当前血压正常,但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根据指南定义,包括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BMI≥24kg/m²)、长期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g)、吸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等人群。研究表明,携带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5年内发展为高血压的概率超40%。建议每天早晚各测1次,早晨监测清晨血压高峰,晚上评估日间活动后的血压变化,可提前发现上升趋势并调整生活方式。
高血压合并基础疾病者
若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高血脂等疾病,血管损伤会加速,且血压控制要求更严格(通常需降至130/80mmHg以下)。这类人群的血压波动直接影响并发症风险,例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脑卒中风险是单纯高血压者的2倍。每日监测能及时反映血压控制情况,为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提供依据,避免心肾等靶器官进一步受损。
血压波动较大或药物调整期患者
血压波动比单纯高血压更危险,脉压差每增加10mmHg,中风和心梗风险显著上升。情绪激动、睡眠障碍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血管扩张剂)都可能导致血压骤升骤降。处于降压药调整期的患者,每日需测量3-4次(含清晨、午后、睡前),详细记录波动曲线,帮助医生精准匹配药物种类与剂量。
特殊生理阶段人群
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和血容量增加,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若未及时监测可能引发子痫;60岁以上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即使血压正常,也可能存在夜间血压升高问题,而夜间收缩压超过120mmHg者,脑出血风险是正常人的3.2倍。此外,产后急性高血压患者和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也需通过每日监测防范血压异常。
正确测量方法与频率
压测量看似简单,其实门道不少,规律、正确地监测,对高血压防治极为重要。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建议:
● 如果家庭血压≥135/85毫米汞柱则可诊断高血压;
● 家庭血压
● 家庭血压在130-134/80-84毫米汞柱,建议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测量时应注意:
● 尽可能在早饭前测量血压,取坐位,测压前排空膀胱。
● 与清晨测血压相比,晚上测血压的条件更加难以控制,建议测量晚饭后、洗浴后、服药后的就寝前血压。
● 测血压前要安静休息5-10分钟。连续测量2-3次,间隔30-60秒,取平均值记录。注意左右上臂交替测量,部分人双侧血压差值可能达5-10mmHg,需以较高值为准。
过度测量的风险
虽然定期监测血压很重要,但也需注意方法。过于频繁测量血压可能带来一些潜在问题。
如果短时间内多次测量,可能会因肢体反复受压等因素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过度关注血压测量,可能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对血压数值较为敏感的人,这种心理负担反过来又可能影响血压,造成血压波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按照医生建议的频率测量血压即可。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血压监测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工程”,尤其是上述4类人群,每日监测绝非多余。把血压计当成“健康警报器”,像关注手机电量一样关注血压变化,才能在无声的风险来临前,筑牢防护屏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2. Whelton PK, Carey RM, Aronow WS, et al. 2017 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Hypertension, 2018, 71(6): e13-e115.
3. 吉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高血压需加强日常监测[EB/OL]. 2025-07-28.
4. Mancia G, Fagard R, Narkiewicz K, et al. 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SH)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3, 34(28): 2159-2219.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健康学问一点通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