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3—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2025)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围绕消化疾病的临床诊疗、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等方向展开交流,同时介绍当今国际消化
2025年10月23—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2025)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围绕消化疾病的临床诊疗、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等方向展开交流,同时介绍当今国际消化领域新概念、新进展,以期促进我国消化病学领域的学术进步与临床实践提升。
值此契机,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侯晓华教授与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的沈洪教授,分别从现代医学与中医辨治两大维度,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发病机制、诊疗瓶颈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趋势。
西医视角:追根溯源,侯晓华教授揭秘FD诊疗瓶颈与未来
FD并非单一症状的胃肠病,而是一组无法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所解释的临床症候群。
访谈伊始,侯晓华教授便明确指出,“若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且经内窥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器官异常,即可诊断为FD。FD本质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核心与肠-脑互动问题密切相关”。
侯晓华教授进一步介绍:“近年来,相关研究正逐渐揭示FD背后的复杂病理机制,包括精神心理应激、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以及十二指肠及远端消化道功能紊乱的影响。目前FD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上述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肠-脑轴途径,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1]。”
谈及治疗,侯教授分析,“FD患者常表现为多种症状重叠,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下消化道异常。传统西医药物治疗以对症用药为主:针对餐后饱胀、早饱等胃排空或舒张障碍症状,常用促动力药;针对上腹部疼痛,尤其饥饿痛,提示胃酸偏高,常用抑酸药;针对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且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者行Hp根除治疗;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者使用神经调节剂调节肠-脑轴。然而,治疗疗效有限,停药易复发。”侯教授认为,FD是一种涉及多靶点、多机制交叉的功能紊乱性疾病,单一靶点的治疗难以实现持久缓解。
“未来方向应同步改善胃肠动力、降低内脏敏感、调节中枢神经及心理状态。”侯教授总结道,“中医药具多靶点优势,可并行调节胃功能、肠-脑互动和中枢神经,其持续效应与整体观为FD长期管理提供新思路,应加强中医在FD尤其是慢性、多症状重叠患者中的循证研究与临床实践,推动祖国医学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国际化认可。”
中医思路:辨证论治,沈洪教授介绍中医治疗独特优势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本质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从中医角度来看,FD的本质是脾胃治疗首当调理气机、顾护脾胃,以健脾理气为基本大法[2,3]。
沈洪教授指出,“FD属“胃痞”“胃痛”范畴,核心病机是脾胃不和、肝气犯胃,典型症状为脘腹胀满、上腹痛、嗳气、早饱。辨证需从整体出发,兼顾情志、饮食、体质,遵循“标本兼顾、动静结合”。以调理气机、缓解症状为“标”,以健脾胃、疏肝气、改善脏腑功能为 “本”,既用理气药疏滞,又用健脾药扶正。他强调:“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治可同步调节气机、情志与脾胃功能,是中医治疗FD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FD的研究日增,中药多靶点作用既能改善胃肠动力,又能调节中枢神经敏感性,弥补西医不足,在减少复发和体质调养方面更具优势。沈教授特别介绍1.2类创新中药枳实总黄酮片,即从经典行气消胀药“枳实”中提取总黄酮。经六项临床试验验证,枳实总黄酮片能促胃排空,降内脏高敏感,缓解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四大症状,疗效与西药促动力剂相当而维持缓解时间更长、不良反应更少,契合脾虚气滞、肝胃不和和湿阻中焦证,为FD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新选择。
破局之法,创新中药“双重调控”应运而生
侯教授从西医角度指出了改善动力和降低敏感性的双重需求,沈教授则从中医优势强调了FD多靶点和整体调节的治疗思路,可谓殊途同归。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步伐加快,一批创新中药在FD领域崭露头角。在此背景下,作为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组分代表,枳实总黄酮片的获批上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FD提供了有力的临床支持。
枳实总黄酮片是FD领域首个1.2类创新中药,其主要成分为枳实总黄酮提取物,具有行气消积、散痞止痛的功效,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见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烧灼感和上腹疼痛等。枳实总黄酮片精准契合了两位专家共同提及的治疗难点:
多靶点、机制明确:IIa期研究显示枳实总黄酮片对多种证型有效,可以促进P物质(SP)、胃动素(MTL)的表达,调节胃及脊髓中5-羟色胺(5-HT)的表达,抑制肾上腺激素,多靶点作用机制明确,体现多靶点优势[4-7]。
双重调控:改善胃肠动力,降低内脏高敏感性。在Ⅲ期临床试验中,枳实总黄酮片对于FD的四项核心症状——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烧灼感、上腹疼痛均有明确疗效。相较于安慰剂与多潘立酮,枳实总黄酮片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及经济价值突出,安全性显著优于多潘立酮,所有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且发生率低[8,9]。
回归临床需求,中西携手未来可期
从机制探索到中西结合,从单靶治疗到多维调控,面对FD的治疗,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破局之路,即回归临床需求,走整合医学的道路。以枳实总黄酮片为代表的创新药物,正以现代循证思维为基础,构建起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交汇桥梁。
未来,期待有更多高质量循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药在FD及相关功能性胃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助力医生实现更加科学化、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为广大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长期获益,共同迎接消化疾病治疗领域更加可期的未来。
专家简介
侯晓华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
罗马V功能性肠病标准起草专家
亚洲神经胃肠病和动力学学会主席
国际胃肠电生理学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学会消化学会委员、食管疾病协作组组长
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
沈洪 教授
江苏省中医院
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江苏省名中医
江苏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省医学创新中心(中医消化病)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学学科带头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脾胃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副主编
《中华消化杂志》特约审稿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23, 43(7) : 433-446.
[2]史航,朱凌宇.从气机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4,32(06):538-542.DOI:CNKI:SUN:ZXPW.0.2024-06-016.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3).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3):1372-1378
[4]黄爱华,迟玉广,曾元儿,等. 枳实黄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理,2012,23(6):612-615. DOI:10.3969/j.issn.1003-9783.2012.06.005.
[5]李培彩,张声生,吴震宇,等. 枳实总黄酮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2):1027-1032. DOI:10.3969/j.issn.1006-2157.2016.12.011.
[6]蔡莉,李荣,吴清清等.橙皮苷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HPA轴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02):229-233.
[7]朱金照,张捷,张志坚.中药枳实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的影响[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药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2005:183-186.
[8]Wei M, Chai Y, Shen H,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urantii Fructus Immaturus flavonoid Tablets vs. domperidone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III trial. Acta Gastroenterol Belg. 2024;87(4):484-493.
[9] (2024), Special Issue: 5th Meeting of the Federation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FNM 2024), November 6–8, Queen Sirikit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Bangkok, Thailand.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36: e14902.
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