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抓项目促投资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都市自9月16日以来深入实施抓项目促投资百日专项行动,聚焦推进项目早开快建、抓好项目策划储备、做好项目服务保障三大方面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为积极营造热烈工作氛围,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抓项目促投资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都市自9月16日以来深入实施抓项目促投资百日专项行动,聚焦推进项目早开快建、抓好项目策划储备、做好项目服务保障三大方面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为积极营造热烈工作氛围,市发展改革委推出“大抓项目 力促投资”专栏,持续发布全市重大项目典型案例、重点区(市)县经验做法,示范引领带动项目投资工作。
本期聚焦成都高新区
“拿地即开工”
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抓项目促投资工作部署,成都高新区以“全市抓项目促投资百日专项行动”为契机,聚焦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率先探索并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新模式,通过流程再造、服务前移、多级联动,推动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企业成本显著降低、投资效益持续释放。
推行“标准地+区域评估”
提升土地集约效能
成都高新区率先实施“标准地”改革,在高新西区构建“4+X”指标体系(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容积率4项控制性指标,以及R&D投入、单位能耗等X项特色指标),将“标准地”指标要求前置纳入“一图一表”,作为出让文件挂牌公示,推动项目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改革实施以来,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模式出让,累计落地20个产业项目,平均固投提升超75%,总投资近730亿元。同时,由政府统一开展文物勘探、环境影响评价等区域评估,成果免费供企业使用,实现“区域评估成果共享、项目审批不再重复”。据统计,区域评估平均为单个项目节约资金约40万元、缩短开工周期45天,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项目落地质效显著提升。
变“串联审批”为“并联推进”
实现“拿地即开工”
传统工业项目从拿地到开工需经历“拿地—设计—报规—报建—开工”单线流程,周期长达150天左右,影响项目落地效率。成都高新区直面问题,将“拿地即开工”与“标准地”改革深度融合,打破审批环节前后置限制,推行“土地供应+报规报建”双线并行、政企协同机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后,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立即启动“预审咨询—容缺审查—并联推进—全程服务”模式,提前介入开展规划、建设等技术审查,统筹协调地勘、临设、开口等准备工作。
企业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最快3个工作日内即可同步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四证”,实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截至目前,已推动中微半导体、西门子四期、莱普科技等多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审批周期从150天压缩至最短3天,企业时间与资金成本大幅降低。
建“三级管家团”
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务
为保障“拿地即开工”机制落地见效,成都高新区在高新西区创新组建“指挥部负责同志+部门负责同志+首席服务官”三级协同管家服务团,实施“一对一”全程陪伴服务。管家团自项目签约起立即介入,提供从土地供应、规划审批、施工许可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政策咨询与问题协调,建立“全天候微信服务群”“问题清单销号制”“双周专题调度”等机制,做到“企业有呼、政府必应”。
例如,在莱普科技全国总部项目中,管家团主动协调,从签约到土地挂牌公告仅用10个工作日,刷新产业用地保障纪录;Huba Control压力传感器生产基地项目在“拿地即开工”后9个月即实现主体封顶,生动诠释了项目建设的“高新速度”。
强化“过程监管+履约管理”
构建闭环服务生态
在提升审批效率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坚持“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将“标准地”指标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工业项目履约协议书》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实行“双合同”管理。项目竣工后开展联合验收,达产后进行指标复核,未达标者限期整改,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自标准地改革以来,成都高新西区新开工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西门子等20个重大项目,容积率普遍升至2.0以上(芯光智造园工业项目容积率达到4.2成为区域标杆),土地利用效率与产出效益实现“双提升”。
成都高新区以“拿地即开工”为突破口,通过机制创新、服务集成、资源整合,构建了“审批最快、服务最优、保障最强”的项目落地生态,有力推动了有效投资提速增效。下一步,高新区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擦亮“管家团”服务品牌,为全市乃至全省抓项目促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高新力量”。
“我为成都‘十五五’发展献一策”
活动正在征集,
戳下图提出你的宝贵建议↓↓↓
▶ 来源 | 市发展改革委
来源:谁想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