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过去的两个多月,饮料圈最抓马的戏码非“娃小宗”的生死时速莫属。9月宗馥莉挥一挥衣袖辞职,带着“娃小宗”另立门户,架势摆得比创业公司IPO还足;结果10月底就传出新通知,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刚满月的“娃小宗”直接被雪藏,算下来刚好活了41天。
文/白鸽
刚过去的两个多月,饮料圈最抓马的戏码非“娃小宗”的生死时速莫属。9月宗馥莉挥一挥衣袖辞职,带着“娃小宗”另立门户,架势摆得比创业公司IPO还足;结果10月底就传出新通知,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刚满月的“娃小宗”直接被雪藏,算下来刚好活了41天。
网友们看得一头雾水:这是富家千金一时兴起的闹剧?还是这位“娃哈哈长公主”下的一盘大棋?要我说,这事没那么简单——你看到的是品牌猝死的荒诞,没看到的是股权博弈的凶险;你嘲笑的是策略失灵的尴尬,藏着的是继承人破局的野心。今天咱们就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好好说道说道这场搅动整个快消圈的“品牌闪电战”。
一、先看“闹剧”的实锤:41天凉透的3个铁证
说“娃小宗”是场闹剧,真不是冤枉它。从出生到退场,每一步都透着仓促和狼狈,活脱脱一部“创业失败速成指南”。
1. 品牌刚出生就被渠道判了死刑
快消行业有句老话:“得经销商者得天下”,宗馥莉偏要挑战这个铁律。9月13日宏胜系发通知,说2026年起全换“娃小宗”,结果直接捅了马蜂窝。经销商们的反应堪称大型“用脚投票”现场:多数省份的保证金收缴率只有10%-20%,往年这时候早就提前完成了 。
有山东经销商直接撂挑子:“交了钱万一发来的是‘娃小宗’,消费者不认账,这货砸手里谁负责?”更狠的是娃哈哈集团直接下封杀令:谁代理“娃小宗”,就取消谁的经销资格 。一边是新品牌的不确定性,一边是老品牌的封杀威胁,中间商们夹在中间进退两难,除了少数跟宗家绑了20多年的“死忠粉”喊着“小老板怎么说就怎么干”,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捂紧钱袋子。
要知道,娃哈哈的联销体可是宗庆后花几十年攒下的家底,全国几十万个终端全靠这些经销商撑着。宗馥莉想跳过这帮“老人”推新品牌,无异于在自家地基上挖沟,这不叫改革,叫冒险。
2. 产品硬伤堪比“裸奔”
如果说渠道反噬是外部打击,那产品本身的问题就是“内伤”。“娃小宗”首款推的是无糖茶,定价4块钱,看似瞄准了年轻人市场,但拿出来的产品实在没眼看。
首先是品牌没记忆点。“娃小宗”这名字听着像个网红昵称,既没“娃哈哈”的国民情怀,也没元气森林的潮流感。有网友吐槽:“光看名字还以为是山寨货”。更要命的是包装,终端陈列照片里,它被塞在货架最底层,价签还是手写的,连个正经宣传都没有。
再看市场环境,无糖茶早就是红海战场了。农夫山泉一家就占了70%的份额,康师傅、统一都在拼命卷,“娃小宗”既没有配方优势,又没有品牌背书,凭什么让消费者买单?有经销商算过账,首批备货3000万,退货率超过60%,卖不出去的只能拉回工厂倒掉。这种既没准备又没优势的产品,能活41天已经算奇迹。
3. 家族内斗把牌打稀烂
更荒诞的是,“娃小宗”还没对外开战,家里先乱了。宗馥莉这边刚官宣新品牌,她叔叔宗泽后就带着“娃小智”横空出世,招商会上直接喊“配方和娃哈哈一样,价格更低”,一口气签了150多家客户。这哪是家族创业,分明是公开拆台。
叔叔在背后截胡,集团在前面封杀,宗馥莉的新品牌成了里外不是人的“夹心饼”。有业内人调侃:“农夫山泉还没出手,娃哈哈自己先打起来了”。这种内耗有多伤?2025年1-9月娃哈哈销售额直接降了3.46%,销量只剩去年同期的80%。好好的国民品牌,愣是被折腾成了“家族宫斗剧”背景板。
二、再拆“策略”的内核:看似认输,实则3步破局
但要是只把这事当成闹剧,那就太小看宗馥莉了。这位在宏胜集团摸爬了18年、把代工业务做成百亿规模的“长公主”,不至于连“新品牌要渠道支持”这种基本常识都不懂。反过来想,这场41天的“闪电战”,更像是场精准计算的压力测试。
1. 用“娃小宗”逼宫:商标僵局的破局术
这事的根儿,其实是商标权的“控制权争夺战”。宗馥莉虽然顶着“娃哈哈董事长”的头衔,但手里根本没有核心筹码——“娃哈哈”387件商标全在集团手里,而集团股东里有持股46%的上城国资,还有24.6%的职工持股会,任何决策都得三方点头 。
她早就想把商标转到自己控股的公司,结果被国资直接否决。国资甚至提出让她掏钱买股份和商标,可金额大到谈不拢 。手里有生产和销售权,却没商标使用权,这不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所以“娃小宗”的诞生,本质是场“以退为进”的逼宫:你不让我用“娃哈哈”,我就自己造个“娃小宗”,反正宏胜系有工厂、有销售团队,大不了另起炉灶。这一招直接把矛盾摆上台面——要么坐下来谈商标问题,要么看着娃哈哈分裂、渠道崩盘。果然,眼看经销商集体造反,国资最终松了口,默许她以宏胜总裁身份继续用“娃哈哈”品牌 。看似输了新品牌,实则保住了核心业务的控制权。
2. 渠道大摸底:摸清谁是自己人
经销商的反应,恐怕早在宗馥莉的预料之中。快消行业的渠道从来都是“认品牌不认人”,但她需要知道,在宗庆后留下的这个体系里,到底谁是能跟着自己走的“基本盘”。
结果很清楚:西南那些合作20多年的大经销商,二话不说表态支持;而中小经销商大多观望,怕承担风险 。这波测试直接帮她划清了界限——哪些人可以信任,哪些人需要慢慢争取,哪些人可能是改革的阻力。
更关键的是,通过保证金事件,她向经销商传递了一个信号:我有能力推新品牌,也有底气让大家跟着我干。现在退一步继续卖“娃哈哈”,既是给经销商台阶下,也是在积累信任——“你们看,我听大家的劝,以后改革会更稳”。这种“先硬后软”的操作,比直接强推改革聪明多了。
3. 身份转换:从“继承者”到“操盘手”
最精妙的一步,是宗馥莉的“身份降级”。辞职前她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听起来风光,但处处受股东掣肘;回归后她是“宏胜集团总裁”,看似权力小了,实则掌握了主动权。
宏胜系本来就掌控着娃哈哈的生产和销售,现在她以运营方领袖的身份做事,绕开了集团层面的股权博弈。简单说,以前是“坐在董事会里指挥”,现在是“跑到一线亲自操盘”,反而能更快推进改革。有内部人士透露,她回来后首先恢复了核心高管的职位,明显是在巩固自己的团队 。
这种身份转换,既避开了“掏空国资”的嫌疑,又悄悄把实权攥在手里。就像下棋时故意让一步,看似吃亏,实则为下一步落子腾开了空间。
三、闹剧与策略的背后:家族企业的传承困局
不管是闹剧的表象,还是策略的内核,“娃小宗”事件本质上暴露的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通病。宗馥莉的尴尬,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企二代”都要面对的考验。
1. 股权困局:“三国鼎立”的死结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就是个“死局”:上城国资46%、宗馥莉29.4%、职工持股会24.6%,三方互相制衡。宗庆后在世时,靠个人威望能把各方拧成一股绳;可他一走,这种“人治”的平衡瞬间崩塌。
宗馥莉想推改革,国资担心风险,职工持股会怕影响分红,任何决策都得反复博弈。商标转让这事拖了大半年没结果,就是最好的例子。她推出“娃小宗”,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体制的反抗——既然在现有框架里玩不转,不如跳出框架另起炉灶。
可她忘了,混合所有制企业从来不是“一言堂”。国资要的是稳定和税收,老员工要的是分红和安稳,她要的是改革和创新,这三者的矛盾不是一个新品牌能解决的。
2. 品牌魔咒:老招牌比人靠谱
宗馥莉最大的误判,是低估了“娃哈哈”这三个字的分量。对消费者来说,这不是一个品牌,而是“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童年记忆;对经销商来说,这是卖了几十年的“硬通货”,比任何新品牌都靠谱。
可口可乐早就用“新可乐事件”证明过:老品牌的情感护城河有多深。1985年它想换配方,结果引发全国抗议,最后只能乖乖恢复经典款。娃哈哈的情况更特殊,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产品已经卖了二三十年,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娃小宗”没有这种情感根基,仅凭“宗馥莉”的个人名头就想撬动市场,根本不现实。有商超采购直言:“新品没广告、没IP,条码费还比农夫山泉贵,我们直接拒了”。这就是消费品的铁律:老品牌是已经下水的巨轮,新品牌只是刚扎的木筏,没人愿意轻易换船。
3. 内耗之痛:家族纷争拖垮企业
更致命的是家族内部的“窝里斗”。宗泽后推出“娃小智”抢市场,非婚生子女起诉争股权,老员工因为分红改革维权,这些内耗把娃哈哈拖得精疲力尽。
2024年娃哈哈刚创下700亿营收的十年新高,眼看转型有了希望,结果2025年就因为内耗销量下滑。要知道,饮料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农夫山泉盯着瓶装水市场,元气森林卷着无糖赛道,连蜜雪冰城都开始卖茶饮料了。对手们都在往前冲,娃哈哈却在原地打转搞内斗,这才是最危险的事。
宗馥莉或许能搞定渠道、搞定产品,但搞定不了复杂的家族关系。这也是很多家族企业的宿命:第一代打天下靠凝聚力,第二代守天下毁在内耗上。
四、终极追问:这场博弈,到底谁输谁赢?
现在回头看,“娃小宗”退场了,但战争并没有结束。这场41天的闹剧兼策略,到底是谁赢了?
有人说宗馥莉输了,新品牌胎死腹中,还得罪了不少经销商;但也有人说她赢了,不仅保住了对核心业务的控制权,还摸清了各方的底牌。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没有绝对的赢家,但宗馥莉把“最坏的牌”打成了“不算输的局”。
她没能拿到商标权,但通过这场博弈让国资和职工持股会看到了改革的决心;她没能推成新品牌,但摸清了经销商的态度,为后续改革积累了经验;她没能彻底解决内耗,但巩固了自己在宏胜系的权力。对一个刚接班不久的“企二代”来说,这已经算是阶段性胜利。
而对娃哈哈来说,这场风波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危机在于品牌形象受了影响,销量出现下滑;转机在于暴露了股权、渠道、管理上的问题,逼着各方坐下来解决矛盾。就像有行业专家说的:“短期的阵痛总比长期的僵化好,能吵起来说明还有救”。
五、结语:继承者的考题,从来不是“创品牌”而是“破困局”
“娃小宗”的故事落幕了,但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考题还在继续。宗馥莉的经历告诉我们:继承者最大的挑战从来不是创造一个新品牌,而是打破上一代留下的“体制困局”。
宗庆后靠“个人权威+联销体”打下了江山,但这套模式在今天的市场环境里已经不够用了。宗馥莉要做的,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传统体系里找到创新的空间——就像她现在做的,用宏胜总裁的身份操盘,既保留了娃哈哈的品牌优势,又掌握了改革的主动权。
至于“娃小宗”会不会卷土重来?没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41天的“闪电战”只是开始,宗馥莉与娃哈哈的故事,还有更精彩的章节要写。毕竟,能在股权博弈、渠道反噬、家族内斗的三重压力下站稳脚跟的人,绝不会只打一场“闹剧”就退场。
最后想说,别再嘲笑“娃小宗”短命了。在这场继承者的大考里,宗馥莉虽然没拿满分,但至少没交白卷。而那些等着看她笑话的对手们,或许该警惕了——一个能在逆境中调整策略、摸清底牌的对手,才是最可怕的。#你更看好“娃小宗”还是“娃小智”#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