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叛变大明,为何宁死也不再参与三藩之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0:11 1

摘要:尚可喜祖父尚继官曾任明廷副总兵,父亲尚学礼在抵御边疆势力时战死,他投身东江镇后,他因 “善骑射,能冲锋陷阵”,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毛文龙见其英武,收为养孙,赐名 “永喜”,并予以重用。

天启三年(1623 年),时任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凭借 “以辽人守辽土” 的策略,整合辽东流民数万,其中就有一位叫做尚可喜的人。

尚可喜祖父尚继官曾任明廷副总兵,父亲尚学礼在抵御边疆势力时战死,他投身东江镇后,他因 “善骑射,能冲锋陷阵”,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毛文龙见其英武,收为养孙,赐名 “永喜”,并予以重用。

尚可喜画像

天启六年,满洲兵开始围攻宁远,毛文龙派尚可喜率三百骑兵袭扰敌军后方,“喜率军夜渡鸭绿江,焚其粮草大营,斩获敌酋二十余人”,此战不仅缓解了宁远之围,更让尚可喜在军中声名鹊起,由备御破格升为游击。彼时的他,对大明充满赤诚,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吾家世受国恩,虽肝脑涂地,亦必报之。”

然而,这一切都因为毛文龙被袁崇焕擅自诛杀而彻底改变。

先简单回溯一下那段充满矛盾而又让人感到遗憾的历史画面。

崇祯元年(1628 年),袁崇焕以 “十二大罪” 诛杀毛文龙,这一擅杀之举未经朝廷议准,更未考虑东江镇的军心稳定。《明史・袁崇焕传》载,袁崇焕杀毛文龙后,“檄各岛总兵官悉听节制”,但东江镇诸将多为毛文龙旧部,对袁崇焕的所作所为相当痛恨。毛文龙被杀时,尚可喜当时驻守广鹿岛,听闻毛文龙死讯,“痛哭三日,谓左右曰:‘帅爷待我如子,今无辜被杀,吾何忍独活?’” 但他仍以大局为重,约束部众,未参与哗变。

崇祯二年(1629 年),黄龙出任东江镇总兵,试图稳定局势。黄龙虽有军事才能,却不懂笼络人心,尤其与毛文龙旧部沈世魁矛盾尖锐。沈世魁原为皮岛副将,自诩 “东江老人”,认为黄龙 “无尺寸之功,却居我辈之上”,遂暗中联络数名将领,于当年十月将黄龙拘禁于皮岛军营,意图夺权。消息传至广鹿岛,尚可喜心急如焚,他深知 “东江镇若乱,边疆势力必乘虚而入”,遂率麾下数十骑星夜驰援。《尚氏族谱》详细记载了平乱过程:“喜至皮岛,直闯营门,见沈世魁正召集将领议事,厉声斥曰:‘总兵乃天子所命,尔等敢擅囚,是谋逆也!’话音未落,已拔剑斩为首乱者二人,其余乱党皆惊惶失措。喜又晓以大义,言‘东江镇存亡系于今日,若内斗不止,必为敌所灭’,众将乃悟,纷纷弃械归顺,黄龙得以脱困。”

黄龙获救后,对尚可喜感激涕零,亲书 “忠勇可嘉” 四字赠之,并向朝廷举荐其为广鹿岛副将,赞曰:“公大度,非人所能,且驭变定乱,济世才也。” 但此次平乱,也让尚可喜与沈世魁结下死仇,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

崇祯四年(1631 年),皇太极集结大量兵力大举进攻东江镇,黄龙率军在长山岛迎战,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此战 “明军伤亡六千余人,战船被毁三十余艘”,长山岛失守后,广鹿岛成为孤悬之岛,尚可喜的家眷数百人被困岛上。敌军派人劝降,许诺 “若降,封以高官,保家眷平安”,尚可喜的妻子刘氏却对家人说:“吾夫为明将,吾等岂能屈从敌寇?” 遂率家眷、仆从数百人跳海自尽,无一幸免。尚可喜在前线听闻噩耗,“呕血数升,几欲昏厥”,后在部将劝阻下才勉强支撑,但心中对明廷的失望已渐生, 若朝廷能及时派兵增援,何至于家破人亡?

更让尚可喜绝望的是,黄龙死后,沈世魁为东江镇总兵。沈世魁掌权后,第一件事便是报复尚可喜,他捏造 “通敌” 罪名,密令心腹前往广鹿岛抓捕尚可喜。尚可喜得知消息时,正率军在岛外巡逻,部将劝他 “速逃以免祸”,他在帐中徘徊彻夜,最终仰天长叹:“吾束发行伍,十余年血战,父母、兄弟、妻子皆死于国难,非为私禄,乃为保境安民。今朝廷不辨忠奸,权臣构陷,吾留此何益?”

当时局势非常混乱,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后,自己也因 “通敌” 罪被凌迟;熊廷弼经略辽东,却因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两次入狱,最终头颅被传首九边;孙承宗虽有报国之志,却屡遭排挤,被迫辞官。尚可喜目睹这些惨剧,最终下定了投靠满洲的决心。

如果站在尚可喜当时的环境来看,他的无奈投降,却有情可原,与李永芳这等大明败类有本质区别。

皇太极对尚可喜的到来极为重视,亲自出城十里迎接,《清太宗实录》载,皇太极执尚可喜之手曰:“将军弃暗投明,此乃识时务之举,朕必不负将军。” 同年四月,尚可喜率兵士万余人、战船百余艘归附,至此,他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

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极从大汗变成皇帝,改国号为 “清”,尚可喜因 “归附有功”,被封为 “智顺王”,赐银万两、甲胄千副,其部众被编入汉军镶蓝旗。

同年十二月,清军出征朝鲜,尚可喜率部随征,在江华岛之战中,他亲率水师突破朝鲜军防线,“登岛后身先士卒,斩杀朝鲜将领三人,俘虏王子李㴭”,为清军迫使朝鲜称臣立下首功。战后,皇太极赐其 “满洲世爵”,允许其子孙世袭罔替。,这是尚可喜投靠大清后的第一次闪亮。

皇太极仓促离世后,并未影响皇太极的前途,清军入关后,尚可喜率军转战南北,先后参与平定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及南明政权的战役。第二年,他跟随豫亲王多铎进攻李自成余部,在潼关之战中,“率部从侧翼突袭,大破李自成骑兵,斩获万余人”,为清军占领西安扫清障碍。此后尚可喜又随肃亲王豪格入川,征讨张献忠,在西充之战中,他识破张献忠的埋伏计,“劝豪格分兵三路,前后夹击,张献忠中箭身亡”,至此,大西军主力被彻底击溃。

顺治六年,为稳定南方局势,命尚可喜与靖南王耿仲明率军进攻广东。 “一战斩杀李成栋之子李元胤,俘虏明军两万余人”。随后,他又率军攻克广州、梧州、桂林等重镇,转年广东全境基本平定。《清史稿・尚可喜传》载,此战 “喜率军大小数十战,未尝一败,清廷嘉其功,赐蟒袍、玉带,晋封平南王,命留镇广东”。

清廷对他的任命,实则是 “用其才,防其心”。 广东地处岭南,远离京师,且反清势力仍有残余,让尚可喜留镇于此,既能利用他的军事能力抵御南明残余势力,又能将其与其他汉族将领分隔,避免形成联盟。尚可喜深知里面蕴含着的朝廷深意,因此在广东任上始终谨小慎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表明立场:其一,主动缩减军权。他上疏清廷,请求 “派满汉官员共同治理广东军政”,将麾下两万余名士兵中的一半划归朝廷直接管辖,仅保留一万兵力用于镇守广州。

顺治十八年不久,尚可喜又主动请求 “裁撤广东总兵官三员,副将五员”,将地方兵权进一步收归朝廷。一系列操作下来,尚可喜对于大清来说是再无二心的,且在广东干的不错,自剪羽毛外,对地方治理也是井井有条,让朝廷放心,让百姓满意。

康熙登基后,伴随着青春的躁动后取之的便是成熟和更高远的战略,削掉三藩与治理河道成了他最为关切的重大方向。

三藩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现状,逐渐成为康熙的 “心腹之患”。尚可喜作为三藩中资历最老、归附最早的将领,对局势的敏感度远超吴三桂、耿精忠。他深知,自己 “前朝归附者” 的身份始终是清廷的 “心病”,一旦康熙决定撤藩,他很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清算的对象。因此,康熙十年(1671 年),69 岁的尚可喜以 “年老多病” 为由,上疏请求让在京任职的长子尚之信返回广东,接替自己的职务。其实这种安排尚可喜终究是失策,虽然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却让儿子陷入深渊,因为他是虎父,但是儿子却是实实在在的犬子。

尚之信自顺治十二年(1655 年)起便留在京师,名为 “任侍卫内大臣”,实则是清廷牵制尚可喜的 “人质”。尚可喜让尚之信回广东,一方面是希望结束父子分离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向康熙表明 “无割据之心”若他有二心,绝不会让作为 “人质” 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在给康熙的这份奏疏中不无坦诚地写道:“臣年近七十,精力衰颓,广东政务繁剧,恐误国事。长子之信久在京师,熟习礼法,乞令其归粤,代臣理事,臣愿留粤辅助,或归辽东养老。” 康熙接到奏疏后,虽批准尚之信回粤,但对尚可喜的猜忌并未消除,仅同意尚之信 “协助理事”,未授予实际兵权。

然而,尚可喜的苦心很快因尚之信的表现而落空。尚之信回到广东后,凭借父亲的权势横行霸道,“夺民田宅数百处,掠人子女为奴,所用器物皆仿王府规制”(《圣武记》)。更让尚可喜无奈的是,尚之信与吴三桂、耿精忠暗中往来,多次派人前往云南、福建,商议 “共抗清廷”。尚可喜得知后,曾多次斥责尚之信,甚至 “杖之五十,禁足三月”,但尚之信表面顺从,实则仍我行我素。

此时的尚可喜,已意识到自己若继续留在广东,不仅会被尚之信牵连,更可能成为康熙撤藩的 “突破口”。于是,康熙十二年(1673 年)三月,他再次上疏,请求彻底辞去平南王爵位,率家眷返回辽东老家养老。这份奏疏中,他深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臣自归附以来,蒙太宗皇帝、世祖皇帝、圣祖皇帝三朝隆恩,授以王爵,命镇广东。今四海升平,臣年已七十,精力就衰,愿解兵柄,归老辽东,以终天年。”我们无需怀疑尚可喜的心境,但是此后的事态发展并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的。

这份奏疏的时机,恰好契合了康熙的心思。当时的康熙,正为 “撤藩” 之事犹豫不决: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多年,拥兵十万,若贸然撤藩,恐引发叛乱;耿精忠在福建也有重兵,与吴三桂往来密切;而尚可喜主动请求撤藩,无疑为康熙提供了 “先易后难” 的策略突破口。康熙在御前会议上对大臣们说:“平南王主动撤藩,足见其忠君之心。若准其归老辽东,则可树为表率,让吴、耿二藩知所畏惧。”

随后,康熙立即下旨,称赞尚可喜 “情词恳切,具见恭谨,能知大体”。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打出 “兴明讨虏” 的旗号,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 “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三藩之乱正式爆发。次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响应,杀害福建总督范承谟,率军进攻浙江、江西。叛军势如破竹,很快控制了云南、贵州、福建、湖南、四川等省,清廷陷入入关以来最严峻的危机。

此时的广东,虽未直接卷入战乱,但局势已十分紧张。吴三桂多次派人前往广州,以 “恢复明朝” 为诱饵,劝说尚可喜起兵,承诺 “若公反清,封公为‘辅明大将军’,广东全省归公管辖”;耿精忠也致信尚之信,以 “姻亲之谊” 拉拢,称 “若共举大事,将来三分天下,各据一方”。面对诱惑与威胁,尚可喜始终坚守立场,他对身边的幕僚说:“吾受清廷三朝恩宠,若叛之,必遭千古骂名。吴三桂、耿精忠虽暂强,然其心术不正,终难成事。”

为表明忠心,尚可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首先,他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逮捕,押解至京师,并上疏康熙表忠心:“臣受国厚恩,誓以死报。吴三桂、耿精忠反叛,臣必与之周旋到底,大义灭亲,绝无二心。”其次,他主动断绝了与耿精忠的姻亲关系, 尚可喜的孙女尚氏嫁给了耿精忠的儿子耿继美,他当即派人前往福建,将孙女接回广东,并公开宣布 “与耿氏恩断义绝,此后若有往来,以叛逆论处”。

康熙十四年(1675 年)正月,为表彰尚可喜的忠义,康熙下旨晋封其为 “平南亲王”,并任命其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命其率军抵御叛军。这一任命,既是对尚可喜的信任,也是对尚之信的敲打,康熙深知尚之信的野心,希望通过扶持尚之孝牵制尚之信。尚之孝虽不如尚之信勇猛,但对清廷忠心耿耿,接到任命后,立即率军前往韶关,与吴三桂叛军展开激战。尚之孝在韶关之战中,“身先士卒,斩杀叛军将领数人,击退叛军多次进攻,保住了韶关要地”。

然而,尚之信的叛乱已箭在弦上。他见吴三桂叛军在湖南击败清军,耿精忠部将也攻占了浙江温州,认为清廷必败,于是暗中联络吴三桂,计划在广州发动兵变,胁迫尚可喜反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二月,尚可喜因 “忧劳过度,疽发于背”,卧床不起,甚至多次陷入昏迷。尚之信趁机行动,他率心腹家丁数千人闯入广州王府,控制了王府卫队,随后逼迫尚可喜的姬妾张氏用剪刀剪掉尚可喜的发辫,并向全军宣布 “老王爷已剪辫降吴,尔等速速归降,违者斩”。

相关形势图

尚可喜苏醒后,见自己发辫已失,又听闻尚之信叛乱,悲愤交加,当即要投环自尽,幸被身边侍从救下。他当时的怒吼:“吾受三朝隆恩,岂能背主?痴儿误我!痴儿误我!吾尚在一日,必不令广东陷贼!” 随后,他强撑着病体,派人秘密联络尚之孝,命其率军回师广州,平定叛乱。但尚之孝此时正与吴三桂叛军在韶关激战,无法立即回援,只能派少量兵力悄悄前往广州,保护尚可喜的安全。

此后,尚可喜被尚之信软禁在王府中,行动受限,但他仍未放弃抵抗。暗中联络广东提督金光祖、广东巡抚刘秉权,让他们 “坚守城池,勿从尚之信叛乱,待朝廷大军到来,必能平定叛乱”。

随着病情日益加重,尚可喜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暗中嘱咐尚之孝的亲信:“吾死之后,汝必转告之孝,速归降朝廷,不可随你兄长叛乱。若能立功赎罪,尚可保全尚氏一族。切记,尚氏子孙,永不可叛清。”

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临终前,强撑着病体,让诸子搀扶自己向北叩拜,口中喃喃自语:“吾受太宗、世祖、圣祖三朝恩宠,未能杀贼报国,死有余辜。愿皇上早日平定叛乱,天下太平。” 随后,他命诸子为自己换上皇太极当年赐给他的蓝色缎袍,留下遗嘱:“吾死之后,必返殡于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勿修高大坟墓,勿厚葬,以表吾对朝廷的忠心。” 言毕而逝,享年 73 岁。

康熙十九年(1680 年),三藩之乱接近尾声,康熙下旨将尚之信押解至京师,以 “谋反” 罪赐死,尚之信的党羽也被一网打尽。

柱上三事的终局:康熙的反思与尚可喜的历史定位

康熙二十年(1681 年)十月,清军攻破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此时的康熙已 28 岁,历经战火的洗礼,他对 “天下大权当统于一”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年年底,康熙派内阁学士禧佛、侍卫萨尔图前往辽东海城,为尚可喜举行御祭仪式,并亲自撰写祭文,其中写道:“王功盖天下,人所共知,忠心为国,昼夜靡宁。当逆贼吴三桂、耿精忠叛乱之时,王独守臣节,至死不渝。若天下臣子俱能如王,天下不致变乱。王虽逝,其忠君之心,永垂青史。”这番话,既是对尚可喜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吴三桂、耿精忠等叛将的反复横跳的嘲讽 。

在处理尚可喜家族后续事宜时,康熙也体现出了 “恩威并施” 的策略。他命尚可喜的次子尚之孝承袭 “平南亲王” 爵位,尚氏子弟中,有十余人被授予官职,其中尚之孝的儿子尚崇垣任侍卫内大臣,康熙对尚之孝说:“尔父忠心报国,朕必不负尔家。尔等当以尔父为榜样,效忠朝廷,勿负朕望。”(《清史稿・尚可喜传》)

吴三桂

平定三藩后,康熙以尚可喜的忠义为 “标杆”他多次在朝堂上告诫大臣:“为人臣者,当以平南亲王为戒,忠心事主,不可有二心。若敢效吴三桂、耿精忠之辈,必诛无赦。”

从历史脉络看,尚可喜的一生,是明末清初动荡时代的缩影。他早年在明廷内耗中选择归附清廷,是为了保全性命与麾下将士;晚年在三藩之乱中选择坚守忠义,是为了报答清廷的知遇之恩,也为了洗刷 “归附者” 的身份污点。

后世对尚可喜的评价,虽因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多认可其 “忠君” 之举。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乾隆帝在修订《明史》时,曾评价尚可喜:“尚可喜虽为明臣归附,然其在三藩之乱中,独守臣节,至死不渝,其忠可嘉。若明廷诸臣皆能如尚可喜,明何至于亡?” 道光年间,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也写道:“平南亲王尚可喜,以明将归附清廷,却能忠君报国,比之吴三桂、耿精忠之流,可谓天壤之别。”

来源:房青城谈历史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