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封涨价函让我们采购成本直接翻倍!”某晶圆厂采购负责人李经理的吐槽,道出了半导体行业当下的焦虑。2025年10月,韩国SK Specialty、日本关东电化等巨头相继宣布,2026年六氟化钨(WF₆)供应价将暴涨70%至90%。短短五个月,这种芯片制造的“隐
“一封涨价函让我们采购成本直接翻倍!”某晶圆厂采购负责人李经理的吐槽,道出了半导体行业当下的焦虑。2025年10月,韩国SK Specialty、日本关东电化等巨头相继宣布,2026年六氟化钨(WF₆)供应价将暴涨70%至90%。短短五个月,这种芯片制造的“隐形血液”从每吨不足50万元飙升至超90万元,而这一切的源头,直指中国对钨矿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一边是国际巨头的漫天要价,一边是国内企业已掌握全球第一产能的现实,这场价格风暴不仅撕开了半导体供应链的脆弱防线,更让国产替代从“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
一、90%涨幅的真相:不是炒作,是“资源话语权”的觉醒
很多人疑惑,一瓶“气体”为何能掀起行业巨浪?这得从六氟化钨的特殊身份说起。在芯片制造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中,它是实现钨金属层沉积的核心材料——那些纳米级的电路通孔,全靠钨的优异导电性和填充能力连接,没有它,3D NAND闪存、高端逻辑芯片都无从谈起。更关键的是,它的纯度要求极高,必须达到99.999%以上,任何杂质都可能导致整片晶圆报废,这就决定了其“小众但刚需”的产业地位。
此次涨价的直接推手是原材料钨的价格暴涨。作为全球80%钨矿开采和加工的集中地,中国自2025年2月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实施出口许可证制度后,钨精矿价格较年初飙升95%,仲钨酸铵(APT,六氟化钨前体)价格突破每吨40万元,涨幅超90%。这种成本压力顺着产业链传导,让依赖中国原料的日韩企业只能被动提价。日本关东电化甚至直接以“汇率不利”为由将价格上调90%,本质上是对资源话语权转移的无奈承认。
从行业周期看,涨价更是供需失衡的必然结果。随着3D NAND层数突破500层、DRAM制程向14nm以下演进,六氟化钨的需求增速持续超过供给增速,2025年全球已出现明确的供不应求局面。而全球前六大供应商垄断90%市场份额的格局,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波动的影响。这波涨价不是短期炒作,而是半导体产业对“资源卡脖子”风险的集中预警。
二、国产替代的底气:全球第一产能,技术追平国际
面对国际市场的价格突袭,国内半导体企业却多了一份底气——国产量子化钨已实现“产能和技术双突破”,不再受制于人。这其中,中船特气的崛起最具代表性。这家企业目前已建成2230吨/年的六氟化钨产能,不仅是国内第一,更是全球第一,产能规模是日本关东电化的1.5倍,国内市占率超80%,彻底打破了日本企业的长期垄断。
技术上,国产品牌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中船特气的六氟化钨纯度达到6N级(99.9999%),完全适配5nm先进制程,早已通过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头部晶圆厂的严格认证,技术指标与美国空气化工、日本昭和电工等国际巨头处于同一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企业的产能扩张还在加速:中船特气内蒙古基地投产后,六氟化钨产能将增至2500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25%;昊华科技、和远气体投资50亿元的宜昌产业园项目已进入试生产,2025年上半年即可量产并开展半导体验证。
产业链协同的完善更让国产替代有了持续动力。从章源钨业的钨矿开采,到中船特气的APT加工,再到南大光电500吨/年项目的产能补充,国内已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南大光电通过收购山东飞源气体切入赛道,其内蒙古项目的投产进一步丰富了供给体系,而中巨芯旗下博瑞中硝的生产项目则形成了区域互补优势。这种全链条布局,正是应对国际价格波动的核心底气。
三、普通人的机会:别盯概念,看懂这三类产业链标的
六氟化钨涨价引发的国产替代浪潮,不仅关乎半导体产业安全,更藏着普通人可参与的投资机会。但要避开“蹭热点”的陷阱,关键要看企业是否真正具备“产能落地+客户认证+技术壁垒”三大核心优势,从产业链角度可分为三个明确梯队:
1. 核心产能龙头:直接享受涨价红利
这类企业手握全球领先的产能规模,是国产替代的“主力军”,业绩弹性最大。首推中船特气,作为全球六氟化钨产能冠军,其2230吨/年的产能将直接受益于价格上涨,2025年内蒙古基地投产更将巩固优势,2024年1.74亿元的研发投入还在持续攻关高端产品,成长逻辑清晰。其次是南大光电,旗下500吨/年项目已落地,依托上市公司资源在客户拓展上具备天然优势,25%的国内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2. 产能释放新星:未来增长的“潜力股”
这类企业虽暂未形成规模优势,但新项目量产在即,是产业链的“后起之秀”。昊华科技和和远气体的宜昌产业园项目值得重点关注,50亿元投资规模下的产能释放,将在2026年形成新的供给增量,目前试生产进展和半导体验证进度是关键观察指标。中巨芯旗下博瑞中硝的生产项目合计投资达50亿元,依托氟化工产业基础,有望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 上游资源保障:涨价逻辑的“源头受益者”
钨矿作为六氟化钨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上涨直接利好上游开采企业。章源钨业作为国内钨矿龙头企业,在钨精矿、APT等原材料领域具备资源优势,能深度享受产业链上游的价值重估。这类企业的业绩与钨价联动性强,是把握涨价主线的“基础配置”。
四、风险与机遇并存:国产替代的“长坡”与“险滩”
尽管国产替代势头正盛,但仍需清醒认识到行业面临的挑战。对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认证周期长”——半导体企业对气体供应商的认证通常需要1-2年,即使产品指标达标,也需经过小批量试用、稳定性测试等多重环节,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既有供应商。此外,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仍存,部分晶圆厂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仍会保留国际供应商份额,国产替代难以一蹴而就。
从技术角度看,“量子纠错”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可能带来需求结构变化,企业若不能持续投入研发,现有优势可能被颠覆。中船特气能长期保持领先,关键就在于研发费用率始终维持在8%-10%,累计获得82项发明专利,主导12项国家标准制定,这种技术投入才是抵御风险的核心能力。
对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概念炒作”陷阱。那些仅在产品列表中提及六氟化钨、却无实际产能和客户认证的企业,大概率只是短期跟风,难以真正受益于国产替代浪潮。判断标的价值的核心标准,还是要看“产能规模、认证进度、研发投入”这三大硬指标。
结语:资源反制背后,是国产替代的“加速信号”
六氟化钨价格飙升90%的背后,本质上是中美科技战从“技术封锁”向“资源博弈”延伸的缩影——你断我先进设备,我控你关键原料,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重构中寻找新的平衡。而国产量子化钨的崛起,恰好证明了国产替代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布局”的必然结果。
对半导体企业来说,这波涨价是“阵痛”也是“契机”,能加速供应链的国产化替代进程,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对普通人而言,不必纠结于短期价格波动,更应看到这场替代浪潮带来的长期机会——那些能在“产能、技术、客户”三大维度建立优势的企业,终将在产业链重构中占据先机。
从钨矿到芯片,从资源到技术,这场跨越产业链的博弈告诉我们:真正的产业安全,既要有“资源话语权”的底气,更要有“技术自主化”的实力。而六氟化钨价格的飙升,正是国产量子替代从“实验室”走向“主战场”的明确信号。
来源:Kitty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