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的四川邻水,袁市镇天华村的山坡上正上演一场“金色盛宴”。400亩爱媛38号果冻橙褪去最后一抹青绿,沉甸甸的果子压弯枝头,橙黄的果皮在阳光下泛着油光,风一吹,橘香漫山。再过几天,这批被誉为“可以吸的果冻橙”将从这里出发,坐上冷链车、进直播间、入采摘园,最终滑
深秋的四川邻水,袁市镇天华村的山坡上正上演一场“金色盛宴”。400亩爱媛38号果冻橙褪去最后一抹青绿,沉甸甸的果子压弯枝头,橙黄的果皮在阳光下泛着油光,风一吹,橘香漫山。再过几天,这批被誉为“可以吸的果冻橙”将从这里出发,坐上冷链车、进直播间、入采摘园,最终滑入全国吃货的喉咙——南京的商超货架、山东的水果摊、浙江的直播间,甚至黑龙江的家庭果盘。
“今年产量40万斤,比去年增产60%!”果园负责人谢春黎蹲在果树下,手里捏着刚摘的果子,一刀切下去,橙黄的果肉像果冻般微微颤动,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滴。他把果肉塞进嘴里,抿了抿,眼睛眯成一条缝:“糖度16度,化渣,水分足,这品质,今年肯定卖爆!”
一个山区果园,凭什么让“果冻橙”产量暴涨60%?又凭什么让16度糖的甜果,从四川小山沟走向全国?答案藏在土壤里、管道中、轨道上,更藏在果农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管饭”的转身里。
“不是所有果冻橙都叫邻水爱媛。”谢春黎指着脚下的土地,“你看这土,黑褐色,捏一把能攥出油——这是富硒土,我们这儿的‘宝贝’。”
袁市镇天华村地处川东山区,海拔600多米,山高坡陡,却藏着老天爷赏饭吃的“地理密码”。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每公斤土壤硒含量达0.4毫克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硒是‘抗癌之王’,果子长在这儿,自带‘健康buff’。”谢春黎说,富硒土壤让果肉不仅甜,还多了层营养价值,“消费者现在买水果,不光图好吃,更图健康,这富硒就是我们的‘金字招牌’。”
除了富硒土,昼夜温差是另一个“甜蜜加速器”。山区白天日照足,果树拼命光合作用攒糖分;夜晚温度骤降,呼吸作用减弱,糖分消耗少。“昼夜温差能到10℃以上,糖分就像往果子里‘堆’,越堆越甜。”谢春黎掰着指头算,“山下平原的果子糖度一般12-14度,我们这儿能稳定到16度,就差这‘温差红利’。”
这样的地理禀赋,让邻水爱媛38号从“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但光靠老天爷还不够,要让400亩果园从“零星挂果”到“满枝金黄”,还得靠“科技+管理”的硬实力。
“以前种果树,就是‘大水漫灌+化肥猛撒’,果子要么裂要么小,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产量上不去。”谢春黎回忆6年前刚种爱媛时的窘境,“200亩地,光浇水施肥就得雇10个人,水费肥料费一年好几万,果子还卖不上价。”
转折发生在3年前。当地政府推进“柑橘产业科技化”,果园引入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如今走进果园,地面上看不到裸露的泥土,每棵果树根部都埋着细密的黑色滴灌管,像给果树装了“智能输液器”。“这管子厉害着呢!”谢春黎拧开控制器,屏幕上跳出数据:“你看,萌芽期浇多少水、膨果期施多少肥,系统都按果树需求来,定时定量往根上送,一滴不浪费。”
数据不会说谎:这套滴灌系统让果园节水60%以上,以前漫灌一亩地一次要100吨水,现在滴灌只要40吨;节肥25%以上,化肥用量从每亩每年800斤降到600斤。“水和肥都‘喂’到点子上,果子长得匀,大小一致,以前小果率30%,现在降到10%以下。”谢春黎指着枝头的果子,“你看这果,个个直径70毫米以上,标准的‘商品果’,收购价都能高两毛。”
天华村的果园在山坡上,以前摘果是果农最头疼的事。“果子熟了,得从山上背下来,一筐30斤,走半小时山路,一天背20筐,腰都直不起来。”谢春黎比划着,“更糟的是,人背马驮,果子磕磕碰碰,损耗率高达15%,好果变次果,心疼!”
今年不一样了。果园在陡坡上装了3条“山地小火车”——轨道运输系统。钢轨顺着山势铺到果园深处,一辆辆蓝色的轨道车在轨道上滑行,车斗里堆满套着泡沫网的果子。“这车一次能运600斤,从山顶到山脚10分钟,以前10个人背一天的量,现在一辆车两小时搞定。”谢春黎拍着轨道车,“更重要的是,轨道车平稳,果子几乎零磕碰,损耗率直接降到5%以下,光这一项,一年就能多赚好几万。”
科技的“减负”不止于此。谢春黎带着记者走到果树旁,枝桠修剪得疏密有致,每个枝头只留3-4个果子。“以前舍不得疏果,以为果子越多越好,结果个个长不大。”他说,今年请了农业专家指导“科学修剪+疏果”,剪掉病枝弱枝,摘掉小果畸形果,“树体通风透光好了,养分集中给好果,单果重量从去年的150克提到180克,大果率提升40%。”
果树进入盛果期、科学修剪疏果、气候雨水均衡……多重因素叠加,让400亩果园实现“产量品质双爆发”。谢春黎笑着说:“以前觉得种果树靠经验,现在才明白,经验得加科技,才能‘钱袋子’鼓起来。”
“可以吸的果冻橙”,敢让消费者“吸着吃”,底气在“安全”二字。“我们全程按绿色种植标准来,施有机肥,防虫靠物理手段,果子摘下来不用洗就能吃。”谢春黎从树下抓起一把黑褐色的肥料,“这是羊粪、秸秆发酵的有机肥,每年施两次,既能肥土,又能让果子带股自然的甜香。”
果园里看不到农药喷雾器,取而代之的是黄色的粘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虫子喜光,杀虫灯晚上亮着,虫子飞过来就被电死;粘虫板粘蚜虫、粉虱,物理防虫,零农药残留。”谢春黎说,去年果园拿到了“绿色食品认证”,“现在消费者买水果,先看认证,有了这个证,南京、浙江的大商超才敢收我们的果,价格也比普通果子高30%。”
安全的品质,让“邻水爱媛38号”成了市场的“硬通货”。“去年果子一熟,南京的批发商就开车来守着,今年提前一个月就下了10万斤订单。”谢春黎翻着手机订单,“山东要8万斤,浙江要12万斤,黑龙江的客户还特地叮嘱‘多套几层保温膜,零下20度也得让我们吃到新鲜的’。”
“再过几天开摘,我们准备搞‘直播采摘节’,让全国网友在线看摘果、尝果子。”谢春黎点开抖音,果园的账号已经发了十几条“果子成长记”,点赞量最高的一条有5万多赞。“现在年轻人喜欢看直播,我们请了本地网红来直播,消费者在线下单,果子现摘现发,48小时就能到家门口。”
除了直播带货,果园还开辟了“采摘体验区”。“城里人像逛公园一样来摘果子,20元一斤,自己摘的更甜。”谢春黎说,去年试运营采摘园,周末一天能来200多人,“游客摘果子、拍视频、吃农家饭,人均消费100元,比单纯卖果子多赚一倍。”
从“卖果子”到“卖场景”,从“批发走量”到“品牌溢价”,邻水果冻橙的销售渠道越拓越宽。谢春黎算了笔账:“批发价5元一斤,直播价8元,采摘价20元,渠道不同,收益天差地别。今年计划线上线下各占一半,争取销售额突破200万。”
400亩果园的丰收,是邻水县柑橘产业升级的缩影。近年来,邻水县把柑橘作为“特色农业王牌”,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我们不光种果子,还建了分选线、冷库、加工厂,果子分级分选、打蜡包装、加工橙汁,产业链拉长了,附加值就高了。”邻水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目前全县有12家柑橘深加工企业,200多个电商直播间,“小果子”正撑起“大产业”。
谢春黎的果园里,10多个村民正在给果树缠草绳,准备过冬。“我这儿常年雇着8个村民,摘果季要招30多个临时工,一天工资150元。”他说,以前村民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果园富了,村里也跟着富,路修宽了,房子翻新了,这就是种果树的意义。”
夕阳西下,橙黄的果子在余晖中更显诱人。谢春黎摘下一个果冻橙,剥开皮,果肉像晶莹的果冻,轻轻一吸,甜汁瞬间充满口腔。“再过几天,全国吃货就能尝到这份甜了。”他笑着说,“明年计划再扩种200亩,让更多人吃到邻水的‘阳光味道’。”
这抹橙黄,是深秋的色彩,是丰收的喜悦,更是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当富硒土壤遇见现代农业科技,当传统果园拥抱直播新渠道,小果子就能变成大产业,农民的“钱袋子”就能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来源:杨勇说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