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10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的部署背后,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战略定位发生关键转变 —— 不再是 “双碳” 目标下的 “备选技术”,而是被提升至核心支撑
2025 年 10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的部署背后,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战略定位发生关键转变 —— 不再是 “双碳” 目标下的 “备选技术”,而是被提升至核心支撑地位。结合生态环境部 2025 年 7 月成都美丽河湖推进会精神,“十五五” 明确为 CCUS 从实验室示范转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五年。从行业实践来看,此前普遍将 CCUS 视为 “最后一张牌” 的认知已改变,企业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政策从 “鼓励探索” 到 “实招落地”,破解行业痛点
此前 CCUS 领域政策多以 “鼓励探索” 为主,落地性不足成为行业共识。2025 年 “十五五” 规划及配套政策出台后,形成 “顶层目标 + 实操细则 + 市场激励” 的完整体系,精准破解行业堵点。
工信部率先明确硬指标:到 2027 年,CCUS 技术装备市场占有率需突破 30%,煤化工、钢铁等重点高碳行业碳捕集覆盖率不低于 40%,且目标完成情况将与地方考核挂钩,强化政策约束力。在跨区域 CO₂运输这一核心堵点上,《CO₂管道设计运行安全标准》已进入报批环节,明确压力等级设定、泄漏实时监测及应急处置方案,为陕西、内蒙古等跨区域碳捕集 - 封存项目打通关键链路,解决此前长输管线建设无标准可依的困境。
市场激励机制同步完善,全国碳市场正推进 CCUS 碳信用纳入交易范畴。以某年捕集 600 万吨 CO₂的项目为例,按当前 50 元 / 吨的碳价测算,年碳收益可达 3 亿元,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性。此前 CCUS “叫好不叫座” 的局面,在 “政策引导 + 市场驱动” 双轮作用下逐步扭转,行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技术从 “单点突破” 到 “全链集成”,应用场景多元化
CCUS 技术已跳出单一环节优化,进入 “全链条协同” 的发展阶段,系统集成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全球最大 300 万吨 / 年 CCUS 示范项目一期,于 2025 年 9 月投产运行,项目总投资 102 亿元,通过技术整合实现煤制油尾气 CO₂捕集提纯后,一部分输送至几十公里外的长庆油田用于驱油,另一部分供给园区企业作为冷却剂,构建 “捕集 - 利用 - 封存” 全闭环,成为 “十五五” CCUS 技术路线的典型样本。
应用场景不再局限于电力行业,向多高碳领域延伸。河钢集团将碳捕集技术与 120 万吨氢冶金项目一体化整合,通过工艺协同使吨钢捕集成本降低 18%,显著提升技术经济性;青州中联水泥采用全氧燃烧捕碳技术,将捕集能耗控制在 1.6GJ/tCO₂,同时利用捕集的 CO₂与水泥原料反应生成建材副产品,实现 “减碳 + 资源再生” 双重效益。
技术细节突破持续涌现:化学链燃烧技术将捕集能耗降至 1.5GJ/tCO₂以下,较传统工艺节能近 30%;膜分离技术选择性提升至 95% 以上,CO₂提纯纯度满足食品、化工等多领域应用需求。数字化技术进一步赋能,越华环保研发的 CCUS 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优化捕集设备运行参数,使设备运行效率提升 20%,解决传统运维依赖人工监测的效率瓶颈。
企业从 “单点布局” 到 “生态构建”,出海竞争力提升
头部企业已从单一项目建设,转向 CCUS 产业生态的搭建。国家能源集团在宁夏宁东的 CCUS 项目,不仅建设碳捕集装置,还规划建设跨企业长输管道,整合周边煤化工企业碳源,集中输送至长庆油田进行驱油封存,通过跨行业资源整合摊薄成本,该模式正逐步向其他高碳产业聚集区推广。
民营企业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北控环境联合挪威企业近期中标东南亚首个海上 CCUS 项目,将国内成熟的数字化管理方案与低成本捕集技术打包输出,实现技术与标准的同步出海。全球环保研究网 2025 年数据显示,中国废气处理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 18%,其中 CCUS 装备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订单增速超 40%。面对欧盟提升进口设备环保门槛的挑战,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突破壁垒,当前国产低温 SCR 催化剂专利数量占全球 42%,核心技术竞争力显著增强。
行业挑战需 “政策协同 + 技术攻坚”,逐步破解 “不可能三角”
CCUS 行业普遍面临 “成本、安全、效率” 的 “不可能三角” 挑战,需政策与企业协同发力突破。成本方面,当前钢铁行业 CCUS 捕集成本约 500 元 / 吨 CO₂,“十五五” 目标降至 400 元 / 吨以内,除技术迭代外,管网共享成为关键路径 —— 通过多企业共用输碳管道,可使成本降低 25%。
安全管控持续强化,CO₂运输泄漏风险需重点防范。环渤海地区已开展 CCUS 运输安全试点,部署光纤监测与微震预警系统,每季度开展 CO₂地下运移模拟,构建全流程安全防控体系。市场机制层面,跨区域碳信用核算规则、封存后长期责任划分等问题尚未明确,需加快完善 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体系,为企业长期投资提供稳定预期。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落地,同时绿氢与 CCUS 耦合的负碳技术纳入补贴范围,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为行业突破瓶颈提供保障。
未来五年:CCUS 从 “政策蓝图” 走向 “产业常态”
当前 CCUS 已摆脱 “纸上谈兵” 的概念阶段,进入产业化实践关键期。从宁夏宁东项目的规模化运行,到青海盐湖 CO₂矿化 “吃碳产镁” 的技术探索,CCUS 正将高碳行业的 “减碳压力” 转化为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 “破局动力”。
CCUS 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 “工业化进程与低碳目标的兼容”—— 既保障高碳产业合理发展需求,又为 “双碳” 目标落地提供技术支撑。未来五年,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跨行业管网的完善及 “一带一路” 海外项目的推进,CCUS 将逐步从 “突围性技术” 转变为高碳行业的 “常规减碳手段”,真正融入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来源:环保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