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独立自主"与"制度开放"被确立为新时代发展的战略支点。这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基因看似矛盾的组合,实则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智慧——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又要打破封闭经济体的思维定式。正如公报强调的"统筹国内国际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独立自主"与"制度开放"被确立为新时代发展的战略支点。这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基因看似矛盾的组合,实则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智慧——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又要打破封闭经济体的思维定式。正如公报强调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种战略选择既是对近代百年屈辱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改革开放45年经验的辩证升华。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的发展道路始终在自主与开放的辩证关系中演进。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填补工业空白;2001年加入WTO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又开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种螺旋上升的轨迹表明,中国从未将开放视为单向依赖,而是将其作为实现自主的手段。正如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的"引进来"战略,本质就是通过开放倒逼改革,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
自主创新是科技突围的战略支点。 未来五年,中国将构建"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第一,基础研究攻坚。预计到2028年,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将提升至8.5%。量子计算、脑科学、可控核聚变等"深水区"领域已启动专项计划,如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人造太阳"装置实现1.2亿℃持续燃烧101秒。
第二,产业链安全重构。在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28nm工艺已实现月产4万片,长江存储128层3D NAND量产;稀土产业链延伸出永磁电机、氢燃料电池等高端应用。2023年芯片自给率突破30%,较2018年提升15个百分点。这种重构并非简单替代,而是通过"技术替代+市场替代"的组合拳实现产业链韧性提升。例如,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技术,不仅打破日韩动力电池垄断,更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格局重塑。第三,数字主权构建。CIPS系统日均处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超300万笔,"东数西算"工程形成8大算力枢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精度达厘米级。这种"技术-产业-金融"的闭环生态,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
制度开放是更高层次的全球融合。中国式开放呈现三个维度的突破:一是规则型开放。深圳前海实施"跨境数据流动负面清单",海南自贸港试点"零关税"加工增值政策。2023年版外资准入清单在新能源汽车、金融等领域进一步放宽限制,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6.5%。这种开放不是简单的市场准入,而是制度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将252项行政审批事项转为备案或告知承诺,使企业设立时间从20天缩短至3个工作日。
二是功能型开放。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国际数据港",成都天府新区打造"国际铁路港",厦门自贸片区创新"海丝中央法务区"。这些开放载体正从物理空间向制度创新的"飞地经济"升级。典型案例是天津港"智慧港口"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货物全流程可视化,使通关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30%。
三是生态型开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8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7.5万列。RCEP框架下,中国与成员国的货物贸易占外贸比重升至34.6%,区域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中国正在通过"标准输出"提升开放质量,如高铁"中国标准"已应用于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带动相关技术出口。
自主与开放的辩证统一。这种战略选择的本质,是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方案。一方面,技术自主不等于封闭。华为5G专利全球占比14%,却同时向竞争对手授权;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输出至欧洲市场,展现"以开放促创新"的智慧。这种策略在光伏产业表现尤为明显——中国通过技术输出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清洁能源体系,既扩大了市场规模,又巩固了技术优势。
另一方面,制度开放不等于依附。在WTO改革中坚持"特殊差别待遇"原则,CPTPP谈判中保留稀土等战略资源的自主管理权,彰显"规则制定权"的博弈智慧。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通过"金砖+"机制扩大制度话语权,在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推广"数字丝绸之路"标准,形成与西方体系的差异化竞争。此外,安全与发展同步推进。建立"沙盒监管"机制,在数字货币、自动驾驶等领域划定风险边界,实现创新试错与系统安全的动态平衡。例如,北京率先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既保障数据安全,又支持特斯拉超级工厂等跨国企业开展本地化运营。
主动塑造大国博弈的战略空间。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背景下,中国正构建"三维战略纵深":首先是技术维度。组建20个国家级创新联合体,布局6G、AI大模型等"未来产业",抢占下一代科技制高点。以6G研发为例,中国已启动"星链"计划,计划2030年前发射1.2万颗低轨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
其次是市场维度。依托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通过"双循环"战略吸引全球资本。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万亿元,连续1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通过"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激活下沉市场,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第三是制度维度。推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扩容,亚投行成员增至106个,以"南南合作"模式重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例如,中国与东盟共同发起"蓝色经济伙伴计划",在海洋生态保护、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建立合作框架。
当中国将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注入开放包容的文明基因,正在书写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这种战略选择既非闭关锁国的保守主义,亦非依附发展的改良主义,而是基于历史方位的理性抉择——在坚守制度自信的同时拥抱世界文明,在维护主权安全的前提下参与全球治理。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从浦东开发到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始终在探索自主与开放的最优解。这种探索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当中国以14亿人口的市场体量和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积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愿景,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根本命题:如何在保持文明多样性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答案或许就藏在"独立自主"与"制度开放"的辩证统一中。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密码,也是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东方智慧。正如公报指出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道路终将在自主与开放的辩证统一中,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可能性。
来源:姜跃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