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贞观中期的一个夏季,长安及周边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旱。自入夏以来,雨水便格外稀少,毒辣的太阳日复一日炙烤着大地,田地里的禾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翠绿,叶片卷曲发黄,原本肥沃的土壤也干裂出一道道深深的纹路,如同老人脸上布满的皱纹。眼看秋收的希望日渐渺茫,百姓们心急如焚
贞观中期的一个夏季,长安及周边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旱。自入夏以来,雨水便格外稀少,毒辣的太阳日复一日炙烤着大地,田地里的禾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翠绿,叶片卷曲发黄,原本肥沃的土壤也干裂出一道道深深的纹路,如同老人脸上布满的皱纹。眼看秋收的希望日渐渺茫,百姓们心急如焚,纷纷焚香祈雨,却始终未能等来一场解渴的甘霖。消息传到宫中,唐太宗李世民忧心忡忡,他深知 “民以食为天”,若旱情持续,不仅百姓会颗粒无收、流离失所,甚至可能动摇大唐的根基。因此,他当即决定,亲自前往田间查看庄稼长势,与百姓一同应对旱情。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李世民便褪去了华丽的龙袍,换上一身轻便的粗布衣衫,带着几名随从,悄无声息地走出皇宫,朝着长安城外的农田走去。一路上,他看到路边的草木都因缺水而枯萎,偶尔遇到几个背着水桶前往田间的百姓,个个面带愁容,脚步匆匆。李世民心中愈发沉重,加快了前往农田的步伐。
抵达城外的麦田时,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他揪心 —— 大片的麦子已经抽穗,却因缺水而干瘪瘦小,不少麦穗甚至已经提前枯黄,轻轻一碰便有麦粒脱落。几位老农正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的庄稼唉声叹气,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绝望。一位老农喃喃自语:“这日子可怎么过啊,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一家老小都要饿肚子了……”
李世民快步走上前,弯腰拿起一株枯萎的麦苗,指尖轻轻摩挲着干瘪的麦穗,语气中满是关切:“老丈,这旱情已经持续多久了?地里的庄稼还能撑得住吗?” 老农抬起头,见眼前的人虽穿着粗布衣衫,却气度不凡,身后还跟着随从,心中虽有疑惑,却还是如实答道:“回这位贵人,自入夏以来就没下过一场透雨,这都快一个月了。起初还能靠井水灌溉,可如今井水也快干了,这庄稼怕是撑不了几天了。”
其他几位老农也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旱情带来的困境:“家里的存粮只够吃到秋收,若是今年颗粒无收,只能出去逃荒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去远处的河边挑水了,来回要走几十里路,一天也挑不了几桶,根本不够浇地的。”
听着百姓们的哭诉,李世民的眼眶微微泛红。他站起身,对在场的百姓们说:“乡亲们,朕知道大家现在很难,但请大家相信,朕一定会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应对旱情,绝不会让大家饿着肚子。今日朕来,就是要和大家一同灌溉农田,尽力保住地里的庄稼。”
百姓们闻言,先是一愣,随后才反应过来眼前的人竟是当朝天子。他们纷纷跪下身,激动地说道:“陛下竟然亲自来看我们,还愿意和我们一起浇地,真是百姓的福气啊!” 李世民连忙扶起众人,说道:“快起来,朕也是大唐的一员,百姓的疾苦就是朕的疾苦,和大家一起抗旱,是朕应该做的。”
随后,李世民便拿起田埂上的水桶,跟着百姓们一同前往附近的水井挑水。水井的水位已经很低,需要用很长的绳子才能将水桶吊到水面。李世民亲自上手,双手紧握绳索,用力将水桶往下放,待水桶装满水后,又吃力地将水桶往上拉。由于许久没有干过这样的重活,不一会儿,他的额头便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臂也开始发酸,但他却丝毫没有停歇,依旧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水井与农田之间,将水小心翼翼地浇在干涸的土地上。
随从见李世民如此辛苦,便上前说道:“陛下,这些粗活就让奴才们来做吧,您万金之躯,可不能累坏了。” 李世民却摆了摆手,说道:“朕是百姓的君主,若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如何能体会百姓的艰辛?只有亲自参与进来,才能真正了解旱情的严重,才能找到更好的应对之策。”
百姓们见皇帝如此亲民,干劲也愈发十足。原本疲惫的身影变得矫健起来,沉重的脚步也加快了速度。大家一边浇地,一边和李世民聊着家常,诉说着往年丰收时的喜悦,也表达着对未来的期盼。李世民认真倾听着每一位百姓的心声,时不时还会询问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问题,比如不同庄稼的生长习性、灌溉的最佳时间等,并不时点头记下,仿佛一位普通的农夫在与邻里交流耕作经验。
正午时分,太阳愈发毒辣,地面的温度高得烫脚。李世民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嘴唇也因缺水而有些干裂。百姓们见此情景,纷纷劝他到树荫下休息片刻,喝点水再继续。李世民却笑着说:“大家都在烈日下劳作,朕怎能独自休息?再坚持一会儿,多浇一亩地,庄稼就多一分存活的希望。”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原来是朝中的大臣们得知皇帝亲自到田间抗旱,纷纷带着家丁和水车赶来支援。李世民见状,心中十分欣慰,对大臣们说:“如今旱情紧急,光靠百姓们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君臣同心,共同出力。你们来得正好,快组织人手,利用水车加快灌溉速度,同时派人前往各地寻找水源,务必保证尽可能多的庄稼能存活下来。”
大臣们领命后,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指挥家丁安装水车,利用水力将河水引入田间;有的则带着人手前往周边地区勘察地形,寻找新的水源;还有的则深入各村,安抚百姓情绪,发放朝廷准备的救济粮。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君臣百姓齐心协力,抗旱救灾的队伍不断壮大,原本沉闷绝望的田间,渐渐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夕阳西下时,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不少原本枯黄的禾苗重新焕发出了一丝生机,叶片慢慢舒展开来。百姓们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位老农拉着李世民的手,激动地说:“陛下,有您这样的好皇帝,我们就算再苦再累也不怕了!有您和我们一起抗旱,今年的庄稼一定能保住!”
李世民笑着拍了拍老农的手,说道:“乡亲们,抗旱救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朕已经下令,免除今年长安及周边地区的赋税,同时调拨国库的粮食和药材,帮助大家度过难关。只要我们君臣同心、百姓协力,就一定能战胜这场旱情,迎来丰收的日子。”
百姓们听后,纷纷欢呼雀跃,对着李世民连连叩谢。李世民连忙扶起众人,说道:“大家不必多礼,为百姓谋福祉,是朕的职责所在。天色不早了,大家也辛苦了一天,早点回家休息,明日继续努力。”
在百姓们的目送下,李世民带着随从缓缓离开农田。路上,随从不解地问:“陛下,您身为天子,只需下令让大臣们处理旱情即可,为何还要亲自到田间劳作,如此辛苦呢?” 李世民答道:“朕亲自前来,不仅是为了帮助百姓灌溉农田,更重要的是为了安抚百姓的情绪。百姓心中有疑虑、有恐慌,朕只有亲自出现在他们面前,与他们并肩作战,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才能让他们重拾信心。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制定出符合百姓需求的政策,才能让大唐长治久安。”
此后的日子里,李世民依旧时常前往田间查看旱情,与百姓一同参与抗旱救灾。在他的带领下,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大部分庄稼得以存活。秋收时,虽然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百姓们依旧获得了一定的收成,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饥荒和逃荒现象。
长安大旱期间,李世民亲自到田间查看庄稼、与农民一同灌溉农田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百姓们无不称赞他是一位体恤民生、亲民爱民的好皇帝,对大唐王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愈发强烈。而李世民 “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的治国理念,也进一步深入人心,为贞观盛世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千年之后,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依旧能清晰地看到李世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 “君为民,民拥君” 的深刻道理,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典范。这份跨越时空的民生情怀,至今仍在提醒着世人: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君主对百姓的关怀;王朝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君臣百姓的同心协力。
来源:雁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