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选举出人意料,民众下定决心,要求米莱再大干一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1:56 1

摘要:米莱大胜,阿根廷走到了历史的拐角,民众用选票力促米莱来一波更大的改革,接下来,就看米莱再整出什么花活来。

米莱大胜,阿根廷走到了历史的拐角,民众用选票力促米莱来一波更大的改革,接下来,就看米莱再整出什么花活来。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刚公布的选举结果显示,阿根廷总统米莱所在的政党,在中期选举中赢麻了。一举拿下了参议院24席中的13个,众议院127席中的64个,得票率接近41%。

要知道,之前他们在参议院只有7个席位,众议院才37个。这次虽然只改选部分席位,但按照这个势头,如果全部改选,米莱怕不是要直接掌控绝对多数。

你可能会问,一个被称为“政治素人”的米莱,凭什么能赢得这么漂亮?

说白了,阿根廷老百姓等不及了。

自从米莱上台,他推一个法案,议会就否一个。议会否完,米莱再否决议会。一来二去,一个法案能在拉锯战中耗上半年。除了对华经贸协议和对美合作还算顺利,米莱当初承诺的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全卡在没完没了的扯皮里。

选民们都纳闷了:选你米莱上来,不就是因为你骂以前的政府臃肿低效吗?怎么你上来了,政令连总统府都出不去,效率比以前还低?那这总统不是白选了吗?

问题出在哪?出在阿根廷的行政体系,已经臃肿到连“休克疗法”都推不动了。

来看个吓人的数据:阿根廷全国在公共部门就业的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例高达17.2%。

什么概念?

中国和韩国这个比例大概是2%,德国和日本也就4%左右,阿根廷的行政人口比例,是中国的八倍多!

但一个系统的效率,可不是人数越多就越高。有时候,人数翻一倍,内耗可能翻四倍。当人数膨胀到八倍,内部消耗的威力可能是指数级增长。

我们常说“集中力量办大事”,而阿根廷光是“集中力量”本身,就已经是件天大的难事了。更别提“办事”了。

阿根廷过去几十年走的路线,已经被证明走不通了,才会催生出米莱这种主张“电锯改革”的极端人选。

现在米莱上来了,如果还是走不通,那选民们就会想:与其半死不活地拖着,不如让米莱放开手脚玩一把大的,看看他的“休克疗法”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这就是选民的逻辑:与其慢性死亡,不如赌一把休克疗法。

但现在的问题是,就连这么激进的“休克疗法”,居然都休克不动这个庞大的体系。政令出不了总统府,改革法案在议会寸步难行。

那怎么办?只能先清场,把挡路的议员们换掉。

这次中期选举,就是阿根廷选民给米莱的一次“清场授权”。他们用选票告诉旧体系:让开,让他试试。

阿根廷过去八十年的历任政府,都没能撼动这个臃肿的系统。现在,洗牌的时候到了。

洗牌分两种:文的,或者武的。

阿根廷人民选择米莱,就是试图用选票完成一次“文洗牌”。这是体制内变革的最后挣扎。

如果既得利益者们还是不识相,继续阻挠改革,不给米莱这个民选总统面子,那恐怕就由不得他们了。到时候,“武洗牌”的发生,可能就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了。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体系僵化到无法自我更新时,外力就会介入,用更激烈的方式完成变革。

现在的阿根廷,绝大多数人都渴望改变。至于往哪个方向变,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能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在“往哪走”的问题上,选民们也许还有分歧;但在“不能再原地不动”这一点上,他们毫无分歧。

这就是我们正在见证的历史:能改革就改革,不能改革,就推倒重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人能永远阻挡。阿根廷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米莱真正要面对的“庞然大物”——那个占到劳动力17.2%的行政体系。

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每六个阿根廷劳动力中,就有一个在吃公家饭。这不仅仅是一个财政负担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活力的窒息性问题。

当一个国家的精英不是流向创新的企业,而是挤破头进入按部就班的官僚体系时,这个国家的竞争力从何谈起?

更可怕的是,这个庞大的体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和生存逻辑。它不再以服务公众为目标,而是以自我维持、自我膨胀为最高准则。

米莱要面对的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矩阵”。

这个矩阵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自己的运行规则,甚至自己的正义标准。任何外来者,包括民选总统,想要改变它,都会触发它强大的免疫反应。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米莱之前的每一个改革法案,都会在议会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这不是理念之争,而是生存之争。

那么,米莱凭什么认为自己能赢?

他手里有两张牌:

第一张是民意牌。这次中期选举的大胜,证明越来越多的阿根廷人受够了旧体系。他们宁愿承受“休克疗法”的短期阵痛,也不愿继续在旧体制下沉沦。

第二张是危机牌。阿根廷的经济已经糟糕到不能再糟糕了。通胀失控、货币贬值、外债高企。危机,有时候反而是改革者的盟友。当大家都知道船要沉了的时候,才会愿意接受原本不可想象的改革方案。

但是,米莱的“休克疗法”真的能成功吗?

这里我们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休克疗法”在历史上不乏先例,但成功者寥寥。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也曾尝试过激进的市场经济转型,结果却是寡头崛起、民生凋敝。

米莱面临的挑战,甚至比当年的俄罗斯更大。

因为他要改革的,不仅仅是经济体制,还包括整个政治官僚体系。这相当于要在行驶的汽车上更换发动机和底盘,难度可想而知。

更关键的是,时间不在米莱这一边。

阿根廷民众的耐心是有限的。他们可以给米莱一次清场的机会,但如果清场之后仍然看不到希望,民众的失望可能会转化为更激烈的情緒。

这就是米莱面临的最大悖论:他需要快速见效,来维持民众的支持;但真正的结构改革,又需要时间来孕育成果。

在这个时间窗口内,米莱必须向阿根廷人民证明,他的道路是正确的。

现在的阿根廷,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米莱的“休克疗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无论如何,阿根廷人民选择不再麻木地忍受下去。

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米莱大胜之后,阿根廷会走向何方?

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米莱凭借新的议会优势,成功推动改革。经过短期阵痛后,阿根廷经济重新焕发活力。这是最理想的结局,但概率可能也是最小的。

第二种,改革遭遇顽强抵抗,陷入更深的僵局。阿根廷在动荡中进一步沉沦,最终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

第三种,也就是最值得关注的——阿根廷在米莱的推动下,找到了一条介于完全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这可能需要米莱在策略上更加灵活,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懂得必要的妥协和渐进。

阿根廷的选民已经做出了他们的选择。现在,轮到米莱了。

全世界都在看,这个被称为“政治狂人”的总统,能否带领这个曾经富裕的国家,找回失落的荣耀。

来源:云霭pr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