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北京市消协给共享充电宝行业套上了“紧箍咒”,推出了《北京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明确提出租借费用计时单位应不超过15分钟,并建议行业统一设置封顶价格。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作者|首席商业智慧最近,北京市消协给共享充电宝行业套上了“紧箍咒”,推出了《北京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明确提出租借费用计时单位应不超过15分钟,并建议行业统一设置封顶价格。
消息一出,怪兽、美团、街电等占了全市95%点位的头部企业火速签了字,并承诺升级系统、调费率、培训人员。
这一对付“充电宝刺客”的招,网友们是拍手称好。
还记得以前2017年的时候,充电宝才1元一个小时,可现在已经涨到了8元一个小时,在酒吧、景区等“宰客重地”,10元/小时更是标配。
图源:小红书
从“扫码救急”到“扫码肉疼”,公众对这门生意的耐心,早就被逐年翻倍的涨价耗光了。
如今再看充电宝这个圈子,除了时不时传出“充电宝刺客”的涨价消息外,已经较为沉寂了。
要说这个行业,在当年也是风头无两的。
2017年前后,街头巷尾突然冒出一堆蓝白机器,解决了几亿人“手机断电即社死”的痛点。
图源:网络
其中跑得最快的,就有现在美股上市的“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
图源:网络
可最近,这家公司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场风波,让不少投资者头疼:明明有人想要高价买它退市,它偏不,非要跟老熟人玩私有化。
高瓴1.77美元求购遭拒!
怪兽充电为何“舍高求低”?
近日据媒体报道,怪兽充电董事会拒绝了高瓴资本开出的高价收购方案,选择继续和中信资本旗下的信宸资本以及公司管理层组团搞私有化退市。
这事要从8月份的时候说起,高瓴当时给出了1.77美元/ADS的收购价,这个价格比之前管理层和信宸谈的1.25美元贵了40%。
受此影响,怪兽充电的股价从8月中旬开始拉到了1.3美元以上。
但10月初公司又突然宣布,还是坚持原来那个更低价的方案。
图源:网络
该方案报价仅每股1.25美元,远低于怪兽充电2024年度每ADS约1.63美元的现金资产价值。
如果收购成功,则意味着怪兽充电将从纳斯达克退市。
到目前为止,公司董事会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放着更高价的不要,选“更便宜”的方案,这波操作直接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
图源:网友评论
对此,汇生国际资本行政总裁黄立冲表示,唯一可能的合理化解释是高瓴报价未锁定资金、确定性不足,而管理层方案在融资落地与执行效率上更具优势。
也有分析认为,此举是管理层保住自己对公司的掌控权和未来战略的主导权。
因为怪兽充电管理层虽然手里仅握着18.7%的股份,但投票权却占到了64.5%。
说白了,决策天平偏向他们。
可是这么一来,小股东们就不乐意了。
图源:网络
有网友在股票平台上留帖吐槽:“为什么面对更高的收购报价,管理层却似乎视而不见,总让人感觉管理层和信宸背后有内幕呢?”
不过,放在创始人蔡光渊面前,这道选择题远没表面简单,毕竟公司业绩还在“过山车”。
怪兽充电在2021、2022年两年一共亏了8.36亿,后来“痛定思痛”,在2023年咬牙改成加盟模式、把权限放给代理商,采取降本增效的举措,最终实现扭亏8774万。
图源:百度股市通
结果2024年又绷不住了,收入从2023年的29.586亿猛跌到18.944亿,降幅高达36.0%,净利润直接从赚8774万变成亏1350万。
图源:怪兽充电2024年年报
据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底,怪兽充电的市占率最高,达到36%。
尽管其以GMV超过40亿元的交易规模,位列行业第一梯队。
图源:艾瑞数智
但是,这个曾经的“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日子可不好过,不仅营收利润双降,其更要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
不光是曾经的对手小电、街电、来电蚕食市场,就连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巨头,都来抢蛋糕。
图源:网络
更要命的是,怪兽充电的赚钱能力肉眼可见在下滑,毛利率从2021年的82%,一路跌到2023年的56%,利润越摊越薄。
在去年8月,怪兽充电还被多地代理商联合起诉,代理商控诉,他们投入数百万元采购设备及铺设服务后,不仅未获承诺的“日均流水3.3元/台”收益,反而陷入设备大面积掉线的泥潭。
图源:新浪科技
被消费者吐槽、被资本抛弃、被代理商控诉,这个曾经的当红炸子鸡为何就跌落神坛了?
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
早已自掘坟墓
实际上,怪兽充电的困局,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都在承压。
怪兽充电作为头部企业,其目前的处境就像一面照妖镜,折射出了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从风口跌落后的狼狈模样,其在上市后的高开低走,也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真的不香了。
小电科技曾在2021年4月递表港交所,结果也不了了之,而且还多次传出裁员的消息。
图源:澎湃新闻
而且小电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三年间,公司只在2019年实现盈利。
美团也在2021年7月将充电宝业务线BD分配到美团优选,2022年美团全年营收冲到2200亿的漂亮数字背后,充电宝业务所在的“新业务”板块经营亏损却高达284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7800万。
到了2023年,这个“吞金兽”依然带来了高达202亿的亏损。
来电科技更是在去年被曝创始人“失联”,公司也因多起合同纠纷而频繁面临法律诉讼,并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
图源:财联社
种种来看,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确实已经不香了。
尽管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突破了160亿元,同比增长28%,但是在这个百亿市场下,共享充电宝本质上是一门“重资产、重现金流、低壁垒”的伪增长生意。
看似繁荣的表象下,是行业陷入“规模越大亏得越惨”的恶性循环。
其中重资产更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显著特征。
图源:网络
简单理解,企业想要扩大规模,把必须把自己的柜机摆到更多线下商户的门口。
而每扩张一个点位,企业都需向商户支付入场费和佣金,越好的POI(点位),价格越高。
根据财报,怪兽充电支付给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占充电宝收入的比例从2019年的48.2%提升至2021年的61.1%,足以看出竞争之激烈。
有媒体曾报道过,2021年9月,为了争夺环球影城的优质点位,小电、街电、怪兽充电等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参与竞标,最终被怪兽充电以700万元入场费成为北京环球影城首家共享充电宝合作伙伴。
图源:蓝鲸新闻
除此之外,最开始企业都是采用直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就需要企业自行承担设备生产、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成本。
以及人员工资、设备采购与更新、场地租赁等费用,十分烧钱,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有充足的现金流来维持运营。
而低壁垒就是同行的“互相伤害”了。
国人一看到风口,就会一窝蜂涌进这个赛道里,共享充电宝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容易被复制和模仿,新的企业可以迅速进入市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共享充电宝的故事还可以怎么讲?
面对增长瓶颈,不少企业也开始多维突破,比如把阵地转向了海外。
怪兽充电在2024年8月启动了海外招商项目,面向全球招募合作伙伴,通过海外招商的形式来扩展海外共享充电宝市场。
图源:怪兽充电
美团的充电宝业务也跟随着美团外卖的海外布局协同推进。
只不过,这个业务的增量也有待时间观察。
就拿出海较早的竹芒科技举例,2020年其启动出海,以ChargerGoGo的品牌名在30多个国家覆盖了业务。
图源:竹芒科技
但根据定位搜索,真正实现点位多覆盖的只有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几个区域。
除了出海外,怪兽充电还布局了可再生能源领域,做分布式光伏项目,作为面对的B端客户,如果业务能成功开展也有一定的盈利想象空间。
竹芒科技这几年也一直在布局两轮车充电桩、社区充电站、汽车充电桩、汽车充电宝等充电产品。
图源:南方都市报
小电科技也在2023年发力智能制造,微型储能设备、户外储能设备、智能充电柜机等产品逐渐投产。
图源:网络
可见,这些品牌都在试图冲破充电宝的边界,在新的赛道找到新的竞争力。
当行业站在十字路口,真正的破局点或许在于,回归电力服务本质。
写在最后
怪兽充电的私有化抉择,其背后无非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增长困局,当行业从资本宠儿沦落到“消费者嫌弃、赚钱乏力”的泥潭,这种单纯靠规模扩张的商业模式已经触及“天花板”。
尽管共享充电宝确实还有需求,但是企业要如何在这个存量市场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和保持稳定的获利,才是未来守住地位的关键。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来源:首席商业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