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30个冷知识:本地人未必全知道,第1个就颠覆认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3:58 2

摘要:全岛高速零收费:海南是中国唯一没有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省份,高速通行费已包含在油价中,自驾能随时上下高速。

提起海南,多数人只想到阳光沙滩与海鲜,但这座热带宝岛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从地理奇观到人文趣闻,这30个冷知识,连不少本地人都要惊叹“居然是这样”!

地理与气候篇

1. 全岛高速零收费:海南是中国唯一没有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省份,高速通行费已包含在油价中,自驾能随时上下高速。

2. 一岛五种气候:巴掌大的海南竟有五种气候类型,南部三亚冬季比北部海口高7℃以上,西部还有中国唯一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3. 东方市在西边:名字叫“东方”的城市,实际坐落于海南西部,因当年设治于“东方村”而得名,和方位毫无关系。

4. 海棠湾是“半湾”:三亚海棠湾只占完整海湾的一半,陵水境内的另一半名为土福湾,如今合称“国家海岸”。

5. 海底藏着古村落:海口东寨港一带海底,沉睡着1605年地震导致陆陷成海的72个村庄,退潮时能看到庭院、石桥废墟。

6. 海甸岛是人力填造:海口海甸岛并非天然岛屿,是70年代万人人力拦海造田而成,海口话里至今称其为“海田”。

7. “天涯海角”非最南:游客常去的天涯海角并非海南最南端,真正的最南端是三亚锦母角,至今未完全开发。

人文与历史篇

8. 世纪大桥跨世纪:海口世纪大桥从1998年开工到2003年通车,建设周期横跨20世纪与21世纪,因此得名“世纪”。

9. 断桥藏着侵略史:南渡江铁桥是海南第一座大桥,由日军侵华时建造,曾遭盟军轰炸未中,最终在2000年洪水中断裂。

10. 万绿园靠群众捐款:海口万绿园首期3000多万元投资中,三分之一来自群众捐款,堪称“全民共建的公园”。

11. 五层楼曾是地标:海口得胜沙的“五层楼”在1952年前是海南最高建筑,当年是达官贵人出入的豪华综合娱乐场所。

12. 三亚因“三丫”得名:三亚原名“崖县”,因六罗水等三条河汇集成“三丫河”,方言中“丫”与“亚”同音,最终定名三亚。

13. 凤凰机场名字的误会:三亚凤凰机场原址叫“勿往村”(黎语“青蛙村”),因翻译误会被说成“凤凰村”,得名后沿用至今。

14. 非典时期的无疫区:2003年非典肆虐时,紧邻广东的海南竟无一病例,得益于紫外线强、人口密度小等天然优势。

15. 东郊椰林登国际邮票:1999年,文昌东郊椰林与古巴巴拉德罗海滨共同登上中古联合发行的邮票,成海南首个“邮票上的美景”。

方言与生活篇

16. 指路从不说方位:海南人日常指路从不用“东南西北”,只会说“上下左右”,外来者最好直接开导航。

17. 海南话听不懂海南话:海南话是古闽南语分支,但省内不同地区的海南话差异极大,同省人对话可能需要“翻译”。

18. 普通话无翘舌音:受海南话影响,本地人说普通话常没有翘舌音,“四”和“十”、“资”和“知”往往分不清。

19. “大陆”是中性词:海南人称呼外省为“大陆”,纯粹是地理概念的统称,毫无排斥之意。

20. 吃饭爱抢着买单:海南人待客极热情,聚餐时常常趁上厕所悄悄结账,是当地默认的友好礼仪。

21. 不追星追“彩”星:海南人对娱乐明星兴趣不大,更关注“七星彩”“五星彩”,拍戏剧组在这里很少被围观。

22. 全省共用一个区号:海南是中国少数全省使用统一区号(0898)的省份,天涯海角通话都算市话。

饮食与物产篇

23. 没有“海南鸡饭”:海南本土只有文昌鸡饭,所谓“海南鸡饭”其实是新加坡等地的改良版本。

24. 水果蘸盐配辣椒:本地人吃芒果、菠萝等水果必蘸盐或辣椒盐,说这样能中和酸涩、凸显甜味。

25. 对新鲜要求苛刻:海南人吃肉讲究“当日鲜”,昨天买的肉就算“不新鲜”,更不爱吃腌制的腊味。

26. 诺丽果是本土特产:很多人以为诺丽果是进口货,实则三沙有野生种群,如今海南已是全国最大诺丽果种植省。

27. 路边水果可问不可摘:海南路边果树常见,主动询问可能被免费赠送,但擅自采摘会被视为不礼貌。

景点与植物篇

28. “第一山”不是五指山:海南最高峰是五指山,但被称为“海南第一山”的是万宁东山岭,87版《红楼梦》飞来石在此取景。

29. 玉沙村变商务区:海口京华城所在的位置,曾是海南最大的城中村“玉沙村”,改造后从“城市伤疤”成了高端商圈。

30. 椰子全身都是宝:海南椰子不仅能喝汁吃肉,椰壳可做工艺品,椰叶能编席子,连椰根都能入药,堪称“全身无废料”。

这些冷知识藏着海南的烟火与底蕴。

下次再去海南,无论是路过世纪大桥还是吃文昌鸡饭,或许能读懂这座海岛更鲜活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海南冷知识?欢迎评论区补充!

来源:莫染宿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