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没懂太阳怪象!日冕比表面热千倍,夏威夷望远镜拍关键证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2:00 1

摘要:但太阳偏不按套路出牌——表面温度才5500℃,外层的日冕却能飙到几百万℃,最极端的地方甚至接近300万℃。

烤火时离火苗越远越凉,这是连小孩都懂的常识。

但太阳偏不按套路出牌——表面温度才5500℃,外层的日冕却能飙到几百万℃,最极端的地方甚至接近300万℃。

这种"离热源越远越烫"的怪事,把科学家难了快100年。

直到最近,一台架在夏威夷火山上的望远镜,终于拍到了幕后"加热工"的真面目。

要解开日冕加热的谜题,关键得找到能持续输送能量的“热源”。

科学家早在上世纪就算出,维持日冕百万度高温,每秒每平方米需要200瓦的能量输入,这相当于在日冕上铺满家用白炽灯。

1942年,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提出一种猜想:太阳上可能存在沿磁场传播的“磁波”,也就是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阿尔文波。

这种波能在太阳的等离子体大气中穿行,把能量带到日冕后释放加热。

可这个理论提出后,科学家等了整整83年才看到真容。

不是科学家不够努力,实在是这“波”太低调了。

之前观测到的阿尔文波,都是和太阳耀斑一起出现的大尺度波动,就像太阳上的“暴风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根本没法解释日冕的持续高温。

真正的关键,是那些普遍存在、持续活跃的小尺度扭转波,可它们的信号太弱,全被日冕中剧烈的等离子体摇摆运动掩盖了。

破解谜题的关键,是一台“顶配”望远镜——位于夏威夷3000米高火山顶上的丹尼尔·井上太阳望远镜。

这台望远镜有4米宽的主镜,观测能力是之前设备的四倍,更绝的是它带了个“低温近红外分光偏振仪”,能精准捕捉等离子体的细微运动。

但光有好设备还不够,诺森比亚大学的莫顿教授团队还发明了新的信号筛选术。

他们把目光对准了日冕中160万℃的高度电离铁原子。

在这么高的温度下,铁原子会失去大部分电子,变成带电离子,它们在磁场中的螺旋运动能清晰记录磁力线的扭转。

就像通过树叶晃动判断风向,科学家通过光谱分析追踪这些铁离子的轨迹。

当离子朝着地球运动时,光谱会偏蓝,远离地球时则偏红,这种对称的“多普勒效应”成了识别扭转波的关键证据。

最终他们发现,这些波的周期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传播速度能达到每秒数百公里,而且携带的能量刚好能满足日冕加热的需求。

这个发现可不只是解决了一个学术难题,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最直接的就是空间天气预报——太阳打个“喷嚏”,地球可能就会“感冒”。

太阳风中的磁场扰动会引发地磁暴,强磁暴能让低轨卫星轨道衰减,2022年马斯克的38颗星链卫星就因为地磁暴坠毁。

还会干扰电网,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变压器就被地磁暴烧毁,导致大面积停电。

而美国帕克太阳探测器发现的太阳“风磁之字”形结构,很可能就来自日冕中的扭转阿尔文波。 搞清楚这些波的规律,能让空间天气预报精准得多。

我国刚发布的“风宇”AI预报模型,已经能把电离层预测误差控制在10%以内!

再结合阿尔文波的数据,未来我们或许能提前几天预警强磁暴,给卫星调整轨道、电网做好防护留出充足时间。

更长远的是,这还能帮人类攻克核聚变难题。人工核聚变装置里,等离子体的加热和约束一直是大麻烦。

而太阳用阿尔文波加热日冕的方式,说不定能给科学家提供新思路,让可控核聚变离实用更近一步。

从1942年的理论预言,到2025年的直接观测,83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答案。

这场跨越国界的科学合作,有中国北大、中科院的参与,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联手破解宇宙谜题的力量。

当然,这还不是终点。

科学家接下来还要搞清楚这些扭转波的三维传播规律,以及它们和太阳11年活动周期的具体关联。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太阳的认识已经迈过了一个大台阶。

这个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还有更多奥秘等着被揭开,而每一个发现,都在帮我们更好地守护地球家园。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