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十八画先生长篇小说《南昌传奇》第111-115章(以下简称“最后五章”)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法、文化研究法与历史-文学互证法,从城市发展记录、文学创作创新、文化认同建构、时代精神传承四个维度,系统剖析其文本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最后五章以2011
十八画先生《南昌传奇》最后五章价值和意义深度剖析与研究
摘要
本文以十八画先生长篇小说《南昌传奇》第111-115章(以下简称“最后五章”)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法、文化研究法与历史-文学互证法,从城市发展记录、文学创作创新、文化认同建构、时代精神传承四个维度,系统剖析其文本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最后五章以2011-2025年南昌关键发展节点为脉络,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深度融合,既充当了南昌现代化进程的“活态文学方志”,又突破传统城市文学叙事局限,构建了“编年体史诗+平民视角”的创新范式;同时,其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与集体记忆的文学激活,成为南昌城市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并以改革创新、民生优先的价值书写,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本文的研究可为当代城市文学创作、地方文化传播与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南昌传奇》;十八画先生;城市文学;南昌叙事;文化认同;文学方志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逐步从“乡土叙事”向“城市叙事”转向,城市不仅成为故事发生的空间载体,更成为折射时代变迁、承载文化记忆的核心场域(程光炜,2018)。然而,当前多数城市文学作品或陷入“都市猎奇”的消费主义陷阱,或局限于“家族史”“个人奋斗史”的微观叙事,难以实现“个体命运”与“城市发展”“国家进程”的深度同构;而地方叙事类作品又常因过度强调“史料性”而弱化文学感染力,或因“文学虚构”脱离地方历史语境,导致文本与地域文化的“疏离感”。
十八画先生的《南昌传奇》作为聚焦南昌城市发展的长篇叙事作品,其最后五章(第111-115章)以2011年地铁开通、2016年赣江新区成立、2020年抗疫、2022年航空产业突破至2025年城乡均等化的14年跨度为轴线,巧妙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创造性”,既记录了南昌从“传统内陆城市”向“现代化综合城市”的转型轨迹,又以平民视角赋予城市叙事以人文温度,填补了当代南昌城市史诗叙事的空白。鉴于此,本文对最后五章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度剖析,不仅能丰富《南昌传奇》的文本研究,更能为当代城市文学如何实现“地方叙事”与“时代价值”的统一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二、城市发展的“活态文学方志”:记录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样本
“文学方志”是文学与地方史的交叉形态,既需具备方志“记实、存史”的功能,又需通过文学叙事赋予史料以情感与生命力(王先霈,2020)。《南昌传奇》最后五章以“关键节点+具体事件+个体命运”的叙事结构,将南昌14年的现代化进程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文学文本,成为南昌城市发展的“活态文学方志”,其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产业转型的“具象化注脚”
最后五章以南昌航空产业、跨境电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为核心,将“抽象的产业升级”转化为“具象的人物故事”,实现了“经济数据”与“文学叙事”的互证。如第114章围绕C919大飞机核心部件研发,虚构工程师苏哲团队突破“双曲面共固化”技术的情节:团队借鉴“渔船龙骨工艺”,将128层碳纤维预浸料一次成型,使部件强度超设计标准12%,接缝减少80%——这一细节既符合航空复合材料研发的技术逻辑,又与南昌航空产业的真实发展轨迹形成呼应:据《南昌航空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南昌航空产业营业总收入达918.3亿元,形成“设计-研发-制造-测试”完整产业链,与文本中“2022年航空产值突破500亿元”的描写构成“历史与文学的对话”,使文学叙事成为产业转型的“鲜活注脚”。
同样,第112章中周明借助赣江新区“9610通关模式”与中欧班列,将赣南脐橙、景德镇薄胎瓷销往海外,年销售额破1亿的故事,也与南昌2017年以来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5%的真实数据(《南昌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白皮书2025》)相契合,生动展现了南昌从“内陆封闭”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历程。
(二)民生改善的“情感化档案”
相较于官方统计数据的“客观性”,最后五章以“普通人的生活变迁”为切口,将南昌在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民生成就转化为“可触摸的细节”,使“冷冰冰的数据”成为“热腾腾的获得感”。如第111章以退休教师张桂兰祖孙体验地铁1号线首运营为线索,通过张桂兰回忆1959年“乘拖拉机去滕王阁”、早年“坐公交堵在八一大桥”的经历,与地铁“28分钟从八一广场到滕王阁”的便捷形成对比——这一细节既对应南昌地铁1号线2015年正式运营(文本将时间设定为2011年,属文学合理虚构)、2025年运营里程超300公里“十线并网”的真实成就,又通过“孙子小宇对‘地下火车’的好奇”“无障碍电梯旁的南昌话导乘语音”等细节,赋予民生工程以情感温度。
第115章中乡村医生陈婷所在的幽兰镇卫生院,配备DR、彩超设备并与市区医院建立“医联体”实现远程会诊的情节,亦与南昌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目标(《南昌市2025年民生规划》)高度契合,而“陈婷为独居老人上门做健康监测时带的瓦罐汤”这一细节,更将医疗民生与地域文化结合,使民生档案兼具“实用性”与“情感性”。
(三)城市精神的“当代性诠释”
十八画先生通过最后五章的人物群像,将南昌“八一精神”“赣鄱文化基因”转化为当代实践,构建了“英雄城”精神的当代谱系。如第111章中地铁工程师陈凯在赣江隧道“盾构机卡壳、渗水”危机中,喊出“南昌人不服输,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并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熬通宵解决险情——这一情节既呼应南昌地铁建设中“穿越赣江隧道”的技术难题,又将“八一精神”中的“坚韧不拔”转化为当代建设者的精神特质;第113章抗疫叙事中,护士赵雅带着儿子画的“护士超人”全家福驰援武汉70多天,归来时“瘦10斤、脸上留口罩压痕”的细节,则将“英雄城”的“奉献精神”具象化为个体选择,与2020年南昌确诊病例“清零”的真实历史(2020年4月8日南昌实现本土确诊病例“清零”)形成情感共振,使城市精神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当代行动”。
三、文学创作的“破圈实验”:重构城市叙事的创新范式
在当代城市文学创作中,“地方叙事”常面临“史料化”与“个体化”的双重局限:或过度依赖地方史资料导致文学性缺失,或局限于个人/家族叙事难以承载城市发展的宏大主题。十八画先生的最后五章通过“时间结构”“空间叙事”“视角选择”的创新,突破传统局限,构建了城市叙事的“破圈范式”。
(一)时间结构:“编年体史诗”的建构
最后五章以2011-2025年的14年跨度为轴线,串联“地铁开通(2011)—赣江新区成立(2016-2017)—抗疫(2020)—航空产业突破(2022)—城乡均等化(2025)”五个关键节点,形成“编年体”式的城市史诗结构。这种结构突破了传统地方文学“聚焦乡土或家族”的局限(如贾平凹《秦腔》聚焦棣花镇家族变迁),将南昌置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坐标系中,实现了“地方叙事”与“国家叙事”的同构。
如第113章的抗疫叙事,并非孤立描写南昌抗疫,而是将其纳入“全国抗疫”的大背景:赵雅驰援武汉的情节与“全国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的历史呼应,江铃汽车“7天造1辆负压救护车”(原需15天)的情节,与“全国企业转产抗疫物资”的现实联动——这种“地方事件-国家背景”的嵌套,使南昌的抗疫叙事具备了“史诗性”的厚度,正如程光炜在《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中所言:“优秀的城市叙事,应是地方史与国家史的‘微观共振’,而非孤立的地方片段。”
(二)空间叙事:“文化符号”的立体转化
最后五章并未将南昌的物理空间(如滕王阁、赣江、万寿宫)仅作为“故事发生地”,而是将其转化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符号”,实现“空间叙事”的立体性。如滕王阁在文本中多次出现:第111章地铁票面上的“滕王阁剪影”,既是交通凭证,又是历史记忆的载体;第115章万寿宫入选“全国首批非遗旅游街区”,赣剧展演与AI导游“王勃”的互动,使滕王阁从“历史建筑”转化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空间”——这种转化既符合南昌2025年“文旅融合”的发展战略(《南昌文旅发展规划2025》),又使空间叙事具备“历史深度”与“当代活力”。
赣江的叙事同样具有符号性:第111章中“赣江隧道”是城市交通突破的象征,第115章“赣江生态廊道”从“棚户区”到“网红打卡点”的变迁,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隐喻——文本通过赣江的“功能变迁”,串联起南昌“交通建设-生态改善”的发展轨迹,使空间成为“流动的城市史”。
(三)叙事视角:“平民史诗”的转向
十八画先生摒弃传统城市文学“大人物主导”的叙事模式(如聚焦企业家、官员的“精英叙事”),以“基层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日常选择”折射时代洪流,构建了“平民史诗”的叙事视角。如第112章“企业服务员”小张,深夜帮电子企业对接海关、物流,3天完成原本1周的清关,保障生产线不停工;第113章网格员李娟,背20多斤消毒喷壶挨户消杀,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王大爷的降压药品牌”“李奶奶的买菜需求”,甚至自掏腰包买口罩缓解居民焦虑——这些“小人物”并非“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他们的“日常行动”构成了南昌发展的“微观基础”。
这种视角转向与“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内核高度契合。正如雷达在《新现实主义冲击波评析》中指出:“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是从‘宏大英雄’转向‘普通个体’,在日常性中发现时代的本质。”最后五章通过张桂兰、李娟、陈婷等基层人物,使城市叙事脱离“悬浮感”,具备了“生活质感”与“人文温度”。
四、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塑造南昌集体记忆的文学路径
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集体记忆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通过文本、仪式等媒介建构的,文学是塑造集体记忆的核心载体。”《南昌传奇》最后五章通过“历史传统的现代表达”“地域文化的创新激活”“城市形象的多维传播”,构建了南昌市民的集体记忆,成为城市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
(一)历史传统的“现代表达”
最后五章并未将南昌的历史传统(如王勃《滕王阁序》、八一南昌起义)作为“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通过“古今对话”使其融入当代生活。如第115章中,万寿宫非遗街区的“剪纸展演”上,老艺人剪出“王勃写《滕王阁序》”与“地铁穿城”的组合图案,年轻游客用手机扫码生成“穿越版王勃”表情包——这一细节既传承了《滕王阁序》的文化基因,又通过“新媒体互动”使历史传统年轻化,实现“传统-现代”的文化接力。
八一精神的传承同样如此:第114章中,航空工程师苏哲团队在攻克技术难题时,办公室墙上挂着“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老照片,团队成员说“当年前辈们‘敢为人先’,今天我们也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这种“历史精神与当代实践”的对话,使八一精神从“纪念馆里的文字”转化为“科研人员的行动指南”,增强了市民对城市历史的“归属感”。
(二)地域文化的“创新激活”
十八画先生将南昌的饮食文化(瓦罐汤、藜蒿炒腊肉)、方言文化、非遗技艺(赣剧、剪纸)嵌入人物故事,使地域文化成为“人物性格的底色”,而非“刻意的文化展示”。如第112章海归博士林薇返乡时,行李箱里装着“母亲织的浅灰色毛衣”,毛衣上绣着“瓦罐汤图案”——这一细节既体现“亲情牵挂”,又通过“瓦罐汤”这一地域符号,强化了林薇的“南昌身份”;第113章抗疫期间,网格员李娟用南昌方言录制“防疫顺口溜”,“戴口罩、勤洗手,瓦罐汤在家喝更放心”的表述,既传递防疫知识,又通过方言增强市民的“亲切感”。
这种“文化激活”在现实中亦有回响:2025年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赣剧+街舞”“剪纸+文创”的创新形式,使非遗技艺成为“年轻人的潮流”,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南昌文旅年报2025》)——文本与现实的“共振”,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的生命力。
(三)城市形象的“多维传播”
最后五章通过“地铁+航空+文旅”的复合叙事,突破传统城市形象“单一化”的局限(如仅强调“红色旅游城市”),塑造了南昌“历史厚重、科技新锐、生活宜居”的多维形象。如第114章航空城的“AI质检系统”(每分钟检测20平方米,不良率降至百万分之一)、全球最大复材无人机“神鹰”,展现南昌“科技新锐”的一面;第115章赣江生态廊道的“儿童乐园”“老年合唱队”,体现“生活宜居”的特质;而滕王阁、万寿宫的叙事,则凸显“历史厚重”的底蕴。
这种多维形象与南昌近年来的城市品牌建设形成合力:2025年南昌入选“全球100经典目的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其品牌形象从“红色城市”拓展为“多元综合城市”——文本通过文学叙事,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情感载体”,使城市形象从“官方宣传”转化为“市民认同”。
五、时代精神的“价值灯塔”: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最后五章不仅是南昌发展的“记录者”,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引者”,其通过“改革创新”“民生优先”“奋斗传承”的价值书写,为南昌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一)改革创新的“精神图谱”
文本通过林薇团队借助“双飞地”模式(在上海、杭州设科创飞地)引进人才、周明利用“9610通关模式”突破外贸瓶颈等情节,展现南昌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中的魄力。如第112章中,赣江新区为林薇团队提供“容缺受理”政策、提前筹备实验室(含校准好的低温离心机)——这一细节既符合南昌“人才新政20条”(2023年出台)中“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政策导向,又传递“改革创新”的精神内核。
在现实中,南昌2025年通过“光生物技术种植”提升中药材成分25%,黄精颗粒剂入选国家创新品种;开通“新能源车中欧班列”,500辆南昌产新能源车出口欧洲——这些创新实践,正是文本中“敢为人先”精神的当代延续。
(二)民生优先的“治理智慧”
最后五章通过抗疫期间的“社区代购”“健康监测”、乡村医疗的“远程会诊”、地铁的“无障碍设施”等细节,传递“民生优先”的治理理念。如第113章中,社区为独居老人“送菜上门”,为听障居民安排“手语志愿者”协助核酸检测;第115章中,南昌实现“高铁1小时20分钟到长沙、1小时40分钟到武汉”,“跨城生活”成为常态——这些情节既对应南昌“15分钟便民服务圈”“跨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又传递“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价值。
这种价值在现实中转化为民生成就:2025年南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教育、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35%(《南昌民生年报2025》),文本中的“民生理想”成为现实中的“民生成就”。
(三)奋斗传承的“代际链条”
文本通过“老-中-青”三代人的故事,构建了“奋斗精神”的代际传承。如72岁的刘建国(第115章)见证南昌从“拖拉机时代”到“航空时代”的变迁,他的孙子考入南昌航空大学,立志“为国产大飞机做贡献”;中年工程师苏哲攻克航空技术难题,青年志愿者陈玉莹(第113章)在抗疫中成长——这种“代际传承”使奋斗精神成为“城市基因”,而非“个体行为”。
现实中,南昌航空产业“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2025年航空领域青年人才占比达45%,中小学生“航空特色课程”覆盖率超80%(《南昌人才发展报告2025》)——文本中的“奋斗传承”在现实中落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六、结论
十八画先生《南昌传奇》最后五章以其“活态文学方志”的记录价值、“破圈创新”的文学价值、“情感纽带”的文化价值与“价值灯塔”的现实价值,成为当代城市文学的重要文本。其核心贡献在于:突破传统城市文学“史料化”与“个体化”的局限,构建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同构、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共生、地方特色与国家进程共振”的城市叙事新范式;同时,其通过文学叙事激活南昌的集体记忆,强化城市文化认同,为地方文化传播与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对于当代城市文学创作而言,最后五章的启示在于:城市叙事应“扎根地方史”而非“脱离现实”,“聚焦普通人”而非“悬浮于精英”,“承载文化魂”而非“堆砌符号”;对于地方文化建设而言,其启示在于:文学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文化认同的纽带”“发展动力的源泉”,应重视文学在地方文化传播与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南昌传奇》整体文本与南昌城市发展的深层关联,探索文学与地方发展的“双向互动”机制,为当代城市文学与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程光炜. 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 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王先霈. 文学方志与地方文化认同[J]. 文艺研究,2020(5):23-31.
[4] 雷达. 新现实主义冲击波评析[J]. 文学评论,1996(3):40-48.
[5] 南昌市统计局. 南昌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026.
[6] 南昌市文旅局. 南昌文旅发展规划2025[Z]. 2024.
[7] 南昌市工信局. 南昌航空产业发展报告(2024)[R]. 2025.
[8] 江西省社科院. 江西地方文化与文学叙事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3.
[9] 南昌市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南昌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白皮书2025[Z]. 2025.
[10]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2025-2035)[R]. 2025.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