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机场值机柜台,旅客需出示身份证并人脸识别才能打印登机牌;在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新手机号必须扫描身份证并活体认证;甚至点外卖时,部分平台也要求填写真实姓名。然而,当人们接到“公安局来电”称涉嫌洗钱,或收到“银行客服”短信要求转账时,对方使用的号码却往往查无此人。
一、矛盾表象:实名制为何“管得了百姓,管不了骗子”?
在机场值机柜台,旅客需出示身份证并人脸识别才能打印登机牌;在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新手机号必须扫描身份证并活体认证;甚至点外卖时,部分平台也要求填写真实姓名。然而,当人们接到“公安局来电”称涉嫌洗钱,或收到“银行客服”短信要求转账时,对方使用的号码却往往查无此人。这种反差引发广泛质疑:“为什么我们的隐私被严格监控,骗子却能逍遥法外?”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虚拟号码的特殊属性。与传统手机号不同,虚拟号码(如VoIP网络电话、临时验证码号)通常通过第三方平台生成,其技术架构天然具备匿名性。例如:
• 技术绕行:部分平台利用境外服务器注册号码,或通过“猫池”设备批量控制手机卡,规避国内实名系统;
• 隐私悖论:虚拟号码本为保护用户隐私设计(如网购时避免泄露真实手机号),却被犯罪分子利用为“一次性作案工具”;
• 监管滞后:现有法律法规对虚拟号平台的约束力较弱,导致溯源困难。
二、深层动因:技术、利益与治理的三角博弈
1. 技术成本与合规困境
传统实名制的推行,依赖于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合规压力。例如,运营商需为每张手机卡承担监管责任,因此有动力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但虚拟号平台多为轻资产企业,其商业模式基于“低成本、高匿名性”,若强制要求实名认证,将大幅增加运营成本。部分平台甚至通过加密技术隐藏服务器位置,使监管部门难以追踪。
2. 隐私保护的两难选择
虚拟号码的匿名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保护了普通用户的隐私(如避免外卖、网约车服务中泄露真实号码);另一方面,也为诈骗分子提供了“防护罩”。监管部门在打击诈骗时,需在“反诈需求”与“隐私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例如,若要求所有虚拟通话实时录音并关联身份,可能引发对合法用户权益的担忧。
3. 国际协作的壁垒
跨境虚拟号码是治理难题的重灾区。许多诈骗电话通过境外VoIP服务拨打,其服务器可能位于东南亚、非洲等监管薄弱地区。追查此类号码需跨国司法协作,但不同国家对数据共享、网络主权的立场差异巨大。例如,某些国家以“数据主权”为由拒绝提供用户信息,导致溯源链断裂。
三、公众困惑:技术真的无法解决吗?
面对虚拟号诈骗,公众常产生两个极端认知:
• 乐观派认为:“现在AI技术这么发达,难道连个号码都追查不到?”
• 悲观派则感叹:“骗子永远比监管快一步,根本防不胜防。”
现实情况更为复杂。当前,反制虚拟号诈骗的技术手段正在进步,但仍面临挑战:
• AI语音识别:可通过声纹特征识别诈骗电话,但诈骗分子已开始使用AI合成语音模仿真人;
• 号码标记系统:公众可标记可疑号码,但诈骗分子会频繁更换号码,导致标记滞后;
• IP轨迹追踪:通过分析通话的IP地址定位源头,但高级诈骗团伙会使用动态IP或代理服务器隐藏位置。
四、破局之道:构建“技术-法律-公众”协同治理体系
要彻底解决虚拟号滥用问题,需从技术升级、法律完善、公众参与三方面同步推进:
1. 技术层面:打造“可溯源的虚拟号生态”
• 强制实名关联:要求虚拟号平台在号码生成时,必须关联企业资质或个人身份证信息,并留存通话记录备查。例如,企业用户需提交营业执照,个人用户需通过人脸识别认证。
• 开发“号码DNA”技术:通过分析通话时长、频率、关键词等特征,建立虚拟号行为模型,自动识别异常模式。例如,短时间内向多个省份拨打催款电话的号码,可被标记为高风险。
• 区块链溯源: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记录虚拟号的注册、使用、注销全流程,确保数据可追溯。
2. 法律层面:明确责任主体与惩戒机制
• 修订《网络安全法》:增加对虚拟号平台的监管条款,规定其需对滥用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例如,若平台未履行实名审核义务,导致用户被骗,可处以罚款或暂停服务。
• 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涉及诈骗的虚拟号平台,纳入行业禁入名单,并通报国际组织。
• 推动跨境立法: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要求境外服务商配合溯源,否则禁止其服务在国内落地。例如,与东南亚国家签订反诈合作备忘录,共享虚拟号注册数据。
3. 公众参与:提升反诈意识与能力
• 全民反诈教育: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虚拟号诈骗的常见手段(如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平台)。例如,制作“虚拟号诈骗十大套路”动画,在社交媒体传播。
• 推广反诈工具:鼓励公众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工具,实现实时号码标记与拦截。数据显示,该APP已拦截诈骗电话数十亿次,成为重要防线。
•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对举报虚拟号诈骗线索的公众给予物质奖励,形成全社会监督网络。
五、现实挑战:在平衡中寻找最优解
推进虚拟号治理的过程中,需直面三大矛盾:
• 隐私与安全的矛盾:过度追踪可能侵犯合法用户隐私,需在技术设计中嵌入“最小必要原则”。例如,仅在涉及诈骗时调取用户身份信息,而非全程监控。
• 企业成本与合规的矛盾:中小虚拟号平台可能因合规成本上升而退出市场,需政府提供补贴或技术指导。例如,对主动升级实名系统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
• 国际协作与主权的矛盾:全球统一标准难以短期实现,需通过“分步推进”策略,先在区域层面建立合作机制(如东盟反诈联盟),再逐步扩大范围。
六、结语:治理虚拟号乱象,需全社会共同发力
虚拟号码的治理,绝非单一技术突破或政策调整所能解决,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合力。对政府而言,需加快立法进程,强化跨境协作;对企业而言,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升级技术防护;对公众而言,需提高警惕,积极参与反诈行动。
公众的质疑与关注,正是推动改革的动力。只有当“实名制”真正覆盖所有通信场景,当每一通虚拟电话都能追溯到真实主体,诈骗分子才会失去生存土壤。这一过程或许漫长,但每一步努力都在让社会更安全。毕竟,技术可以匿名,但正义不应留有死角。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