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山!格杀勿论!有点夸张吧,可如果在铜钹山脚下看见那块石碑,谁会不心头一紧?千年间,这几个字始终扎在人心深处,成了村民与旅人绕不开的禁忌。到底山里藏着啥?说到底,哪个政权会对一块地如此紧张?现在你路过铜钹山,什么都看不到,只有云雾和树影。可是,这里曾是权力最怕
封山!格杀勿论!有点夸张吧,可如果在铜钹山脚下看见那块石碑,谁会不心头一紧?千年间,这几个字始终扎在人心深处,成了村民与旅人绕不开的禁忌。到底山里藏着啥?说到底,哪个政权会对一块地如此紧张?现在你路过铜钹山,什么都看不到,只有云雾和树影。可是,这里曾是权力最怕的地方!
铜钹山,从唐朝起就成了禁地。不是说山高林密吗,还是说山里机关密布?有人传,藏着宝藏。也有说,有乱世隐士的秘密驻所。可看史料,不仅仅如此——还没到明朝,就闹出大乱子。唐末那会儿,局势本来就乱。黄巢起义,动了铜钹山。一群农民起义军、流民和土著,一起把官军耍得团团转。你说奇怪不奇怪?难怪后来历代都怕死,看见铜钹山就下禁令。
“擅入者斩!”冷唧唧地刻在石上,谁敢进?这不是说说而已,唐以后,本地人也不太敢造次。从古到今,铜钹山的故事比野史还离奇。它既不是宝地,也不只是避难所,还是个权力的痛点。官军四面围剿,也堵不住地头蛇钻缝隙。黄巢选这当根据地,不仅是山高路险,更是因为有山民帮忙。史书记载过几次,黄巢军被围堵,硬是靠地形脱身。官兵不熟山路,追着追着人没了。是不是迷宫都没人说得清!
但铜钹山其实不孤单。连绵成片,里面坑坑洼洼,断崖怪谷随便一走就迷路。千年里,多少人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有人说,封山令就是怕乱民躲在里头闹事。因为这地方一旦有生力军进驻,朝廷就头疼。山民有自己的路数,打猎种药,谁管得着?结果黄巢栽了,禁令不但没消停,反越弄越严。
后来明朝矿工也闹过。叶宗留那个矿工首领,把铜钹山搞得鸡飞狗跳。明朝官府乍一看,规模不大,也没抓得着人。可仔细琢磨,怎么山里还有一大批难民?矿工也会打游击战?几百里地都给圈起来,官兵强闯,人全赶跑,房子烧了,路都堵死。你说狠不狠?老百姓的家,烧了就烧了,四处流浪。家破人亡,地方志和老诗,记的都是苦。
其实明代的禁令,比唐朝更凶,也更冷。封禁区扩展,动不动就驱赶打压。谁要留在山里,基本等于自找倒霉。可是山民哪能轻易放弃家园?总有人悄悄溜回,悄悄扎棚。官府查一轮,棚又冒出来。山里人,轮回似的折腾。禁令有用?有人说彻底封死了,也有人说其实根本封不住。
棚民,这个词传出来,不是野人,也不是盗匪。是被赶出家门的普通人,想尽办法活下去。大山冷清,棚民没什么吃的,挖药、种庄稼,几乎野外生存。住临时搭的棚,听见官军来了就躲,没来还得做个样子。打猎、做工具、藏匿消息,都是为了苟且活着。
他们的生活,怎么说呢,很难想象有多艰难。总有人说,官府能封住整个大山,办法是不是也太绝了?可又有人觉得,就是这些“棚民”,让铜钹山的生态一直没被破坏。看起来矛盾,其实多数人只想有个地方过活,哪管那么多禁令。
铜钹山的棚民会种药,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官府查封,棚民藏身,时不时冒出点小聪明。比如竹器、鸟鸣、烟火这些暗号,不用说什么,眼神一碰就明白。反正所有办法,都围着“别让官兵发现”绕圈。你说有效没效?也许只在他们自己心里有效。
到了清朝,风向又变。社会慢慢稳定了,铜钹山里还剩下几百户棚民。清代官员不是每个都硬来,有些甚至悄悄配合棚民。没办法赶尽杀绝,明着不许,暗地里不管。广信府的钟世桢带调查队进山,看到的是什么?棚民自己搭的生产生活体系,乱中有序。于是建议解除禁令。也有官员说不能放开,怕又有人闹事。到底该怎么管,谁说得清?两头都有人顶嘴,两头都有人帮腔。
千年禁山,变来变去,到最后居然保住了一大片原始森林。有官方数据,铜钹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红豆杉、香榧,云豹、穿山甲,那些全国濒危的动植物,居然全在这里活得好好的。铜钹山成了原始林的博物馆,也没人预料到会成这个样子。奇怪吧?当初封山是为了军事管控,后来变成保护生态。
自然比人聪明。大山封死的时候,没人能进去破坏,生态越养越好。有人说这才是最大的矛盾,禁令造成苦难,却成就了奇迹。铜钹山也成了研究气候、动植物迁徙的样本点。研究学者、环保达人扑进来,结果越挖宝越多。
现在,铜钹山就是个省级旅游区。很多人慕名来看原始森林,看那些废弃的棚屋,看山脚田地变成的生态长廊。百花岩,悟道尖,九仙山,哪一处都有人讲故事。还有破败的城堡遗址,藏着黄巢军的残影。普通观光客走一圈,能不能领会到当年禁令的残酷?这可说不准!
有人觉得这里太安静,也有人说里面藏着历史的哭声。走过废弃桥梁,能听见乌鸦叫,却没几个人在意过去的苦难。旅游热起来,生态又鲜活,铜钹山反倒活成了一种“奇迹景观”。
历史,有时候比你想象的乱。铜钹山的禁令,一半是政治,一半是无奈。统治者怕乱,百姓只想活。禁令出世,有人痛苦,也有人幸运。封锁与解封,得失都在一念之间。大山在那里,从铁血专制到生态宝库,没人能说清转变的全部原因。
铜钹山,就是被历史的风浪反复雕琢的地方。山里的故事,说不完也写不透。最终,这里成了人和自然,交错印记的地方。
来源:陌陌一点号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