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瑞昌)市政疏浚设备博览会暨2025中国国际管网展览会-瑞昌站侧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1:29 1

摘要:金秋十月,长江之滨的瑞昌,清风徐来,科技的气息弥漫在瑞昌疏浚产业配套中心上空。10月27至28日,第五届中国(瑞昌)市政疏浚设备博览会暨2025中国国际管网展览会-瑞昌站在这座被誉为“疏浚之乡”的城市拉开帷幕。

金秋十月,长江之滨的瑞昌,清风徐来,科技的气息弥漫在瑞昌疏浚产业配套中心上空。10月27至28日,第五届中国(瑞昌)市政疏浚设备博览会暨2025中国国际管网展览会-瑞昌站在这座被誉为“疏浚之乡”的城市拉开帷幕。

这场以“科技赋能,疏通天下,市政疏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行业盛宴,不仅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设备展销,更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智慧城市地下“生命线”运维蓝图。历经四届积淀,瑞昌市政疏浚设备博览会已成为观察行业转型的“晴雨表”,而本届主题进一步将其推向撬动行业变革的“支点”。

众商齐聚,一场行业智慧的“交响乐”

步入展馆,蓬勃的活力与科技感扑面而来。这里不见传统疏浚行业的泥泞与粗犷,取而代之的是光洁如新的设备、闪烁的数据大屏与从容自信的工程师。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翘楚与顶尖企业汇聚一堂,犹如百川归海。巨大的管道机器人如深海潜艇静卧展台,灵巧的机械臂与敏锐的摄像头,仿佛能洞察城市地下每一寸管网的“病灶”;高压清洗车喷射出强劲水柱,彰显“攻坚克难”的力量;更引人注目的是集成于平板电脑或指挥车上的智慧管网系统——它们将物理的管道世界复刻为数字化的透明空间。

这宏大的场面,奏响的是一曲行业智慧的“交响乐”。每一个展位都是一个独特的声符:有的高亢,展示着“大国重器”般的硬核实力;有的细腻,专注于传感器、AI算法等“神经末梢”的精准感知;有的则负责和声,提供从检测、清淤、修复到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这场致力于推动市政疏浚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展会,集中展示了管道探测检测、非开挖建设及修复等市政全产业链最新装备技术和研讨创新解决方案,为行业内的企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优质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江西省管道疏浚行业协会会长陈小波表示:“举办博览会就是搭建起交流合作、推广产品、共享商机、展示形象的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疏浚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促进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数字脉动,一个触手可及的“智慧管网”

如果说宏大的展场是“面”,那么那些具体而微的科技应用与人物故事,便是最动人的“点”。在江西中仁惠恒水务有限公司企业展台前,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展示自主研发的信息化平台、物联网监测设备、泵站智能调控系统以及无人机巡检技术,让观众直观感受智慧排水管理平台的运作效能。

“数字化治水的优势不止于节省人力物力,更在于其高效与精准。以智能巡检系统为例,传统模式下,工作人员需逐点拍摄影像以供后续分析,如今通过系统后台‘一键操作’即可直接导出结构化数据,大幅提升决策效率。”江西中仁惠恒水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吴钦告诉记者,该公司自2019年成立起便锚定智能化赛道,专攻“GIS一张图”技术。历经两年潜心研发,于第三年成功将产品推向市场。其产品功能涉及排水管网监测、城市内涝监测、水系流域监测、排口在线监测及水环境监测等多个板块,为城市排水管理提供全维度智能支撑。

不远处,一场关于“非开挖修复技术”的现场演示吸引了众多观众。一条内部严重腐蚀的旧管道,在无需“开膛破肚”的情况下,通过“非开挖修复技术”,就在其内部“穿上”了一件坚韧光滑的新“内衣”,大大延长了管道使用寿命。“过去,老师傅们要靠经验听声辨位,或者派人下井,既危险又效率低下。”瑞昌市长圣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长圣介绍,“现在,我们的机器人不仅能看,还能通过激光扫描、超声波等方式精准测量缺陷尺寸,并利用智能算法自动识别问题类型,生成诊断报告。”

这些生动的“点”,如同繁星,照亮了“数字化转型”这条抽象的道路。它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立即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从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到大数据预测管网风险,再到非开挖技术实现最小干扰的修复,科技的赋能,让城市的“肠道”养护变得更加安全、高效、精准与人性化。

思想碰撞,一次面向未来的“行业远征”

博览会的精彩,远不止于展台上的静态陈列。同期举办的高峰论坛,则是思想碰撞的“风暴眼”。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却激荡着关乎行业未来的智慧火花。院士专家、企业领袖轮番登台,围绕“数字化转型”这一核心主题,从政策导向、技术路径、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中国测绘学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会忠指出,随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相关技术正为地下管线行业创造新价值。过去,行业工作重点集中在“疏浚”环节,主要解决管道“体检”与疏通问题,核心是掌握管道实际状况。未来,行业将进一步聚焦两方面升级:一是通过非开挖修复技术,提升管道治理能力;二是推动管道系统向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论坛间隙,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热烈交流。一位年轻的创业者正在向参会人员交流其新研发的技术与应用;几位来自不同细分行业的技术负责人,则互相交换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心得。这种自发的、高效的互动,正是瑞昌博览会超越商贸平台的更高价值体现。它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在此融合,共同为行业的未来绘制航图,积蓄能量。这不仅仅是在“疏通”物理的管道,更是在“疏通”行业的思路、技术与未来。

合作共赢,一幅产业集聚的“实景图”

博览会的魅力,不仅在于前沿科技的集中展示与思想智慧的火花碰撞,更在于它能够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愿景落地为实景。

在签约仪式上,企业落户疏浚产业园项目、企业入驻江西瑞昌市疏浚产业配套中心、疏浚设备集中采购等项目和订单签约,将现场的交流与探索推向了成果转化的高潮。本次系列签约内容扎实、结构优化、指向明确,精准覆盖了企业落户疏浚产业园、入驻产业配套中心以及大规模疏浚设备集中采购三大关键领域,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实景图”。

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签约,既是参展各方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所迈出的坚实合作步伐,也是对瑞昌市长期耕耘、精心培育疏浚特色产业集群所取得成果的最有力印证。这幅徐徐展开的产业集聚“实景图”,为“疏浚之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石,预示着其将在全国疏浚产业的版图中,扮演愈发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盛情邀请各位企业家朋友们,多来瑞昌走一走、看一看,在深入的交流中碰撞火花,在彼此的信任里播种合作,携手共创互利共赢的明天。”瑞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松表示,瑞昌是一座区位通达、物畅其流的“要地”,是一片基础厚实、领军市场的“胜地”,是一方筑巢引凤、集群发展的“宝地”,是一处服务高效、环境一流的“洼地”,是一块活力涌动、宜居宜业的“福地”。瑞昌将以最高的礼遇、最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让每一位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生活。

产业集聚,“疏浚之乡”品牌越唱越响

本届博览会的成功,不仅是行业盛宴的圆满呈现,更是瑞昌持续唱响“疏浚之乡”品牌、彰显产业高度的关键之举。与往届相比,本届展会在规模、规格和应用场景上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将这块“金字招牌”打磨得更加闪亮。

本次博览会吸引了来自上海、深圳、青岛、武汉、苏州等地60余家企业参展,约70%的上下游企业参会,凸显了强大的产业吸引力。“新场馆里面展示了新气象,摆脱了以往的地摊展会的印象,这次展会的规格比以往高了很多,无论是专家还是参展的商家都比以往格调要高。”江西省管道疏浚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王爱民说。

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瑞昌市投资近3亿元,高标准建成5万平方米的疏浚产业配套中心和占地230亩的疏浚装备产业园,让企业能够‘拎包入住’,实现链式集聚。“现在瑞昌‘疏浚之乡’的品牌打响了,疏浚产业配套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起来了,瑞昌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疏浚产业的发展,对于未来前景非常看好。”江西中博排水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新发对行业未来充满信心。

3000多家企业、6万余名从业人员、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市场份额占江西的80%、全国的40%……瑞昌,正以其日益强大的产业集聚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引领力,在全国疏浚产业版图上刻下鲜明的印记。

“科技赋能,疏通天下”——这不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在瑞昌,我们看到了它最生动的注脚:它是管道机器人镜头下清晰的管线图谱,是非开挖修复技术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是每一位行业从业者眼中对未来的笃定与热情。

长江水奔流不息,如同城市地下永不停歇的脉动。而瑞昌,这座长江之滨的活力新城,不仅打响了“瑞昌疏浚”品牌,更为中国疏浚行业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九江样本”。

正如九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峰所讲:我们坚信,本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疏浚管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九江瑞昌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