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渭河上游台地上,一座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师赵村遗址,以其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考古发现,成为解读陇东地区史前文明的关键密码。自1981年首次系统发掘以来,这座承载着仰韶文化晚期至齐家文化时期文明记忆的遗址,不仅揭示了
门庭初现:师赵村遗址
解密7000年前建筑礼制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渭河上游台地上,一座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师赵村遗址,以其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考古发现,成为解读陇东地区史前文明的关键密码。自1981年首次系统发掘以来,这座承载着仰韶文化晚期至齐家文化时期文明记忆的遗址,不仅揭示了甘肃东部史前农业发展的轨迹,更以独特的建筑形态、艺术成就与生业模式,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师赵村遗址坐落于天水市太京镇师家崖村,地处渭河支流藉河与南沟河交汇的二级台地上。这种依水而居的地理选择,既满足了先民们对水源与耕作土地的需求,又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独立文化单元。遗址文化层厚达1-3米,自下而上叠压着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马家窑文化早期(距今5000-4700年)及常山下层-齐家文化过渡期的文化遗存,构建起渭河上游地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遗址中发现的36座半地穴式房址与20余座平地起建房屋,完整呈现了中国早期居住形态从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过程。早期深穴窝棚式建筑可追溯至距今7000-8000年,其1.5米深的袋状坑壁与直径2米的圆形基址,印证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择地而居”的原始生存状态。至仰韶文化晚期,半地穴式建筑普遍采用木骨泥墙结构,面积扩大至8-12平方米,并出现以白灰涂抹地面的装饰工艺。
2019年抢救性发掘中,13处完整竖穴陶窑的发现更具突破性。这些陶窑火道呈现直线形与环形结合的特殊构造,窑室直径达0.8-1.2米,火膛深度0.5米,展现了先民对热能利用的精妙控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晚期建筑中出现的“凸”字形门斗结构,这种兼具礼仪与实用功能的建筑形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门庭制度的雏形。
动物骨骼分析显示,家猪占全部哺乳动物遗存的73%-87%,石刀、石铲等农具数量是狩猎工具的4.3倍,明确揭示了“农业主导+狩猎补充”的经济形态。孢粉学研究进一步证实,马家窑类型时期粟作农业已达到较高水平,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粟粒密度达每升1200粒,仓储窖穴的密集分布(50处)印证了粮食储备的规模化。
这种经济结构在野生动物遗存中亦得到印证:鹿、獐、雉等10种野生动物骨骼的发现,说明狩猎活动仍占据13%-27%的经济比重。这种复合型生业模式,既保证了食物来源的稳定性,又避免了单一农业可能引发的生态风险,为研究陇东地区从采集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提供了典型样本。
遗址出土的200余件陶塑文物,构成了一部用泥土书写的原始艺术史。其中,蛙纹彩陶钵堪称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的巅峰之作:内壁绘制的游动状蛙纹,以网格纹勾勒躯体,空白圆点象征眼睛,这种“以实代虚”的表现手法较半坡类型鱼纹更具抽象性。考古学家认为,蛙纹可能兼具生殖崇拜与水神信仰的双重寓意,其动态造型与马家窑文化典型涡纹、弦纹的共存,展现了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陶祖造型的发现更具学术价值:这件高12厘米的陶制男性生殖器模型,表面留有彩绘痕迹,与姜寨遗址同类器物形成时空呼应,印证了仰韶文化时期生殖崇拜的普遍性。此外,羊头陶塑的写实风格与蟾蜍陶塑的夸张造型,共同构建起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体系。
作为支撑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关键遗址,师赵村遗址的考古成果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课题。其建立的渭河上游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中原文化与甘青文化过渡地带的学术空白: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与关中地区形成互动,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存则与河湟地区产生交流,这种文化碰撞为齐家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遗址中85%的陶器可修复率(涵盖罐、钵、盆等器型),为研究彩陶工艺的传播路径提供了实物标本。特别是马家窑文化涡纹彩陶与仰韶文化蛙纹彩陶的叠压关系,证实了两种文化类型的更替过程。2023年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从考古发现转向长期保护的转折点。这座遗址不仅重建了陇东地区7000年间的文明图景,更以其建筑、经济、艺术的多维证据,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轨迹。
主播:丫丫
编辑:龙天、孙琦
一审:岳青
二审:刘小曼、丁守敏
三审:肖波
来源:得鹿知梦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