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宣传,也不是网红打卡式的堆砌,就是那种你下班路过,顺手拿一盒,咬一口,心里“嗯?
盒马的甜品区,最近悄悄变了模样。
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宣传,也不是网红打卡式的堆砌,就是那种你下班路过,顺手拿一盒,咬一口,心里“嗯?
”了一下——这味道,好像不太一样了。
抹茶柚子千层,18层饼皮,不是为了炫技,是真有人在数。
宇治抹茶的苦涩被韩国柚子酱轻轻托住,不腻,不冲,像冬天里的一口清风。
它没上热搜,但热销榜第三的位置,是实打实的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
没人逼你买,但你就是会回头。
生椰拿铁瑞士卷,和瑞幸联名,但不是简单贴个标。
咖啡是云南小粒,椰浆是海南的,连那点百利甜酒的微量酒精,都不是为了“微醺”噱头,而是让奶油的香气更绵长。
首周卖了十万盒,不是靠直播间喊“买一送一”,是有人下班路上,想起以前在咖啡馆吃过的那口,觉得盒马这次,真把味道还原了。
杨枝甘露盒子,把港式甜品塞进塑料盒里,还加了爆浆西柚晶球。
不是为了方便,是真有人在地铁上,一边吃一边想:这口感,比我在尖沙咀排半小时队买的还扎实。
你可能没注意,他们连奶油都换了。
法国爱乐薇动物奶油,不是广告词,是包装上印着的。
巧克力哈斗的可可含量升到72%,甜度降了12%,海盐焦糖夹心不是为了“高级感”,是吃起来不齁,吃完嘴里不黏。
芋泥蛋糕的芋头换成了荔浦的,含量45%,不是配料表里一个模糊的“芋头”,是你能尝出每一块都是实打实的根茎,带着点土腥气的甜。
他们甚至开始教你怎么吃。
冷冻过的芝士麻薯,拿出来复烤两分钟,外皮微脆,内里还在拉丝——这不是营销话术,是真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试了,比刚出炉还好吃。
”
减糖25%,用罗汉果糖,热量标得清清楚楚。
不是为了迎合“健康人设”,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意一口甜点背后,到底藏着多少糖。
他们没喊“低卡”“零负担”,但你吃的时候,心里松了口气。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个5折盲盒。
每天18点后,没卖完的甜品,随机组合,半价带走。
没人逼你买,但你路过时,会停一下,想:也许今天能撞上那款抹茶千层?
万一呢?
这不只是省钱,是城市里一种温柔的默契——你不浪费,我也不辜负。
盒马的甜品,不再只是“超市里能买到的蛋糕”。
它开始有温度了。
不是靠包装多精致,也不是靠名字多文艺,是它在悄悄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我们想要甜,但不要负担;想要仪式感,但不要麻烦;想要好味道,但不想被割韭菜。
它没说“我懂你”,但它真的在做。
你买它,不是因为它是网红,是因为你发现,它真的在认真做甜点,而不是在做流量。
来源:简单微风一点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