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癌症是某天某一刻突然降临的噩耗。其实不然。哈尔滨工业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指出,癌症的发生往往在身体里早有“预告”,只是我们多数时候忽视了那些细微的信号。
很多人以为,癌症是某天某一刻突然降临的噩耗。其实不然。哈尔滨工业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指出,癌症的发生往往在身体里早有“预告”,只是我们多数时候忽视了那些细微的信号。
研究发现,在确诊癌症的前三到六个月,身体可能已经通过一些方式“示警”了,只不过这些信号常常隐匿、不痛不痒,极容易被当成小毛病而错过。
作为一位接诊过无数癌症患者的临床医生,有太多遗憾的例子摆在面前。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而回头一看,早在半年前甚至更早,身体就已经在敲警钟了。只是没人听懂。
癌细胞的出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异”,它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从一颗正常细胞开始突变、发展为癌细胞,再到形成可检测的肿瘤,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其实早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哈工大的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肿瘤患者的就诊资料,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在被诊断为癌症之前的3到6个月内,超过70%的患者都出现过持续的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普遍被误认为是疲劳、老化、生活压力大,或者一些常见的小病小痛。
这些前期信号并非剧烈疼痛或突然昏厥那种“强提醒”,它们更像是身体轻声说话,比如莫名的乏力、体重下降、反复低烧、饭量变小、失眠、皮肤变化等。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扛一扛就过去了。可真实情况是,这些“没什么”的小问题,往往是癌细胞正在悄悄扩张的证据。
一个平时胃口很好的人,突然连最爱吃的菜都觉得没味道,体重也悄悄掉了五六斤,精神状态像被抽空了一样。这时候,如果只是以为自己“最近太累”,而没有去做进一步检查,那就可能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
很多人不知道,癌症早期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哈工大团队的研究特别指出,部分患者在确诊前3~6个月曾出现不明原因的焦虑、易怒或情绪低落,而这些情绪变化并非完全来自心理压力,而可能与肿瘤释放的某些炎症因子有关。
情绪异常一直被误解为“心理问题”,可是如果一个原本性格稳定的人突然变得情绪化,尤其同时伴有身体不适,就得警惕是否是身体发出的深层次信号了。肿瘤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有很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其实是“老病号”。比如慢性胃炎、痔疮、咳嗽、关节疼或者长期便秘。但问题是,当这些“老毛病”突然变了性质,比如疼痛加剧、频率增加、药物无效时,往往是癌变的前兆。
以胃癌为例,很多患者都有慢性胃炎史,原本只是饭后胀气、打嗝,吃点药就好。但当胃癌悄然形成时,这些症状会变得顽固,吃药不灵了,甚至还出现饭后恶心、食欲下降、黑便等现象。
再比如肺癌。很多人有长期咳嗽的毛病,尤其是吸烟者。但当咳嗽变得“奇怪”——比如夜间加重、带血丝、咳声变调时,就该引起高度警惕了。
过去总觉得癌症是“老年病”,但这几年临床上的趋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30岁出头的年轻人被确诊为癌症,而且不少是晚期。这背后的原因很多,包括饮食结构改变、久坐、熬夜、压力过大、环境污染等等。
年轻人往往对身体的异常毫不在意,觉得自己“底子好”“抗造”。殊不知,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错失了最佳的检查和治疗时间。年轻不代表免疫,尤其是当身体出现持续性的异常时,更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的医学技术确实比过去先进太多,很多癌症通过影像学、肿瘤标志物、基因检测等手段已经可以较早发现。但问题在于,如果患者自己不觉得有问题,是不会主动去做这些检查的。医生能做的只是建议,而不是强推。
真正能救命的,其实是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敏感程度。当你觉得哪里“不对劲”,就不要只靠自己猜。哪怕只是去做个基础体检,也比放任不管强。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到已经晚了。
早筛查不是“多虑”,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家里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更应该定期做相关部位的检查。比如父母有肠癌史,就要提前做肠镜;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议在35岁前就开始乳腺影像学检查。
很多癌症在早期,其实治疗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治愈。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尽早发现。哈工大的这项研究提醒我们:不要等到症状明显了才去医院。因为那时候,癌细胞早就不是“刚冒头”,而是已经“安营扎寨”了。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刘晓云.癌症预警信号的早期识别与公众健康教育[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0):521-525.
[2]李建国,赵一鸣.癌症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症状分析与干预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7):1103-1107.
[3]张红梅.癌症患者就诊前症状特征分析及其对早期筛查的意义[J].医学与健康,2023,15(4):88-91.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