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下只剩老人: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原因是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3:37 1

摘要:前几天,老家亲戚打来电话,叹息说村里又有一家搬走了,“现在村里有个什么事的,都凑不齐一桌的壮劳力了。”这话听着心酸,却道出了农村现在很无奈的现实——农村越来越留不住年轻人了。

前几天,老家亲戚打来电话,叹息说村里又有一家搬走了,“现在村里有个什么事的,都凑不齐一桌的壮劳力了。”这话听着心酸,却道出了农村现在很无奈的现实——农村越来越留不住年轻人了。

我们村口李叔家的小楼是去年新盖的,瓷砖贴面,也算气派得很。可整栋三层楼,只有一楼住着老两口,上面两层十个房间,夜晚是从不亮灯的。他们家里的年轻人,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在外面打工挣钱,平常也很少回来,那么为何农村越来越留不住年轻人呢?原因或许有些让人泪目。

“辛辛苦苦一亩田,不如城里干三天。”我表哥就给我算过一笔账:一亩地,从买种子化肥到播种、除草、收割,减去了成本,一年到头纯收入也就几百块钱。如果要是遇到天灾或价格波动大的话,甚至还有可能亏本。而这点微薄的收入,又如何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开销、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

而“在城里送外卖,一个月也能挣五六千,在老家,种十亩地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我表哥说他去城市里送外卖,月入五千左右;如果留在村里,可能月入不足一千。那四千元的差距,可是他为孩子攒的奶粉钱,为父母准备的药费,也是为自己存下的未来。

农村种地得多累,早出晚归,大部分年轻人也更是吃不下这个苦。况且要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或干旱,就能让农民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所以,农民种地不挣钱,自然留守的年轻人也就少了。

如果说收入的差距是年轻人离开的理由,那良好教育可能才是小孩儿离开的主要原因吧。像我们村里的小学校,一个老师可能要教好几个年级呢,一个班级大部分只有10个人左右,有的班级甚至只有几个人。再加上村里的教学资源有限,所以很多乡村教师也不愿意留守村校。

相比之下,城里学校有着明亮的教室、专业的老师、丰富的社团。我表哥给我说了一句话很直接:“我可以吃苦,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所以稍有能力的父母几乎都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出去。教育的迁移,也是直接带动了整个家庭的迁移。

加上医疗资源的差别,乡镇卫生院看个感冒、小病之类的还行,稍复杂的病就要城里医院送。而在城市,三甲医院林立,专家云集。这种医疗资源上的差距,更是让年轻人无法安心留下。

在城里,年轻人可以看电影、逛书店、参观博物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而在农村,文化设施匮乏,文化活动单一,“白天摸锄头,晚上抱枕头”,这几乎是大部分村里的人现状。虽然现在互联网通了,通讯也方便了,但是村里老人熟悉程度并不高。

曾经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乎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只要到了傍晚,男人们在这里下棋喝茶聊天,女人们做着针线活,孩子们追逐嬉戏。如今,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树下却只剩下几个佝偻的老人身影。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非不爱家乡的山水,只是他们迫于生活和种种无奈,不得不背井离乡。一旦他们在村里待久了,被问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结婚”“一个月挣多少钱”之类的话语。这种精神世界的断层,比物质上的差距更让人难受。

当村里的某个大学生在城里站稳脚跟,把父母接去城里住楼房时,于是他便成了榜样。相反,那些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反而被成了“没出息”的代表。“读那么多书最后还不是回来了”,这样的议论让每个返乡的年轻人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所以,我认为留住年轻人,其实需要的不是道德绑架,而是创造一片能承载梦想的土壤。当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成为另一种美好生活的选项时,那些远行的身影,终将在某个黎明归来。

来源:笔谈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