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张口:栓Q、作文写芭比Q!网络热梗该不该管?关键在这3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8:06 1

摘要:刷到一则热议新闻:某小学课堂上,学生交流张口“666”、“包的”……,作文里把谢谢写成“栓Q”……,老师呼吁孩子多用书面语,却引发网友两极争论。

——你家里的小朋友经常说网络梗吗?

刷到一则热议新闻:某小学课堂上,学生交流张口“666”、“包的”……,作文里把谢谢写成“栓Q”……,老师呼吁孩子多用书面语,却引发网友两极争论。

有人说:“梗更鲜活,有趣,没必要禁”,也有人担忧“乱用词、失礼貌,还打乱思维”。

其实,网络热梗对小学生的影响,从来不是用不用的单选题,而是辨好坏、守分寸的思考题。

尤其当孩子泡在网络里,热梗像《孤勇者》一样快速传播,可其中混杂的攻击性烂梗、无意义碎梗,正悄悄侵蚀着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待人分寸,家长和学校需要拎清重点。

网络梗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分好坏照单全收。

孩子爱用的梗里,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密码:

★一种是积极的调味梗——“666”是直白的夸赞,“绝绝子”是简单的认可……,朋友间用这类梗,能拉近距离、让交流更轻松,就像《孤勇者》火时,孩子互唱几句就能秒熟,这种共鸣感是书面语难替代的;

但另一种,是带侮辱性的烂梗——用“唐人”嘲笑唐氏综合症孩子,拿“谢特”当口头禅,拿“双肩包”骂人精神病……。

这些梗自带攻击性、侮辱性,孩子一开始可能只是跟风学,可用着用着就成了习惯:对同学说“谢特”,对长辈冒一句“你这个老六”,甚至对着老师说“寄了”……,看似随口一说,实则失了礼貌,还可能无意识间伤害他人。

更可怕的是,孩子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他们只知道大家都在说,就跟着学,哪怕不懂唐人是侮辱、栓Q不适合写作文,也照用不误。

很多人觉得孩子说烂梗就是没家教,其实不然——问题的核心,是孩子的语言筛选能力跟不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

现在的小孩,从小对着手机、平板,网络热梗比课本知识传得还快:刷到粗糙的鬼畜视频,里面的各种梗、怪话一听就会;同学间互传新梗,不说几句就像融不进去……。

可他们的认知里,梗只是好玩的话,既分不清朋友间的玩笑和对长辈的礼貌,也不懂日常闲聊和作文、课堂的语言差异。

就像我回老家看到侄子,盯着鬼畜视频笑不停,里面动画粗糙、台词东拉西扯,全是莫名其妙的梗。

他跟着学了句完犊子,转头就对奶奶说“你做饭真完犊子”——不是故意没教养,是他不知道这句话带贬义,只觉得视频里这么说,很好笑。

孩子的语言习惯,就像一张白纸,网络梗是啥颜色,他们就画啥颜色。

没有大人引导,他们根本分不清哪些梗能说,哪些不能说;哪些场合能说,哪些场合要闭嘴。

面对热梗,一刀切禁止没用——你越不让说,孩子越好奇;但不管不问更不行,烂梗会慢慢磨掉孩子的礼貌和表达逻辑

真正有用的,是教会孩子会用梗、守分寸。

★第一步,家长先做好榜样,划清边界。

很多孩子的烂梗,其实是从家长嘴里学的——张口“操”,闭口“靠”,孩子听多了,自然觉得这话能说。

不如先管好自己的口头禅,再跟孩子明确梗的使用规则:朋友间可以说“666”,但对老师、长辈要说“您真棒”;日常聊天能说“绝绝子”,但作文里必须写“非常出色”;至于“唐人”“谢特”这类话,不管在哪,绝对不能说……。

★第二步,学校别禁梗,要教表达。

老师不用强硬禁止孩子说梗,反而可以借着栓Q写作文的例子,告诉孩子不同场合用不同语言——课堂交流、作文写作,要用准确的书面语,这是对语言的尊重;下课和同学玩,说几句轻松的梗没关系,但不能用梗伤害别人……。

就像教孩子吃饭用筷子,喝汤用勺子,语言也得看场合选工具。

网络热梗不会消失,孩子也不可能脱离网络成长。

我们真正要警惕的,不是梗本身,而是梗背后语言表达的退化和待人分寸的丢失。

当孩子把“栓Q”当“谢谢”,把“芭比Q”当“完蛋了”,看似省事,实则慢慢失去了用准确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当他们把侮辱性梗当玩笑,慢慢就忘了尊重人的底线。

所以别跟孩子较劲能不能说梗,不如花点时间陪他分辨:这个梗是夸人的,还是骂人的?这句话能对妈妈说吗?作文里这么写,老师能看懂吗?

语言是孩子认识世界、对待他人的镜子,语言里藏着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也映着待人接物的态度。

如今的孩子离不开“梗”,这既是他们融入同伴的社交密码,也是释放个性的小窗口。教他们用好梗、守分寸,从不是捆住表达的手脚,反而像给语言装上指南针。

语言的价值从不是靠玩梗博关注,而是靠尊重拉近距离,这才是能伴随一生的表达底气。

来源:人民万岁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