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自动驾驶责任新规出炉:事故责任主体首次明确指向车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2:09 1

摘要: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首次明确“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彻底改写了L2级“驾驶员负全责”的游戏规则。

汽车行业期待多年的L3级自动驾驶责任认定标准终于尘埃落定,当系统激活时,方向盘后的责任主体首次实现从驾驶员到车企的历史性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首次明确“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彻底改写了L2级“驾驶员负全责”的游戏规则。

新政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在于:在系统正常激活状态下,驾驶责任主体首次从驾驶员部分转移至车企。政策清晰划定了L3级事故的责任边界:系统激活期间发生事故,由车企承担主要责任;仅当驾驶员未响应接管请求或违规干预时,责任才回归用户。

01 责任破冰:从“驾驶员全责”到“车企主责”

2025年正式成为中国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责任认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L2系统“用户承担全部责任”的困局。

权威解读指出,L3级责任新规直接终结了“用户背锅”时代——系统正常运行时发生事故,车企将首担其责。

责任认定的核心在于系统是否处于正常激活状态。根据新规,系统激活期间发生事故,车企承担主要责任,但需证明系统未出现失效。

而当驾驶员拒绝接管或违规操作时,责任将回归用户方。

02 技术安全:双重保险筑牢行车防线

为确保L3级自动驾驶的安全运行,新规对车辆技术提出了更高标准。双重制动系统成为关键安全配置,确保在一个系统失灵时,备份系统能即时接管。华为ADS 4.0已率先配备双制动系统,并设立了10亿级赔付保障基金。

在车辆定位方面,新规要求精准车道级定位能力,车辆必须实时、准确地识别所在车道位置。车道级定位导航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和精准的导航路径,从而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更精细的引导,显著提升行驶安全性和可靠性。

03 车企竞速:九家车企抢占L3准入先机

随着L3级自动驾驶准入政策的明朗化,一场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竞赛已经全面展开。从测试牌照分布来看,车企间差距显著,头部效应突出。长安汽车以17张牌照领跑榜单,旗下深蓝SL03、阿维塔11两款车型率先获得测试资格。赛力斯(问界)凭借11张牌照稳居第二,成为华为智驾生态中的重要代表。问界M9、M8及2025款M7全系入围,是此次准入车型最多的品牌之一。相比之下,比亚迪、宝马、奔驰、智己等多数车企仅获1张牌照。

华为因非整车制造商身份未能入围,小鹏则因未申报而遗憾缺席。这种“强者恒强”的格局,清晰反映了各家车企在L3技术研发和测试投入上的现实差距。

04 保险跟进: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尽管政策要求L3车辆需购买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责任险,但保险保障体系明显滞后。

数据显示,L3事故理赔流程平均耗时长达47天,远超传统车险的10天内办结标准。在实际案例中,保险公司与车企常常相互推诿。深圳李先生的L3车型发生追尾后,保险公司要求车企出具“系统无缺陷证明”,而车企在数据提取环节一再拖延,导致理赔陷入长达2个月的僵局。为保障消费者权益,专家建议车主在选购L3车型时优先考虑“车企+保险”联合保障的车型。

05 挑战依存:责任边界仍存模糊地带

尽管新规明确了责任划分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场景的责任认定仍存在灰色区域。

三大争议场景尤为突出:系统突然退出、极端天气误判以及数据黑匣子取证难题。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车企可能以“超出设计运行范围”为由拒绝担责。例如,北京某L3测试车在暴雨中误判车道线撞上护栏,车企以“天气条件超出ODD(设计运行域)”为由拒赔,最终用户承担了30%的维修费用。另一个棘手问题是系统无预警降级。当系统突然退出导致碰撞时,车企往往强调“驾驶员应随时准备接管”,而用户则质疑系统未能提供充分警示。这些模糊地带成为责任认定中的现实难点。

06 消费指南:理性拥抱自动驾驶新时代

对消费者而言,L3准入意味着“脱手驾驶”成为现实,但需要理性认识三大关键要点。

重视硬件配置。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在环境感知能力上更具优势,而纯视觉方案在恶劣天气下的可靠性仍有待验证。

明确功能边界。目前L3级自动驾驶仅支持高速、快速路等封闭路段,城市道路场景暂未开放。消费者需要确认日常行驶路线是否在系统适用范围内。

把握落地节奏。L3功能需要等待车企通过OTA方式推送升级,并且需要配合地方交管部门划定合规路段,短期内难以实现“全国通用”。

在选购L3车型时,消费者应当:细审合同——责任条款不明确不签字;实测功能——在复杂路况下验证系统表现;优选保障——优先选择“车企+保险”双重保障的车型。政策层面已经率先出招。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出台征求意见稿,明确辅助驾驶事故必须在48小时内上报,车企瞒报将面临公开通报。

从L2到L3,看似只是提升了一个等级,实则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质的飞跃。北京亦庄60平方公里区域已建成城市级车路云协同系统,可实时推送前方事故、施工障碍等信息,车辆响应延迟控制在100毫秒以内。这些技术进步正在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铺平道路。我们正站在自动驾驶新时代的门槛上,见证着汽车产业的历史性变革。

来源:汽车功与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