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瞬间,我心头一紧,脑子里闪过无数个老年人摔倒后骨折的病例。她拍拍裤腿,说没事,我却知道,这份“没事”背后,隐着太多我们常忽略的风险。年纪越大,散步越不能随便走。
我母亲今年七十六,腿脚还算利索。饭后散步,是她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可就在今年春天,她走路时突然脚下一软,差点摔倒在公园台阶上。幸好我那天刚好陪着她。
那一瞬间,我心头一紧,脑子里闪过无数个老年人摔倒后骨折的病例。她拍拍裤腿,说没事,我却知道,这份“没事”背后,隐着太多我们常忽略的风险。年纪越大,散步越不能随便走。
我在做健康顾问这些年,看过太多中老年人把散步当成“万能药”,但很多人走着走着,身体反而出了问题。特别是过了66岁以后,一些年轻时不曾在意的小动作、小习惯,可能就是摔倒、气喘甚至晕倒的导火索。散步这件事,不是走得多就好,更不是走得快就好,而是得走得对。
有位叔叔,六十八岁,退休前是中学老师,身体没什么基础病。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出门,一圈接一圈地走。他爱戴耳机听广播,边听边走,时间一长,注意力分散,走路没看路,脚下一滑,摔断了髋骨。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敢一个人出门。我去看他时,他拉着我手说:“我真后悔,走路这事儿太轻敌了。”年纪到了,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能随时应变。
尤其是反应变慢、平衡力下降这些外在看不见的变化,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很多人以为自己还能像五十岁时那样健步如飞,可其实身体早就开始悄悄“减速”了。过了66岁,散步不是为走远,而是为活得稳。
我曾经带一个社区的健康活动,碰到一位阿姨,她坚持每天一万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这是她朋友圈里流行的“健康标准”。我劝她把目标调低,她笑着摇头。几个月后,她膝盖开始疼,走多了就肿,医院检查说是关节劳损。她才明白,别人能走一万步,不代表她也能。
散步不是比赛,别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一直跟身边的老人说:走路前先看天气、看地面、看自己的精神状态。阴天下雨、地滑风大,就别硬撑出门。
哪怕今天少走几步,也比摔一跤强得多。那年我父亲去世后,我母亲情绪低落,我每天陪她散步,哪怕就楼下绕一圈。她说我唠叨,我也不在乎。散步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得小心。过了这个年纪,散步前最该注意的,是鞋子。
很多老年人穿着几十块的布鞋、拖鞋出门,走路没支撑,脚掌不稳,出问题是迟早的事。好的鞋子不是贵,而是底要防滑、脚要贴合、重量要轻。我给母亲挑鞋时,会让她原地走几步、转身试试,一点点不合脚的地方都不行。别舍不得换鞋,一双好鞋,能保住一条腿。
还有一个问题,不少老人不吃早饭就出去溜达,回来才吃。这个习惯很危险。空腹散步容易低血糖,特别是有糖尿病或血压不稳的老人,走着走着就可能头晕眼花。
有一次我邻居家大哥五点多空腹出去走路,结果晕倒在小区门口,幸好保安在,没出大事。后来我见到他,他拍拍脑袋说:“我还以为自己身体棒,没想到差点栽了。”老年人散步时间也很有讲究。
早上空气湿气重、气温低,不适合太早出门,尤其是秋冬季。饭后也别立刻走,起码歇半小时。晚上太晚出去,视线不好,地上有个小坑都容易踩空。我一般建议,上午九点到十点,下午四点左右最合适,不冷不热,光线好,人也多,万一出事有人帮得上。
我母亲前几年血压波动,有一段时间我不让她单独出门。她不乐意,我就陪着她走,慢慢地,她也习惯了带手机、穿亮色衣服、走人多的路。
现在她常说:“我这年纪,走得稳,比走得快重要。”这话听着轻,背后却是我这二十年看护经验换来的教训。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点,是走路姿势。
很多老人走路低头弯腰,肩膀内扣,小碎步走得快,膝盖和腰都受压。我每次看到这种走法,都会提醒:抬头、挺胸、摆臂,步子不要太急。开始可能不习惯,但走对了,才是真正对身体有好处。
我带过一个社区训练营,教老人怎么走路。第一天大家都以为我开玩笑,说走路哪用学。可教了几次后,很多人跟我说:原来以前走的方法根本不对。膝盖疼、腰不舒服,都是走路姿势惹的祸。
我还记得一位七十岁的老奶奶,学会正确走法后,腿不酸了,晚上睡得也踏实了。散步是好事,但错的方法,反而会带来负担。
有人问我,走路是不是越多越好。我说,得看你身体允许不允许,脚跟膝盖有没有不适,走完会不会累得喘不上气。如果每次走完都觉得很累,那就不是养生,是在透支。真正的散步,是走完后精神更好、胃口更开、心情更轻松。
还有一点我常提醒:别一个人走太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年纪大了,体力不行、眼神不好,手机信号一差,真出事连求助都难。我母亲现在每次出门都跟我打招呼,带着定位开着手机,我心里也踏实。安全,是所有健康的前提。
我常对朋友们说,过了66岁,散步就像炒菜,火太大糊锅,火太小不熟。得慢慢来,自己试,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节奏。我自己也在走,有时候早上陪母亲,有时候傍晚一个人慢慢走。周围人多了,风轻了,脚下的路也不觉得难走了。
一个人一双脚,走的是身体的健康,也是心里的安稳。我记得前年冬天,大雪刚停,路面结冰。我母亲那天本想出门散步,我劝住她,说滑得很。
她有点不高兴,我就陪她在家里走廊来回走,还开着收音机,边走边聊。那天她说:“你说得对,安全比什么都重要。”那一刻,我觉得散步这件事,不在于走了几公里,而在于有没有人陪、走得是否安心。
年纪越大,身体越要被善待。别拿年轻时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自己。走得慢没关系,少走几步也不打紧,只要每天都能走出去、走回来,就是胜利。散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自己活得更自在、更安心。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太多风雨,到了这个岁数,更应该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散步,是一场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只要走得对,走得稳,它就会带来健康,而不是负担。希望每一个过了66岁的你,都能走出自己的一条“安心之路”。
参考文献:
1. 《老年人运动行为与健康关系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
2. 《适宜老年人群的日常步行建议》,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
3. 《步态分析与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1
4. 《老年人步行安全干预研究》,公共卫生与预防杂志,2024
5. 《老年人日常活动与心血管健康相关性分析》,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
来源:魏医生谈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