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测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师剧《风雨长望》演绎气象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0:39 1

摘要:今日,中国科协之声特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带来“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入选剧目《风雨长望》。谨以此剧,回顾涂长望先生科技报国之路,追忆与弘扬他为国为民、矢志气象、永远跟党走的崇高精神。

2025年10月28日

是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涂长望

诞辰119周年

今日,中国科协之声特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带来“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入选剧目《风雨长望》。谨以此剧,回顾涂长望先生科技报国之路,追忆与弘扬他为国为民、矢志气象、永远跟党走的崇高精神。


让我们一起更好地为党的气象事业奋斗!

2025年9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型原创话剧《风雨长望》首演,随着“宣誓人涂长望”的话语铿锵落定,台下爆发热烈掌声。

《风雨长望》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生打造,融入当代大学生视角,通过“跳进跳出”的表演方式,打破时空界限,让涂长望一生爱国爱党、科学报国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科学家精神在表演中悄然“流淌”到学生内心。

涂长望的气象人生

涂长望(1906.10.28-1962.06.09),湖北武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气象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气象局首任局长,是中国科学技术者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他从事长期预报、农业气候、霜冻预测、长江水文预测、气候与人体健康、气候与河川水文关系等气象领域的研究工作。

1953年,涂长望(中)率领中国气象代表团出访东欧。图为涂长望在捷克斯洛伐克气象局。

新中国成立后,涂长望组织多期气象观测培训班、开办气象专科学校,并亲自任教,为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1960年,在竺可桢和涂长望提议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成立,三年后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气象本科院校。

涂长望为何坚持建设南京气象学院?

涂长望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1930年,涂长望通过湖北省官费留学考试,赴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地理学。1931年转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气象学,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学家沃克爵士。

1931年家乡遭遇水灾,涂长望更加认识到自己研究工作的价值。为了更好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了解灾害背后的原因,他选择攻读长期天气过程与气候学,研究中国的雨量与全球气候的关系。1932年,涂长望获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气象学硕士学位,并成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首位中国籍会员。

其后,涂长望跟随利物浦大学罗士培教授,攻读地理学博士学位。1934年,涂长望收到了当时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的来信:

国内急需气象科研、教育方面的高级人才,征询意见,是否愿意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职。

在即将取得的博士学位和发展祖国的气象事业之间,涂长望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祖国为中国的气象事业效力。

1949年涂长望担任中国气象局首任局长(当时称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在他领导下实施“建立台站、广纳英才、培育新人、联合管天”等举措,为新中国气象事业迅速发展打下重要基础,完成了奠基工作。

涂长望晚年病重期间,也未曾停止对气象科学的思考与研究。1961年,他完成《关于二十世纪气候变暖的问题》,直至二十年后气候变暖才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知。

《风雨长望》创作纪实

涂长望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爱憎分明的独特个性吸引着我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

——《风雨长望》编剧、总导演史恒

剧目编导创作期间查阅的相关资料

2023年3月编导史恒(左三)采访王淦昌女儿、涂长望干女儿王韫明(左二)

编导史恒采访涂长望女儿涂多彬(左二)

编导史恒采访涂长望女儿涂海燕(图左)

2025年7月,《风雨长望》剧组成立并启动创排工作,共招募演职人员30余名,经过80余天创排,每天排练时长超8小时,剪辑音效60余个,共制作115件演出服装,完成台上110分钟的完整演出。

剧组演员招募现场

为了寻找涂长望先生研究生时期所著的《中国雨量与世界气候》论文原件,以充实剧本细节,剧组向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发出了协助请求。对方很快便给予了回应,并专门委派行政协调员从英国国家图书馆及档案馆调取了原始文献资料,完成扫描后及时反馈给剧组。

剧组与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沟通并得到回应

剧组所招募演员来自学校9个学院15个不同专业的学生。

剧组通过开展破冰游戏、形体训练和发声练习等方式进行了为期30天的戏剧基础训练。

演员阵容

滑智恒饰 涂长望

张郡宸饰 汇报女

朱承璋饰 汇报男

俞越饰 王回珠

曹一麟饰 沃克

戴祝炜饰 涂父

陈超饰 吕炯

印恒逸饰 商人

瞿宇鹏饰 涂登榜

赵英博饰 徐冰

陈静涵饰 蒋金涛

谢诗词饰 陈立

王赋阳饰 竺可桢

宋欣雨饰 诸葛

群演:罗爽、邓榆川、林可欣、尹露芸、朱思羽、黄芷怡、张文希、石陈吴睿、许彤、蒋洁、王睿怡、陈思潼、杨 昊、徐锦晟、王婷萱、刘明扬

《风雨长望》不仅是向科学大师的致敬,更是“气象+艺术”育人的生动实践,勉励所有气象学子树立强国梦想,扎根专业、务实求索,打造新时代大学生科技报国、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

观看《风雨长望》这部话剧,于我而言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涂长望先生在气象科研道路上的执着坚守,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作为“新工科人”的前行方向。涂先生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寻,对国家气象事业的赤诚奉献,深深叩击着我的内心。这堂生动的戏剧思政课,让我明白:新时代大学生既要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以严谨态度雕琢技术本领;更要心怀家国,让自己的青春与时代同频,让所学成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力量。

——2024级自动化学院朱旭


短短两小时,我参与了涂长望的一生。话剧的编排、演员的专业表演以及舞台的布景让我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现在,我正身处涂先生等无数前辈倾注心血的气象未来。正如涂先生所言:“我们不应该只看中国的这一片天,我们要放眼世界”,身为气象专业学生,今后我的专业学习不仅要关注风云变幻,也应胸怀家国与天下。

——2023级 大气科学学院 郑伊岚


《风雨长望》以深沉而炽热的笔触,将涂长望先生的风雨人生镌刻在舞台之上,为我带来了一场直达心底的精神洗礼。涂先生为中国气象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赤诚,让我深切体会到,我们手中分析的每一张天气图、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国计民生的千钧重量。当舞台上重现先生在困厄里坚持科研探索的场景,我这个大气科学专业的“追梦人”,心底满是震撼与滚烫。往后岁月,我愿循着先生的足迹,以科学为刃、以情怀为甲,在大气科学的天地里,续写属于新时代气象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2级 大气科学学院 陈良真

涂长望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涂长望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的主要倡议者和缔造者,涂长望亲自选定的罗漠、朱和周、王鹏飞等气象专家参与建校工作,1960年1月,依托南京大学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5月,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

在《涂长望传》中记录下了涂长望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渊源——“中国的第一个气象学院,就是涂长望在病中仍坚持建设的南京气象学院”。


科学大师宣传工程

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等部门共同实施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支持高校师生创排科学家主题舞台剧,用“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开展“共和国的脊梁”文艺展演,广泛宣传以报效祖国为最高荣耀、在创造一流科技业绩中书写人生辉煌的科学大师,展示共和国脊梁的光辉业绩、崇高精神,助力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奋进科技强国建设。

截至目前,工程已支持清华大学等25所高校以邓稼先等科学大师为主题创排演出28部科学家主题精品舞台剧,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动员10余个专业院团以市场化机制排演科学大师剧,累计演出超千场,吸引百万青少年现场观看,线上覆盖过亿人次,在科技、教育、文艺各界产生广泛影响,深受广大青年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成为新时期加强青年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宣传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中国科协连续三年征集发布“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名单,400余部作品入选。2025年举办首届“推广行动”全国汇演,“量大面广”的小微剧目产出效应逐渐形成,“一院一团一剧”的众创生态初步呈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气象本科院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学校1978年被列入首批88所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供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责编:李蕙帆王伟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杨彩虹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