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老年人,就是关注未来的自己。这一次,在「人生的午后」活动现场,老年人站到阳光下,成为了被看见的主角。他们在信箱里投递对未来的期许,然后拿起手机,记录当下的感动:有人希望退休后,能住进理想的养老机构;有人期待能够去远方旅行;而更多人相信年龄不是判断年轻的唯一
关注老年人,就是关注未来的自己。这一次,在「人生的午后」活动现场,老年人站到阳光下,成为了被看见的主角。他们在信箱里投递对未来的期许,然后拿起手机,记录当下的感动:有人希望退休后,能住进理想的养老机构;有人期待能够去远方旅行;而更多人相信年龄不是判断年轻的唯一标准,「葆有好奇心、想象力、行动力的人永远年轻」。
看见、走近老年人的生活,倾听、解决他们的真实需求,是我们所有行动的初衷。我们期待着,更多人能加入我们,一起成为人生美好午后的搭建者。
「午后的阳光依然灿烂」
10月28日,北京,一个晴朗的午后,主持人、演员倪萍在「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分享了她关于老去的感受。15分钟真诚、生动的讲述,带很多熟悉她的人,走进她荧屏之外的生活。
几十年来,倪萍没有停止生长,始终想要「支棱起来过日子」。很多人给理想中的老后生活,覆上千篇一律的柔光滤镜,但倪萍从不拒绝更多的可能性,她和年轻时一样,希望自己每天都有新鲜的颜色可以涂抹。
倪萍把很多时间用在阅读上。最近,她看完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养老人生:新机遇,再出发》。在这本书里,倪萍读到了她的心声——「我们一辈子都追求人生的意义,就要一追到底,至死也要追求生命的质量。」
这些年,她参加了很多节目,比如《姐姐当家》和《再见爱人》,年轻观众评价她的语言风格犀利也温暖,是「刀尖蘸碘伏,边杀边消毒」。
这得益于她不断地阅读、尝试。她一直在写作,在表达自我,「那些应该记住的故事,那些时间、地点、感情的点点滴滴,我都留在生命里了」。同时,倪萍也拿起了画笔。在画画这件事上,她无师自通,颜色、布局都自然流淌在纸上。「我崇尚的美,全都是特别有色彩的,我希望能画到90岁、100岁。」
她很喜欢的一位「天才画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说过:「要卷起袖子才有艺术!」 她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这些年,倪萍光是撕掉的画就有几千张。朋友、家人看见总是舍不得,她就锁上门撕。66岁,她仍然想要靠近理想中的自己,攀登属于自己的山顶。
倪萍在台上分享感悟。
这个午后,还有一张熟悉的面孔——脱口秀大爷「山山」,和我们分享了他如何体面开启人生下半场的故事。
在登上舞台之前,他是拥有三十多年军龄的导弹维修专家,人生前半程,他和战友在深山老林、戈壁荒漠中做着一份沉默而严谨的工作。退休之后,晒着午后的阳光,他没有空体会失意、寂寞。年轻时对文字的热爱,被脱口秀重新点燃。
这些年,山山从退休大爷转为脱口秀新人。他高高兴兴地走上舞台,舞台之下,他更没有闲着,每天写段子、练表达、录视频、学剪辑。
上了岁数,山山反而可以理直气壮地做点不靠谱的事。他第一次上节目,真人秀导演问:「大爷,您有什么特长啊?」他想了想,特别诚恳地说:「我生命线特长。」
有一回,他买了张去成都的机票去玩。他儿子劝他,都快66岁了,别去了。他不在乎,因为再不去,他就67岁了。在他看来,人生其实像打麻将。年纪大了,不是要人退场,而是得换种打法。以前总想着胡大牌,现在觉得小屁胡也挺好。就像他现在来说脱口秀,不在乎场子多大,观众多少,就图个开心。
他的老伴最开始不理解,总觉得他「爱折腾」。最近以高龄逆袭成为「明星」,现在一出家门,总有人说:「哎呀,这不是大明星的老婆吗?」他的老伴感觉自己特有面子。山山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任何一个年龄都能解锁新身份,开启全新的生活。他还自己琢磨出一个「反向孟婆汤理论」——「孟婆汤不是让你忘记前世的,是让你忘记今生烦恼的。喝了孟婆汤,把这辈子所有快乐的事儿都记住、记牢了!」
这个午后,还有不少人相聚在北京的秋天。他们依然期待人生全新的可能。在现场,许多老人给未来的自己寄出了明信片。有人希望退休后,能住进理想的养老机构;有人期待能够去远方旅行;而更多人相信年龄不是判断年轻的唯一标准,「葆有好奇心、想象力、行动力的人永远年轻」。
体面老去,究竟有多难?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午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过去10个月,《人物》和贝壳公益一起完成了4600余份读者调研和100余位学者、专家、普通人的深度访谈,最终汇聚成一份近7万字的珍贵记录——《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下称《报告》)。
10月28日,这份报告在「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正式发布,我们邀请所有关心老龄社会和老后生活的人们,一起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报告,看到不同年龄层人群对老去的困惑和回答,探寻「体面老去」的更多解法。
下拉至评论,即可获取《报告》全文。
从看见,到改变
真实的老年生活,和那些围绕身体变化零零碎碎的不便,往往是幽微而隐匿的。而看见,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如同贝壳集团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贾生平在《报告》中所提到的那样,没有人永远年轻,而只要能「被看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搭建人生美好午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过去七年,贝壳公益深入社区,渴望帮助老年人享受便利、有温度的生活。看见他们,就是看到将来的自己。
老去意味着一系列的变化,往往是身体最先发出信号。49岁的人物读者@Lee发现,日常微小的动作都变得困难,「坐着(站)起来难像拔树,站着坐下像一袋面粉落地。」 最锋利的牙齿也会因为老去而退化,读者@戈壁胡杨 51岁,牙龈萎缩后牙缝变得越来越宽,时常会塞肉、青菜叶,现在,她已经不太爱吃瘦肉。
老去是一种淡淡的疲惫。53岁的读者@Summer 已经不再「高能量」,也无法持续高强度地工作。最近一次出差,三天时间里每天工作12小时之后,只觉得「肉身崩溃」,一心只想躺平。身边照护他们的子女,也对此深有体会。读者@张小兔 的母亲55岁时,她邀请妈妈到上海,日行两万步也开开心心。而五年时间过去,当妈妈来到60岁,行程还没到一半,她就已经疲惫了。就好像进入了午后的时光,你看着光线一点点暗淡,意识到这一天还有很多事来不及做,但同时也会感慨,今天的夕阳真美,晚霞也难得的灿烂呢。
老去的过程中,不少人会经历摔倒,绝不只是一次摔伤、一次骨折,而是给老人的身体带来滑坡式的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一场「灾难」。
经历过摔倒的老人,很难「体面」。在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看来,评估老年人能否体面生活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他能否独立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老人能独立行走、乘坐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说明躯体功能不错;可以准确用智能手机的软件找到陌生的地方,就证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没有问题。
而摔倒,会同时伤害老人的躯体和认知功能。孙晓红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病人。一次,她的科室来了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因为跌倒,导致了股骨头骨折。虽然送医及时,股骨头置换的手术也相当成功,但老人还是在后续的康复中出现了状况。病人进食困难,还在半夜喊叫,孙晓红怀疑是排便问题,最后发现,老人长期卧床,导致了粪便堵塞,粪块「像石头一样坚硬」。
孙晓红也曾经历过老人的摔倒。那是20年前,他们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照顾,没想到,当天老人就摔了一跤。之后,老人的变化非常大。首先就是活动半径快速缩窄,原来每天步行5000步,跌倒后只能坐着轮椅外出。更严重的问题是,老人摔倒之后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迅速流失,严重者可导致吞咽无力,最后就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
而在她为老年人诊断疾病的这些年,她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老人看作一个「全人」——也就是脱离具体疾病,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大部分老年人的症状背后,不只有一种疾病,可能还和其他疾病的表现缠绕在一起。
《报告》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4273位受访者中,一半人都表示自己患有慢性疾病,年龄越大,患病率相对越高,75至84岁的老年人中,有63.5%的人都表示自己患有慢性疾病。
而最近这些年,不少高龄患者走进了老年科的诊室,「90岁高龄的老人都不鲜见」。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正在、即将成为一名老人的照护者。
10月28日,「人生的午后」现场,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老去」的圆桌对谈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谈起了他照护父母的经验,他每次给父母洗澡就累得满头大汗,反而是助浴公司的小伙子能够轻松帮父母挪位置,很有耐心,所以他认为,「无论是家庭照护还是社会照护,都需要大量的人,甚至大量的男人。」
想要体面老去,对照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每天会遇到很多老龄患者和照护者,「年轻老人照护年老老人」越来越普遍。她认为,年轻老人同时面临体力上和心理上的压力,身心俱疲,「我们更需要培养专业的,能够照护老人的、有技能的群体。」
不少人也在关注科技进步为老年生活带来的改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景军认为,AI的研发和应用对于老龄化服务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他同时指出,我们对技术的期待不要过高,「到最后的紧要关头,什么都没有真人管用,考验的是人的良心、美德,有没有爱母之心、爱父之心」。在他看来,中国社会必须要靠家庭制度才能完成养老过程,但「只靠小家庭已经撑不住了,更需要一个多元的养老系统」。
如何打造一个更「适老」的空间?
老去,除了会通过身心的信号显露出来,还会潜入我们的生活空间。 不少老人只能困守家中,77岁的@赵知霁 左腿半月板做了手术,很难按到小区的电梯按钮;@叶子发现,社区的过道设计得相当狭窄,一旦老人需要坐轮椅,就没法通过。
过去几十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都在做住宅精细化和适老化研究,她觉得,在做适老化改造的时候,不只要治疗老房子的疾病,也要照顾老人的心情——大部分老人不愿意「服老」,总是有需求,不愿提。
让老人能够尽量独立生活,就是尽可能让他们保持尊严和体面。周燕珉认为,做适老化改造也要区分老去的不同阶段。「第一个时间是老人刚退休的时候,可以调整一下桌子的高度,椅子的重量等等,留出以后装扶手的位置;等到他75岁左右时,可以装修一次,这个时候他们身体还可以,但是很快就要有一些困难了,可以把卫生间做大一点,在必要的地方装扶手,改造橱柜等等;等老人真的走路费劲,很多事情做不了也不想做时,这时候装修就得做局部改造。」
在「人生的午后」现场,讨论「一个更适老的空间,究竟该是什么样」时,周燕珉提到,她在实践中发现,适老化不仅需要物质扶手,还需要隐形扶手。比如有些老人很固执,觉得自己还行,「谁都没老过,即便你70岁、80岁,你不知道90岁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要考虑老人的接受程度和自尊心,引导他们去认识到自己身体可能出现的变化,提前给他们预备好,这才是精细化和人性化」。
草三冉(深圳)住宅设计研究所创始人、首席设计师万勇进一步补充说,普通人适老化改造的痛点是卫生间、收纳和扶手。「老年人记忆力不好,更需要分散化的收纳,不动脑筋也能就近存放。而普通人改造的出发点是安全,因此卫生间的改造非常重要。扶手不能乱装,要放在需要的地方,因为它不仅是单纯的辅助作用,一旦出问题能够借力,甚至起到救命的作用。」
90后蔡沐华就给姥姥重新装修过房子。2022年起,他开始为姥姥的房子进行适老化装修,既走进了姥姥的居住空间,也深入了她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了姥姥有囤积癖,储物空间要设置恰当,姥姥不会做饭,不需要过度改造厨房,但姥姥爱学习,可以安装需要的家电。蔡沐华觉得,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适老化设计和产品出现,「但每一个老人衰老阶段不同、需求不一样,很难是一个笼统的设计」。
实际上,居家养老是一种普适化的养老居住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有住宅的居住功能,依托家庭、邻里以及社区管理组织的服务功能,尽可能满足绝大部分老人的居住要求。
但随着家庭少子化和居住观念的改变,依托子女的传统养老照料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 「4—2—1」结构的家庭中,虽然老人和子女希望相互照顾,但多数年轻人同时还希望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当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越来越需要自立,如何在硬件上对老人居家生活给予足够的支持,也成了老年住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贝壳公益发起了「独居守护计划」(原「银发守护计划」),在那些独居、与子女分开居住、或是无人照看的老人家里,安装跌倒检测器和语音报警器。
还有一些年轻人关注到了被忽略的地方——楼道,这个介于社区与家之间的小小空间。2024年9月,贝壳公益「稳当当计划」负责人张宇彤走进了一个没有安装电梯的社区。她发现,楼道左边的白墙上,密密麻麻地印满了黑色的手印。她当时不知道这些手印是怎么留下的,直到她走进了老年人的家。她发现,不少老人因为中风等疾病导致半身不遂,只有一侧的手脚灵活,所以上下楼梯的时候,他们只能靠一侧还算灵活的手,撑着墙一点一点走回家。那一刻,她意识到,对很多老人来说,他们的出行亟需增加一个扶手。
就此贝壳公益发起了「稳当当计划」公益项目,为没有安装电梯的老旧小区,在楼道内的全部楼层加装靠墙的尼龙材质扶手,并在首尾楼梯台阶贴上警示防滑条。
在更广阔的公共空间,老人的需求也亟需被看到。《报告》中近40%受访者表示,希望小区可以增加无障碍步行道,可以让老人免于在机动车中穿行。而加装电梯更是高频需求,即便是对可以自理的老人,攀爬步梯上楼都是极大的消耗和考验。
而一旦老人无法自理,我们就不得不面对照护的困境。享受父母家人宠爱的年轻人,终于到了要供养父母的时候。
在「不同世代,如何做好养老」的对谈中,纪录片导演韩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在英国工作期间,她得知父亲患上肺癌后,立即带着孩子回国,「在家里人需要陪伴、需要照顾的时候,我很愿意回来,我也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家人之间情感的流动,这远超于知识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觉得,当父母的各项能力衰减时,「我们要多跟父母交流,甚至要『教育』父母,帮助他们了解你在做的事情,了解这个正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他们才不会慌,不会对自己着急」。
播客「面基」的主播老钱是一名90后,他提出,在老人还没有进入失能失智状态、可以自己独立生活之时,都算「养老蜜月期」。他告诉母亲,「只要你扛到75岁,我就50岁了,到那个时候,我就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照顾你们。」
步伐变慢,也可以开启「第二人生」
老年生活有千万种模样,老去并不一定意味着衰弱、困难,当经验、智慧像水中沙石一样沉积在人生的河床,总有人还在寻找新的方向。
许多老年人,想要靠自己和科技时代保持联系,跨越鸿沟。一位73岁的老人不无遗憾地叹息,「衰老是不会操作手机付费、发红包、投票。」他像被挡在了时代门外。有时他也想向外求助,但不少年轻人没时间,也不耐烦。
也有年轻人敏锐发现了老人的困难。@刘好好 今年24岁,她发现只是网络购物这一项,老年人就很难适应。那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技巧,对老人来说极其困难。他们很难识别三无产品,连退货预约快递的方法都不熟悉。
参与《报告》的受访者中,有60%的人认为自己无法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一些基础功能,都需要反复记忆、练习。有一半的受访者仍在学习设置闹钟、清理内存;而剩下的老人则困在出行、就医里。
许多年轻人开始教父母学习使用手机。他们逐渐意识到,老人也渴望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习新的知识。而教老人使用手机,大多需要腾出时间、给足鼓励,有些时候,老人跟孩子有着一样的需求。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公益组织和它们的志愿者,想要帮助老人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早在2018年,贝壳公益就在北京安贞社区试点,发起「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
在社区课堂上,老人们反复学习如何线上打车、挂号。教课的老师给予了耐心,帮助学员们战胜了学习手机的阻碍。在这个课堂上,老人们不仅学到了新的本领,还在慢慢找回生活的秩序、人生的价值。不少老人在手机课堂学习几年之后,又教会了其他老人。过去七年时间,「我来教您用手机」课堂开进了全国130多个城市,许多老人因此受益。
北京天通苑的王轮叔叔,2019年起就在「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课堂学习,两年后,他在贝壳公益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区报名成为「银发志愿者」。老人可以在贝壳公益课堂学习,学会了再教其他老人,这既让他们的生活更便利,也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除了手机之外,人工智能(AI)也渐渐走进了老年人的生活。
从去年开始,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AI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主任申琦和她的团队,开始尝试教上百位老人使用大模型。
实际接触中,她发现很多老人对大模型展现出了鲜活的好奇心,就像跳探戈舞一样,他们会在试探性的提问中调适自身与大模型的安全距离。而《报告》的调研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对体验新技术、新产品较有兴趣的参与者占比高达67.8%,他们大多处于74岁及以下。
在贝壳公益的线下手机课堂上,老年人们也开始接触人工智能。老年人们开始学着用大模型让图片「动起来」。
跟随时代的脚步,不少老人也在退休后开启了自己的「第二人生」。55岁的@朱彤 爱上了年轻人喜欢的乙女游戏,也就是恋爱游戏。一切体验都是新的。原本,她只是想看看帅哥,玩的过程里,不止游戏的角色一直陪伴着她,还在社区里交到了一批95后朋友。而@关家玉 更是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最近,在贝壳公益「我来教您用手机」的课堂上,她以85岁的高龄逆袭成为一个新手vlogger(视频博客创作者),「自己做一顿饭,再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别提多美」。
因不少老年人难用智能手机,贝壳公益发起「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4273 位受访者中仅 4 成能熟练使用。
老去,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老去是我们所有人的必经之路。这既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而迅速变化的故事。
老去是一段很长的时光。当下,我们依然对老年人有许多刻板印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老了,就会忘事」。
从生理看,哪怕是70岁,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仍然在上升。今年8月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会随着变老而下降,但研究者发现,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中的关键因素还在随年龄变得更好。
过去,我们也总把年老和记忆差联系在一起,这可能和刻板印象下,老年人被打压的信心有关。一项北卡罗纳大学的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人常常低估自己的记忆能力,从而养成了回避记忆的习惯,无法充分发挥大脑的能力。
想要体面老去,除了需要破除对老年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敏锐体察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情绪变化相当隐蔽,它往往和身体老去的过程混杂在一起。当老人反反复复不舒服,又没有明确的器质性损害表现时,症状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提示:为了过得更好,面对老去的诸多变化,我们可以更敏锐地倾听、观察老人,捕捉每个细节。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老人,80多岁,高血压病多年,长期药物治疗,最近一个月的血压波动较大,门诊医生未发现器质性问题,入住协和的老年科病房。
住院期间观察到老人的血压波动时间非常固定——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只要一到这个时间,血压很快飙升。经过详细沟通才发现,这种变化就是情绪导致的。
老人一直住在小女儿家,由两个女儿排班,交替照护。大女儿退休了,每天早晨就来陪她,到了傍晚就要回自己的家给孩子做饭。小女儿还在工作,每天晚上六点左右才能下班。而每天下午四五点,正好是两个女儿交接的「空窗时间」。这一两个小时里,老人 必须独自在家。老人一想到家里没有人,必须自己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精神就高度紧张,因为情绪直接引起了血压的变化。
关注老年人,就是关注未来的自己。这一次,在「人生的午后」活动现场,老年人站到阳光下,成为了被看见的主角。他们在信箱里投递对未来的期许,然后拿起手机,记录当下的感动。让老人找回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的光芒不再被遮蔽,这也是贝壳公益和《人物》在对老人进行多年关注后,推出这份报告的初衷。
我们听见他们发出的声音、讲述的故事;看见了老年人真实的面孔。关心老去,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希望未来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午后,看见灿烂的阳光。
来源: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