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8次!40岁男子确诊肾衰竭,妻子痛哭:劝了多次都不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0:14 1

摘要:“我早就跟他说,喝水要控制、别乱吃补药、少喝酒,他从来没听进去。”在医院的走廊里,这位男子的妻子一边抹泪,一边喃喃自语。医生摇了摇头,手中的检查报告写得清清楚楚:慢性肾功能不全,已经进入中度肾衰竭阶段。

40岁,肾衰竭,一天上厕所8次,身体“亮红灯”却浑然不觉。

“我早就跟他说,喝水要控制、别乱吃补药、少喝酒,他从来没听进去。”在医院的走廊里,这位男子的妻子一边抹泪,一边喃喃自语。医生摇了摇头,手中的检查报告写得清清楚楚:慢性肾功能不全,已经进入中度肾衰竭阶段

这个40岁的男人,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也没干过什么“极限操作”。可为什么偏偏是他“中招”了?一查生活习惯,答案呼之欲出。

很多人以为,尿频就是喝水多了排得快,所以并不放在心上。但频繁的小便可能是肾功能出了问题的早期信号。

正常成年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1次以内都算正常。如果整天都在跑厕所,尤其是夜尿增多、尿量变少、泡沫尿出现,那就要警惕了。

这位男子就这样“跑厕所”跑了大半年,刚开始还自嘲“排毒好”,直到后来腿肿、乏力、脸色蜡黄,才赶紧就医。

医生一查,肌酐、尿素氮双双飙升,肾小球滤过率(GFR)已跌破60ml/min/1.73㎡,这意味着他的两个肾已经“罢工”一半了!

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哪怕已经受损一半,也能悄无声息地“硬扛”。但等症状明显,往往已经进入较严重的阶段。

这位男子就是典型的“慢性肾病五期”的患者。慢性肾病(CKD)分五个阶段,一旦进入三期以后,肾功能下降就会加快,如果不控制,最后可能需要透析甚至换肾。

那么问题来了,他没高血压、没糖尿病,也没家族遗传,肾到底怎么坏的?

答案在他“肆无忌惮”的日常生活里。

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一条条“罪状”浮出水面。

第一,长期服用来路不明的保健品。这位男士相信“补肾就是补命”,几年间吃了不下十种中成药和补品,有的甚至含有重金属、激素类成分,对肾脏是巨大负担。

第二,嗜好烧烤、腌制、重盐重油食物。肾脏是体内的“排毒工厂”,高盐高蛋白饮食会加重代谢负担,让肾脏“超负荷运转”。

第三,饮水不规律。不是不喝水,而是渴了才猛灌几大杯,这种“集中式饮水”让肾脏短时间内压力激增,还容易形成肾结石。

第四,长期憋尿。他经常应酬、开会,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不上厕所,长此以往伤害膀胱功能,也会影响肾脏回流。

这些不良习惯,像一把把钝刀,一点点割裂着肾脏的健康。

很多人认为,肾病是富贵病,是老年病,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确实,这些慢性病是肾衰的常见诱因,但肾病早就不再是“老年专属”

根据《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约为10.8%,也就是说,每10个人就有1个肾脏在“默默求救”。

年轻人患慢性肾病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健康式生活方式”:熬夜、烧烤、过度健身、滥用保健品、乱服抗生素……

这些行为在肾脏眼里,简直是“连环毒打”。

有些行为,乍一看很健康,实则对肾并不友好。

有人喜欢高蛋白饮食减肥法,一天吃五六个鸡蛋、三顿鸡胸肉,碳水几乎不碰。短期内体重是下来了,但蛋白质代谢产物最终都要靠肾脏排出,时间久了肾脏吃不消。

还有人动不动就吃止痛药,头疼、腰酸、月经痛都靠它。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NSAIDs)长期使用,会影响肾血流,导致肾小管损伤。

甚至连不吃早餐、减水减盐节食都可能间接影响肾脏代谢平衡。

肾脏不像肝脏那样能再生,一旦受损,恢复起来非常困难。很多人直到出现水肿、乏力、贫血、尿蛋白,才后知后觉地怀疑是不是“肾出问题了”。

医生不会说“吃这个能补肾”,但会教你怎么少让肾操心。

第一,控制蛋白质摄入总量。不是不吃肉,而是要合理分配,优质蛋白来源如鱼、蛋、奶豆制品更友好,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烧烤类。

第二,保持规律饮水习惯。一天1500~2000ml最合适,早上起床、三餐之间、运动后各补一杯水,分散饮水有助于肾脏代谢。

第三,减盐不等于没味道。建议每日盐摄入控制在5g以内,可以用香料、柠檬汁、醋等调味,既提味又护肾。

第四,动起来但别过度。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但要避免高强度健身带来的肌肉代谢负担。

第五,按时体检,关注尿检报告。尿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一旦异常,应及时就医。

第六,用药要慎重,别自己当医生。无论是中药、保健品还是抗生素,都可能影响肾功能,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网”,每天默默替我们排毒、调节血压、维持电解质平衡。它不闹腾,不吭声,却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

一旦肾脏“罢工”,不仅影响排尿那么简单,从心脏、血管、骨头到神经系统都会被牵连。别等到脸肿、腿肿、尿少,才想起要查肾。

这位40岁的男子,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肾病不分年龄、不看职业,它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我们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里。

愿你我都别等到“肾受伤”,才学会善待它。

声明:本文所涉及的肾病相关知识、饮食建议、用药警示等内容,旨在提供健康科普信息,不构成医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诊断或治疗。

参考文献:
[1]陈香美.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3-6.
[2]王海燕.中国慢性肾病的现状与挑战[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11):819-822.
[3]徐健,张道俭.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1,37(7):926-930.

来源:狄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