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网解封的消息炸开时,张雪峰正在校门口拍接娃照。没有热搜预告,没有团队造势,一句“接娃放学”配着夕阳下的校门,成了这位教育圈顶流最朴素的回归宣言。当晚小号直播4万人在线,弹幕被“欢迎回归”刷屏,却没人提一个月前那场席卷全平台的“团灭”——抖音、快手、微博、B站
全网解封的消息炸开时,张雪峰正在校门口拍接娃照。没有热搜预告,没有团队造势,一句“接娃放学”配着夕阳下的校门,成了这位教育圈顶流最朴素的回归宣言。当晚小号直播4万人在线,弹幕被“欢迎回归”刷屏,却没人提一个月前那场席卷全平台的“团灭”——抖音、快手、微博、B站账号同时被禁关注,从“触碰红线”到“公司解散”的谣言铺天盖地。如今他笑着说“早知道一个月后没事”,但这场封禁与解封的闭环,早不止是个人账号的起落,而是教育焦虑被流量绑架后,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命题。
一、从“团灭”到低调回归:顶流的流量祛魅
张雪峰的“消失”曾让教育圈集体失语。一个月前,当用户发现他的抖音账号显示“因违反社区规定被禁止关注”,快手、微博、B站账号同步“失声”时,这种全平台“团灭”的规模,在教育内容创作者中前所未有。团队当时只轻描淡写地回应“直播不当言论触发平台规则”,但外界的解读早已失控:有人翻出他“孩子报新闻就打晕”的旧账,称其“贩卖焦虑触碰教育红线”;更离谱的谣言说“公司资金链断裂,员工集体离职”,甚至有营销号P出“张雪峰注销公司”的假截图。
直到回归当晚的直播,他才哭笑不得地戳破:“一个月前我就知道一个月后啥事没有,网上吵得那些,没一个沾边的。”这种笃定背后,是对平台规则与公众情绪的精准拿捏——但他显然也意识到,过去那个靠“金句炸场”出圈的自己,必须退场了。
直播镜头里的张雪峰判若两人。没有“报新闻打晕”式的激烈表态,没有“文科都是服务业”的争议言论,开场就划清界限:“今天不卖货,只连麦。”甚至主动调侃:“不想刚回来就上热搜,说张雪峰首场直播疯狂带货。”弹幕有人刷“想听张老师骂醒我”,他笑着摆手:“骂啥呀,有问题解决问题,别搞那些煽情的。”数据不会说谎:4万在线人数里,“感谢张老师”“求指导志愿”的理性互动占了80%,那些过去靠争议话题吸引的“看热闹”流量,正在被更稳定的“咨询刚需”取代。
这种转变藏着清晰的生存逻辑。艾媒咨询的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行业规模9.5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12亿。这意味着,即便张雪峰不“敢言”,家长对志愿填报的焦虑不会消失,市场对“信息掮客”的需求也不会消失。他曾是这个市场里最锋利的刀——用“普通本科没竞争力”戳破学历幻想,用“冷门专业毕业即失业”倒逼家长现实——但如今,他选择把刀刃藏起来,只露出“务实咨询”的刀柄。
二、封禁真相:当教育话语撞上公众人物红线
真正让张雪峰“闭麦”的,从来不是“功利化教育观”。
复盘那场引发封禁的直播,争议点不在“劝退文科”,而在他突然拔高的音量:“战争一旦爆发,我个人捐5000万,公司捐1亿!”这句话被剪辑后在微博疯传,点赞超10万,却也收到了上百条举报——“教育博主煽动战争情绪”“利用公众事件博眼球”。平台规则显示,涉及“战争、捐款”等敏感话题的情绪化表达,极易触发“价值导向风险”预警,而他当时的账号粉丝量已超3000万,属于“公众人物”范畴,言论审核标准远高于普通用户。
团队后来私下透露,那次举报只是导火索。往前追溯,他的直播早已游走在红线边缘:高考前夕说“某省录取线就是歧视”,被当地教育部门约谈;评价高校时直言“这所大学就是混文凭”,遭校方发律师函;甚至在连麦时对家长说“你孩子这分数报师范就是坑自己”,引发“职业歧视”争议。这些言论单独看是“敢言”,叠加起来就是“风险累积”——当平台今年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内容”审核,他成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
张雪峰显然懂了。回归直播时,他刻意避开所有可能沾边“敏感”的话题:家长问“选军校还是警校”,他说“看孩子意愿”;提到“文科就业难”,他补充“每个专业都有顶尖人才”;连过去常挂在嘴边的“分数决定一切”,也换成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种“去锋芒化”不是妥协,而是公众人物的生存必修课——在流量时代,“真性情”从来都是奢侈品,尤其当你站在教育焦虑的风口上。
三、9.5亿焦虑生意:谁在制造“张雪峰们”?
张雪峰的封禁与解封,撕开了教育焦虑商业化的遮羞布。
这个9.5亿规模的市场里,藏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上游是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售价从999元到9999元不等),中游是“升学规划师”培训(3天速成班收费8800元),下游是高校数据贩卖(一份“内部录取线”卖2000元)。张雪峰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这条产业链装进了直播间——连麦咨询收999元/小时,社群会员费1999元/年,甚至推出“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标价29800元仍被抢空。数据显示,他的公司“研途教育”2023年营收超3亿,其中80%来自升学规划服务,比传统教育机构的利润率高3倍。
但家长们愿意买单,本质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有1078万高考生,却只有不到30%的家长能看懂招生简章;高校专业调整每年超200个,新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专业让家长眼花缭乱;甚至同一所大学的不同校区,录取线能差50分——这些“信息差”,成了焦虑生意的温床。张雪峰们不过是抓住了这个痛点:用“你不懂我懂”建立权威,用“不报就后悔”制造恐慌,最终把焦虑变成真金白银。
更讽刺的是,当张雪峰被迫“闭嘴”的一个月里,市场上冒出了十几个“小张雪峰”:“李雪峰讲志愿”“王雪峰升学规划”账号迅速涨粉,直播时模仿他的语气说“听我的,报这个专业准没错”,连背景板都用同款书架。有家长在评论区问“张老师不在,你们靠谱吗”,对方回“我们是他徒弟”——后来被扒出,这些账号大多是MCN机构批量打造的“仿号”,连“老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培训3天上岗。
这就是张雪峰回归的真正意义:他的存在,至少让这个混乱的市场有了一个“看得见的标杆”。当他说“今天不卖货,只解答”,当他拒绝煽情、回归理性咨询,某种程度上是在重建信任——不是对他个人的信任,而是对“教育咨询”这件事本身的信任。
四、从“敢言”到“克制”:教育话语的流量退潮
张雪峰的转身,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过去三年,教育内容创作者的生存逻辑变了。2022年“双减”政策落地,学科类培训被禁,大量机构转型“升学规划”,把直播间变成新战场。那时的流量密码是“冲突”:老师与家长吵架、揭露“教育黑幕”、预言“专业消亡”,越极端越火。张雪峰就是靠这招出圈的,他的“金句”被剪成短视频,在抖音获得超50亿播放,成了“教育圈的郭德纲”。
但现在,平台和公众都在喊“停”。家长们开始厌倦制造焦虑的“贩卖者”,更需要能解决问题的“务实派”;平台对“教育内容”的审核标准里,新增了“是否引发焦虑”“是否提供建设性意见”等维度;甚至教育部都在推广“官方志愿填报平台”,试图用权威信息挤压商业咨询的空间。
张雪峰的回归,正是踩准了这个节奏。他不再追求“热搜体质”,而是用“稳定输出”维系基本盘:每天在小号更新“专业解读”短视频,不搞噱头只讲干货;直播时主动关闭打赏功能,说“别刷礼物,有问题多问”;甚至把“张雪峰”这个IP与公司业务剥离,让团队专注做“标准化咨询产品”。这种“去个人化”的操作,本质是把“流量依赖”转化为“服务依赖”——毕竟,焦虑会消失,但志愿填报的需求永远都在。
写在最后
校门口的夕阳落下去时,张雪峰收起手机,牵着孩子的手往家走。没有记者围堵,没有粉丝尖叫,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父亲。但他知道,从“接娃放学”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自己就不再是那个靠“敢言”封神的教育顶流。
这场封禁与解封,不过是给所有在流量里浮沉的教育从业者提了个醒:当你把教育变成生意,就得接受生意的规则;当你站在焦虑的风口上,就得学会在风暴中保持平衡。张雪峰的归来,不是“一切都结束了”,而是教育焦虑被流量绑架的时代,终于开始降温了。
至于那些还在模仿“张雪峰们”的人,或许该明白:家长愿意买单的,从来不是你的“敢言”,而是他们对孩子未来的“不放心”。当有一天,教育信息不再是“秘密”,焦虑不再是“商品”,或许才是“张雪峰们”真正退场的时候——但现在,这场9.5亿的生意,还远没到终局。
来源:我为机狂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