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挂在礼堂门楣上,要印在护照上,要放进公文里,要进驻国际会场,要给百姓一眼认出来,要让外国人也看懂,要显得稳,要撑得住场,要耐看,还要好用
国徽不只一张好看的脸,更是国家的气场,是骨相,是底色
1950年新中国刚立起来,中央发话,全国征稿,找一张能代表自己的脸,学界艺坛都来了,热闹是真热闹
可先问一句,这张脸要干啥用,挂哪儿,用在哪儿,给谁看
要挂在礼堂门楣上,要印在护照上,要放进公文里,要进驻国际会场,要给百姓一眼认出来,要让外国人也看懂,要显得稳,要撑得住场,要耐看,还要好用
结果呢,堆来的稿子多,能打的不多,不是飘就是花,要么只剩象征味儿,要么像装饰画,漂亮但不够硬
后来中央盯紧了,干脆请两队专业队伍进场,中央美院一队,主打视觉冲击,清华营建系一队,梁思成林徽因都在,更看形式与文化的分寸
林徽因那会儿身体欠安,不过上心,照样盯讨论,盯修改,最后团队交出一个玉璧为主形的方案
大玉璧居中,红星在心口,下面压齿轮,两侧绕麦穗,底部一道红绶带,色调稳,构图正,线条柔,不喧哗,有质地
思路也通,玉璧古来象征礼制与信用,还带和平意味,用作国家象征,挺中国,也体面
但问题来了,美不美,美,顶不顶用,未必,远看辨识一般,气势也差点,玉璧这种器物,行内人秒懂,普通人呢,外国人呢,认不出,读不透,这就麻烦
再看当时的语境,刚打完仗,国家新生,社会强调人民性,工农力量,革命气,讲含蓄讲书卷,能不能打上台面,能不能把国家的新气象抬起来,这才要紧
说白了,这套方案挂博物馆,人人夸有文化,放到外交场合,很多人会说还不够硬
定稿的那版,路子更直接,主图用天安门,讲国家政权与历史起点,上方五角星,强调领导核心,底部齿轮,两侧稻麦并列,工与农都在,红与金做主色,喜庆里带庄重
这不是一锤子定音,是一群人边试边改的成果,中央美院先提天安门,画面够强,梁思成团队从建筑的眼光盯结构,说透视看着虚,要改正立面,图形更稳更正更厚
细节也一项项抠,线条怎么收,绶带怎么绕,麦穗的颗粒怎么表现,据说反复推敲,改到手软
有人还提了个尖问题,麦穗偏北方,那南方怎么办,不周全啊,周总理当场拍板,要有稻米,这才有稻麦成双的画面,南北都在,合成一个字,团结
最后这版,抬眼就懂,层次清楚,权威感到位,形象稳妥,传播友好,像话
再回看林徽因的那套,落选不等于无用,她和团队的审美功夫,留在了细枝末节,稻麦的式样,绶带的走向,色与线的拿捏,处处能看到他们的手感
更重要的,是她给出另一条路,不光靠政治符号往上堆,还想用文化美学去讲国家精神,这在当年有点超前,今天看挺宝贵
不少人说她审美一绝,不是客套,是看过图之后的自然感叹,不过也得承认,那个时间点,国家更需要能打能用的形象,而不只是好看的图样
她输的,不是好看,输在适配度,输在时代要的节奏
问题还在,今天再做国家符号,怎么在传统与力量之间找到平衡,怎么让世界一眼看懂,又能把我们的气质放进去,你说呢
来源:小文说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