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洲战火重燃,全球军备竞赛悄然升温,一个曾不起眼的军工 “后起之秀” 突然抛出重磅目标,豪言要在五年内将军火出口份额翻三倍,甚至跻身全球前四。
欧洲战火重燃,全球军备竞赛悄然升温,一个曾不起眼的军工 “后起之秀” 突然抛出重磅目标,豪言要在五年内将军火出口份额翻三倍,甚至跻身全球前四。
从2018年微不足道的20亿美元年出口额,到2022年创纪录的173亿美元大单;从默默无闻的后来者,到如今稳坐全球军火出口第十把交椅,韩国国防工业的崛起之路堪称传奇。
K2主战坦克在欧洲平原纵横驰骋,K9自行榴弹炮在多个大陆轰鸣作响,这个拥有强大制造业根基的国家,正在用一场又一场军售胜利证明自己的实力。
然而,面对需要将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近三倍的艰巨任务,面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明显短板。
面对中国等传统强手的激烈竞争,韩国人究竟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这个强手如林的军火市场上,它又将如何杀出重围?
在全球地缘局势动荡的背景下,韩国的军工野心正以高调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
其明确将 2030 年跻身全球前四大军火出口国定为核心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便是超越当前排名第四、占据全球 5.9% 军火出口份额的中国。
这一规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韩国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国家战略,背后有着清晰的资源倾斜与行动支撑。
2025 年 10 月,韩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备展,首尔国际航空航天与国防展览会(ADEX 2025)如期举行,韩国总统李在明借展会平台释放关键信号。
他公开表示,为打造世界第四大国防工业体系,韩国将在 2030 年前,向国防与航空航天研发领域投入 “超出预期的预算”,并强调这一目标 “绝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同时,他提出以 “自主自立” 和 “技术主权” 为核心的武器装备发展战略。
明确指出将集中投资特种半导体等必须独立掌握的关键技术、零部件和材料,试图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为军工出口筑牢技术根基。
为了争取更多国际订单,韩国在此次展会上做足了文章。
多家韩国国防企业集中展示了从榴弹炮到自杀式无人机等新一代武器,这些装备普遍融入无人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旨在凸显韩国军工的技术先进性。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还放出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方案,不仅输出武器平台,还将向海外防务合作伙伴分享 “构建国防产业基础的技术与经验”。
这种从 “卖产品” 到 “传经验” 的策略调整,意在增强与合作国的深度绑定,为实现 “前四” 目标拓宽道路。
韩国敢于立下跻身全球前四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年军火出口的亮眼成绩单。
早在2018-2020 年,韩国年均军火出口额仅维持在 20 亿至 30 亿美元区间,在全球市场中存在感有限。
但从 2021 年起,其出口规模突然迎来爆发,全年出口额突破 70 亿美元,同比增幅超 150%;2022 年更是创下 173 亿美元的纪录,一举跃升至全球十大武器出口国行列。
尽管此后出口额略有回落,仍稳定在每年约 100 亿美元左右,为其冲击更高排名积累了资本。
陆基武器系统是韩国军工出口的 “王牌”,其中韩华集团的表现尤为突出。
该集团研发的 K9 自行榴弹炮、K239 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等产品,凭借可靠的性能获得多国认可,已成功出口至波兰、芬兰、挪威、罗马尼亚、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
特别是在波兰的订单中,仅 K2 坦克和榴弹炮的采购金额就达 145 亿美元,成为推动韩国 2022 年出口额创新高的关键力量。
凭借在北约国家中的出色业绩,韩华集团甚至获得 “亚洲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的称号,足以见得国际市场对其陆基武器的认可。
除了成熟的产品矩阵,“高性价比以及可靠交付” 的组合拳,也是韩国军工吸引国际客户的重要优势。
与西方同类装备相比,韩国主力武器性能不相上下,价格却低 30% 至 50%,完美契合中等国家 “少花钱、买好货” 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在全球局势动荡、武器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俄罗斯因制裁导致交付能力下滑。
西方军工企业又面临产能爬升缓慢的问题,而韩国依托高度发达、反应敏捷的制造业体系。
能够快速响应订单需求,实现 “西方质量,东方速度” 的稳定交付。这种差异化优势,让韩国在国际军火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少国家的优先选择。
韩国想要在五年内跻身全球前四,首先要面对的便是巨大的市场份额鸿沟。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当前韩国仅占全球军火出口总额的 2.2%。
而排名第四的中国占比达 5.9%,这意味着韩国需将市场份额提升近三倍至 6% 才能实现目标。
2015-2019 年韩国份额为 2.1%,2020-2024 年也仅微增至 2.2%,五年间增幅不足 5%,如此缓慢的增长速度,与 “翻三倍” 的目标形成鲜明反差,其难度可想而知。
航空航天领域的短板,更是韩国冲击前四的 “致命伤”。
作为衡量军工实力的核心领域,韩国自主研发的 KF-21 “猎鹰” 战斗机虽被寄予厚望,截至 2025 年 10 月,仍未获得印尼之外的重大国际出口订单,市场认可度远未达到预期。
更严峻的是,在军用运输机、空中预警与控制飞机、重型直升机等关键空中平台领域,韩国产业版图完全空白,无法像美、法等国那样提供 “全体系解决方案”。
此外,在当下热门的武装无人机市场,韩国还被排名落后的土耳其远远甩在身后,后者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无人机出口国,进一步挤压了韩国的市场空间。
中国军工出口的强劲韧性,也为韩国设置了一道难以跨越的竞争高墙。
中国不仅具备覆盖陆海空领域的 “全体系解决方案” 能力,能满足不同国家多样化的采购需求,在高附加值领域也持续突破。
作为全球第二大武装无人机出口国,中国的无人机产品在中东、东南亚市场广受欢迎。
歼 - 10C、FC-31 等先进战斗机也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韩国 KF-21 形成直接竞争。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磁体等关键国防原材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类材料对导弹、雷达、战斗机制造至关重要,而韩国对此高度依赖。
与此同时,中国军工出口规模仍呈稳定上升趋势,韩国所期望的 “中国出口停滞” 几乎不可能发生。
面对韩国的 “前四” 野心,全球防务专家普遍持质疑态度,核心原因在于其目标违背了全球军火市场的发展规律。
长期以来,全球军火市场格局相对稳定,美国以 43% 的份额遥遥领先,法国(9.6%)、俄罗斯(7.8%)、中国(5.9%)等传统强国牢牢占据前列,主要份额被这些国家长期垄断。
回顾近五年的市场变化,尚无任何一个国家能实现 “五年内份额翻三倍” 的跨越式增长,韩国想要打破这一规律,难度极大。
专家进一步指出,韩国近年军火出口的爆发式增长,存在明显的 “单点依赖” 问题。
2022 年韩国创纪录的 173 亿美元出口额,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波兰一笔 145 亿美元的超大订单,涵盖上百辆 K2 坦克和榴弹炮。
这种 “押注单一订单” 的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想要维持高速增长,韩国需在未来五年持续获得同等规模的订单。
但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重复这样的 “幸运” 几乎不现实。一旦失去大额订单支撑,其出口增长便可能陷入停滞。
综合各方因素,多数防务专家给出了更为理性的预判。
未来五年,韩国国防工业凭借现有优势,有望稳步提升市场份额,大概率能超越西班牙(3%)、以色列(3.1%)等 “第二梯队” 国家,跻身全球第七或第六位。
但受限于市场份额鸿沟、航空航天短板以及中国等国家的竞争压力,韩国想要在 2030 年冲击全球前四,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野心虽值得关注,但终究难以摆脱现实条件的制约,更大概率是一场 “看得见却够不着” 的尝试。
从高调抛出 “五年跻身全球前四” 的目标,到凭借陆基武器与性价比优势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韩国的军工野心确实展现了其产业崛起的底气。
但市场份额的巨大鸿沟、航空领域的明显短板,以及中国等对手的强势竞争,共同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场冲刺与其说是对全球排名的争夺,不如说是对自身实力的考验。
最终韩国或许难圆 “前四” 之梦,但它的崛起已然打破了全球军火市场的固有格局,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