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存储芯片行业传来一个有趣的消息:全球存储芯片价格持续上涨,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国际大厂纷纷调价,部分产品涨幅高达30%。在这股浪潮中,中国的存储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当你刷着短视频,用着AI聊天机器人时,可能没想到,这些便利背后正引发一场全球性的“存储芯片争夺战”。
最近,存储芯片行业传来一个有趣的消息:全球存储芯片价格持续上涨,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国际大厂纷纷调价,部分产品涨幅高达30%。在这股浪潮中,中国的存储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这波涨价背后的推手,正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人工智能。但AI需要的“存储”究竟是什么?是手机里说的“128GB”存储空间,还是电脑里说的“16GB”内存?
要理解AI对存储的需求,我们首先要分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存储”。
手机的“128GB”,专业称为存储空间,就像家里的书柜或储物间,能长期保存照片、App、文件等数据,即使关机也不会丢失。这部分在服务器里,对应的是硬盘。
手机的“16GB”,专业称为运行内存,它像是我们工作时的桌面。桌面越大,能同时摊开的文件就越多,工作效率越高。这部分在服务器里,对应的是内存,负责临时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一旦关机,内容就会清空。
对AI来说,它既需要一个超大的“工作台”(内存),也需要一个庞大的“资料库”(硬盘),两者缺一不可。
人工智能,特别是最近火热的AI大模型,为何对存储有如此巨大的需求?
先说“工作台”的需求。
我们与AI对话时,它需要在极短时间内理解问题、调动知识、组织语言并回答。这就像一位学者在回答专业问题,他需要把相关的几十本、甚至上百本参考书同时摊开在桌面上,随时查阅。
AI大模型的参数规模,就如同这些“参考书”的数量。参数越多,模型越聪明,但需要的同时展开的“书本”也越多。这些“书本”必须放在GPU的显存中,因为只有这里的数据才能被快速读取和计算。
再说“资料库”的需求。
AI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它“学习”了海量的数据。训练一个高质量的AI模型,需要投喂数以亿计的文本、图片或视频。所有这些原始数据,都需要有个地方存放,这就是硬盘的工作。
举个例子,OpenAI的视频大模型Sora,生成一段10秒的视频,就需要约50MB的存储空间。这相当于数万字的纯文本容量。随着我们从文字生成走向图片、视频生成,对存储空间的需求正在成百上千倍地增长。
弄清了AI需要什么样的存储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前全球存储市场的涨价现象了。
AI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远超普通服务器。一台AI服务器需要的内存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10倍,需要的硬盘空间也同样惊人。
面对爆炸性的需求,全球存储芯片巨头纷纷调整策略。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企业开始将成熟产品的产能削减,转而生产更先进、利润更高的产品。
与此同时,一系列意外事件加剧了供应紧张。美光新加坡工厂的断电事故,导致NAND闪存出货量减少;韩国工厂因环保政策限制,产能利用率下降。
需求激增碰上供应收缩,结果就是库存快速下降和价格持续上涨。数据显示,存储芯片的库存周期已从2023年初的31周骤降至8周,创下历史新低。
在这场全球性的存储变局中,中国的存储企业在做什么?
以江波龙为例,这家公司已发展成为具备存储芯片设计、主控芯片设计、固件算法开发、封装测试等综合能力的存储企业。
特别是在AI需求旺盛的企业级存储市场,江波龙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什么是企业级存储?简单来说,就是专门为数据中心、大型服务器设计的存储产品。它们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对稳定性、速度和寿命的要求远高于我们日常使用的消费级产品。
2025年上半年,江波龙企业级存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这意味着公司的产品正加速进入各大互联网企业和数据中心供应链。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自研主控芯片累计部署已超过8000万颗。主控芯片相当于存储设备的“大脑”,负责管理和优化数据存取。掌握这项技术,意味着能够更好地控制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从行业周期来看,此次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并非短期现象。多家机构预测,存储芯片的供需紧张格局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AI的发展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深刻的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使用AI技术,对算力和存储的需求只会持续增长。
花旗等机构预测,到2026年底至2027年,存储芯片的短缺才能逐步缓解。这是因为建设新的生产线、提升产能需要长达18个月以上的周期。
更有观点认为,在AI大爆发的背景下,高端存储产品将长期处于结构性紧缺状态。以高带宽内存为例,SK海力士、三星等巨头的产能到2026年已经满载,但英伟达、Meta等客户的订单已排至2027年。
当我们谈论AI时,往往关注的是算法的精妙、应用的便捷,却忽略了支撑这一切的基础设施。存储芯片,这个看似普通的电子元件,正成为制约或推动AI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一次当你使用AI应用时,或许可以想一想,这背后是无数个“工作台”和“资料库”在协同工作。而在这场全球性的存储变局中,中国企业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未来的数字世界添砖加瓦。
来源:苇岸观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