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从前会给我梳头发,现在连我都不认识了……”10月27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的王女士攥着女儿小郝的精神分裂诊断书,声音哽咽。这个曾乖巧备考中考的女孩,在一个月内被同学高某殴打13次后,彻底陷入精神崩溃。而校方、教科局均认定“不构成校园欺凌”,涉事打人者仅被行政
“她从前会给我梳头发,现在连我都不认识了……”10月27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的王女士攥着女儿小郝的精神分裂诊断书,声音哽咽。这个曾乖巧备考中考的女孩,在一个月内被同学高某殴打13次后,彻底陷入精神崩溃。而校方、教科局均认定“不构成校园欺凌”,涉事打人者仅被行政拘留15日且不予执行——这场持续半年的悲剧,至今未画上句号。
小郝的变化始于2025年6月。
“6月初开始,她频繁要钱,每次三五十元,最多一次要600元,理由都是‘同学让我买东西’。”王女士起初以为女儿乱花钱,直到6月20日,小姨去学校了解情况,才从同学口中得知:“她被高某长期殴打,不给钱就打。”
在王女士追问下,小郝终于开口:高某多次揪她头发撞墙、扇耳光、辱骂,威胁“不和高某玩就打她”。6月22日,王女士一家到学校调监控,仅看到6月20日一段有声音的视频——高某因考试没考好,扇了小郝两耳光。
“女儿说,高某不让和她玩,一起玩就挨揍。有同学反映,高某当众打她,向校领导反映过但没结果。”王女士要求查看完整监控,校方以“涉及隐私”拒绝。6月23日,家属报警后,警方调取了5月7日至6月20日的监控,真相令人震惊:小郝被高某殴打了13次。
监控显示,暴力形式包括扇耳光、拳打脚踢、掐脖子等,小郝始终未反抗。“最气愤的是5月21日晚,高某打她时,副校长林某刚好路过,连问都没问。”王女士翻出监控截图,画面里副校长脚步未停,径直走过。
警方调查显示,高某(15岁)对小郝实施了13次殴打。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高某被处行政拘留15日、罚款1000元,但因未满16周岁,不执行拘留。
高某家长曾提出5万元和解,被王女士拒绝:“13次殴打致孩子精神异常,不执行拘留,这是纵容!”
校方则认定“不构成校园欺凌”。额尔古纳二中负责人解释:“两人常一起上下学、吃饭,冲突时间短,很快和好。最后一次冲突是6月18日,之后两天还一起玩。”该校成立欺凌防治委员会后认为,“无蓄意伤害证据”,但承认校方有管理责任,对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分别给予诫勉谈话、警告等处分。
教科局回应称,小郝初一时曾患轻度抑郁,此次病情恶化可能与“家长、社会综合压力”有关,已帮助申请民政救助、残疾评定。
“他们说‘关系好’,可监控里全是暴力!”王女士反驳,“高某索要钱财、威胁‘不玩就打’,这不是欺凌是什么?”
小郝的病情发展如坠悬崖。6月底弃考中考后,她被诊断为“情绪障碍”;8月起突然暴躁、幻听、攻击家人,8月25日呼伦贝尔精神卫生医院确诊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医生说可能因校园过度惊吓诱发,治愈难度大,只能药物控制。”王女士翻出女儿治疗前后的对比照:从前爱笑的女孩,如今眼神涣散,蜷缩在床角自言自语。
长期研究校园欺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向阳分析:“小郝初一时患抑郁症,低自我评价、依赖性强是典型症状,这让她在与高某交往中处于绝对弱势。即使表面‘关系好’,也可能是恐惧下的假象。”
杨向阳指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校园欺凌需满足“蓄意/恶意”“权力不对等”“造成损害”三要素。本案中,高某有明确殴打、索要行为,小郝因抑郁不敢反抗,最终病情恶化,符合欺凌认定要件。此外,校方调查未通知监护人参与,程序存疑。
如今,小郝每天需服用三种抗精神类药物,每月医药费近千元。王女士辞去工作陪护,家庭陷入困境。
“我们不要赔偿,只要校方承认这是欺凌,给个说法!”王女士说,教科局曾提议“民政救助”,但她更在意:“如果连‘欺凌’都不承认,以后谁还敢站出来?”
目前,家属已向呼伦贝尔市教育局申诉,要求重新认定校园欺凌。事件走向,仍待法律与制度的进一步回应。
来源:直播焦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