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诞生于1950年的山东师范大学,自创办起便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融入血脉。建校以来,山东师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最初播撒教育火种的师范院校,成长为如今学科齐全、师资雄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稳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成为齐鲁大地乃至全国教育版图上的璀璨明
诞生于1950年的山东师范大学,自创办起便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融入血脉。建校以来,山东师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最初播撒教育火种的师范院校,成长为如今学科齐全、师资雄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稳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成为齐鲁大地乃至全国教育版图上的璀璨明珠。
人才培养:三尺讲台育桃李,一片丹心照杏坛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建校伊始,山东师大便以人才培养为立校之本。在办学历程中,学校构建起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
1952年,教育家章益来到山东师大,35年间全力推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发起组建山东心理学会;1954年,中文系教授田仲济成为新中国首批研究生指导教师,次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无数先辈奋斗的历史,为山东师大育人事业筑牢根基。
新时代以来,学校的育人体系愈发完善。作为拥有两类完整培养体系的高校,山东师大坚守教师教育特色,构建起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全覆盖的教育体系,以及教育学学士至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打造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组建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86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教师连续4年斩获全国教学类大赛一等奖。依托“新师范”培养平台,学校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与数字化教育深度融合,搭建起贯通本硕博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建校以来,近70万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出。他们中既有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又有大量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用行动诠释了“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山东师大校园精神。
科研创新:攻坚克难攀高峰,经世致用惠民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研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山东师大人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攀登学术高峰。
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整建制并入,为学校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科研兴校的步伐愈发坚定:2014年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8年成为首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省属高校;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2020年跻身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等次;2023年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2024年获人文社科领域国家最高奖——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用亮眼成绩彰显科研实力的跃升。
学校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以学科学位点建设为重点,现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1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学校规划建设120个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立项纵向项目2620项(含15项科技重点项目),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333项,4种刊物入选CSSCI数据库。
服务社会:扎根齐鲁担使命,辐射全国显担当
从20世纪70年代“东方红一号”搭载的晶体管,到20世纪80年代首创卫星直播接收系统,山东师大师生始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深度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营研究院、黄河盐生植物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平台落地,为盐碱地利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学校重视校企合作、校地融合,与20余个地市、4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签署各类协议百余项。在教育服务领域,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已举办、联办、支持超110所合作校(园)区,覆盖山东省内12个地市,辐射广东、云南、新疆等地,惠及学生15万余人,成为全国知名的基础教育品牌。
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山东师大始终与齐鲁大地同频共振,努力践行“服务社会”的高校职能,将社会服务的根系深深扎进民生土壤,用实干诠释责任担当。
文化传承:齐鲁文脉润校园,弦歌不辍续华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扎根齐鲁文化沃土,山东师大积极做文化传承创新的践行者。从安作璋的《山东通史》、张述铮的《中华博物通考》,到孔孚的山水诗、张鹤云的花鸟画,文化基因在此代代相传。
作为齐鲁文化学术重镇,山东师大成立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依托山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构建起“国家级基地引领、省部级平台主体、校级平台基础”的“金字塔形”创新平台体系。学校编撰《黄河文化通览》《齐鲁文化要览》等著作,筑牢文化研究传播根基;“十二五”以来,获批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25项,获评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及“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如今的校园里,田珮之、余修等先贤塑像静静矗立,传递“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升级后的办学成就展览馆,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堂;“山东师大之春”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34届,“紫叶李花开”成为浸润师生心灵的文化名片。
国际交流:开放办学纳贤才,携手共进谋发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开放是大学的底色,山东师大始终以包容姿态搭建连接世界的桥梁。1983年,学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以汉语教学促进文化沟通。如今,学校的“朋友圈”持续扩大,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现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近千名,20个专业开设英文授课。
面向世界是山东师大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持的鲜明格局。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开展百余个学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实现从学分项目到本硕博及博士后研究的全链条覆盖;获批8所孔子学院,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获评全国“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共建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填补山东省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空白。
千佛山麓,翠影伴壮志,弦歌传薪火;长清湖畔,碧波映朝阳,桃李耀杏坛。展望未来,山东师范大学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时代担当,向着“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山东师大篇章”。
数据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