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上周,李若彤在微博甩出一张海报——《午后玫瑰》第二季,她既是监制又是女主,话题一夜冲热搜。
“35岁+女演员只能演妈”这句话,我耳朵都听出茧了。
结果上周,李若彤在微博甩出一张海报——《午后玫瑰》第二季,她既是监制又是女主,话题一夜冲热搜。
我盯着那张脸,忽然意识到:短剧已经把“失业”改写成“升职”。
李若彤自己说,第一季播完,后台私信最多的是“职场妈妈看完哭到凌晨”。
平台一看数据,完播率78%,直接拍板加钱做第二季。
她没客气,把青春期亲子冲突写进剧本,顺带把自己56岁的人生补丁全缝进去。
我刷预告片,弹幕飘过一句“小龙女终于不用在古装里打哑谜”,点赞3万,笑死。
郭宇欣更野。
去年她还蹲在横店等通告,半年只捞到一个宫女背影。
《盛夏芬德拉》上线十二天,账号涨粉180万,商务微信被加爆。
她干脆注册“欣光工场”,租下顺义一栋别墅做办公室,招了六个95后编剧,首笔启动资金就是品牌方预付的植入费。
前几天朋友圈晒剧本围读,桌上全是速溶咖啡,配文“姐的上班路,从横漂到老板,只差一部短剧”。
郭晓婷去金鹰奖那天,穿的是租的礼服,裙摆被踩烂一角。
她照样把奖杯抱得死紧,因为评委原话是“原来短剧也能有眼神杀”。
后台采访,她一句话把我戳死:
“长剧里我演女四,死得比盒饭还快;短剧里我演女将军,活到最后还能谈恋爱。
”
那一刻,我懂了,舞台大小不重要,聚光灯打谁才重要。
徐璐的数据最赤裸裸。
她新上线的《夜色合约》一共24集,单集招商300万,品牌排队到明年。
听说有个护肤头牌想加塞,被平台拒了,理由是“档期满了”。
我算了下,她拍这部短剧只用了18天,片酬却抵得上之前拍长剧三个月。
粉丝在超话调侃:璐姐不是在演戏,是在印钞。
我把四条新闻摆在一起,越看越像同一部爽文。
传统剧组还在抠“S+大制作”,她们已经用十分钟一集的速度,把观众情绪拆成快递包裹,精准投递。
不用陪酒、不用争番、不用看制片人脸色,剧本围读可以坐在地毯上点外卖。
年纪、咖位、过往角色,这些长剧里死死卡住的标签,短剧一句话就撕了:能带流量,你就是女主。
有人吐槽短剧土,可数据不会撒谎——地铁里隔壁大叔笑得手机抖,写字楼午休一排工位全在刷。
观众用脚投票,平台用钱包投票,演员用档期投票。
三方同时按下确认键,一个新赛道就这么硬生生长出来。
还顺带解决了“35岁危机”这个老妖怪。
我朋友圈有个副导演,昨天发了一句牢骚:
“现在找演员,先问有没有短剧代表作,没拍过?
那先试镜男二女二。
”
一句话,把旧秩序掀了个面。
短剧不是降级,是升维——它把演技、话题、变现效率,全部压缩成可即时兑换的筹码。
会演的人,终于不用再等那部“大女主”神话。
所以,别再哀嚎影视寒冬。
寒冬里也有人开暖气,只是你没挪窝。
李若彤、郭宇欣、郭晓婷、徐璐,她们先走一步,把“失业”改名叫“创业”。
下一部爆款,也许就在你划走的那条竖屏里。
屏幕划到底,我只记住一句话:
演员的第二春,从放下身段开始;观众的掌声,从点开短剧响起。
来源:江上自在摇橹的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