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杨振宁再获诺奖垂询,而他改变世界的另一面,早已写在70年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8:22 1

摘要:2021年,一封特殊的邮件送到了百岁杨振宁的书桌上,诺贝尔委员会的人想要一份完整的杨-米尔斯理论资料,这个举动,像是一声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响,

2021年,一封特殊的邮件送到了百岁杨振宁的书桌上,诺贝尔委员会的人想要一份完整的杨-米尔斯理论资料,这个举动,像是一声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响,

时间拨回到1955年,他办公室的电话响起,电话那头是“晶体管之父”巴丁,他急需一个懂场论的年轻人来攻克超导难题,

杨振宁几乎没有犹豫,推荐了当时“对超导一无所知”的库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说,正因为一无所知,才没有束缚,

这个看似冒险的推荐,后来催生了诺奖级别的BCS理论,彻底解开了超导之谜,库珀,也成了那个关键的“C”,

一个理论奠定物理学基石,一次推荐成就一个诺奖,杨振宁这一生,好像总在做这样的事,在理论突破和人才培育之间,找到了那条通往不朽的路。

1954年,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杨振宁和米尔斯在一间共用的办公室里,两个人天天对着黑板发愁,他们在死磕一个叫非阿贝尔规范场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理论在当时没几个人看得懂,更没人觉得它有多大用处,可就是这个没人看好的理论,后来成了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骨架,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都得靠它撑着,

一个理论,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分量有多重,不言而喻。

1980年的冬天,兰州大学的葛墨林正为规范场的研究愁得睡不着觉,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砸到了他头上,杨振宁先生邀请他去石溪分校访问,

这不只是一次访问,简直是学术生涯的重启,在石溪,杨振宁把葛墨林领进门,甚至把自己还没发表的研究笔记都拿给他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葛墨林要在南开大学建理论物理研究室,杨振宁不仅支持,还亲自帮忙,他甚至说服了俄罗斯的数学家派弟子过来合作,到了1990年,更是打破规矩,跟葛墨林联合招博士生,

这个问题,比任何公式都重要,也成了后来孙昌璞自己带学生的准则。

杨振宁的帮助,不只是给钱给机会,有时候,就是一个建议,

1983年,在石溪分校读书的张首晟,一门心思扑在高能物理上,杨振宁找到他,建议他转个方向,去搞凝聚态物理,

这个建议在当时看来有点奇怪,但张首晟听了,后来,他和杨振宁一起发现了哈伯德模型的SO(4)对称性,为高温超导研究打下了基础,张首晟自己也因为预言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拿到了物理学界的大奖,

还有潘建伟,1995年在南开听了杨振宁的讲座,才第一次接触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个概念,后来做实验没钱,杨振宁直接从自己的奖金里拿钱资助,实验遇到瓶颈,他又亲自写信给荷兰的同行,帮忙打开国际合作的门,

2019年墨子号捐赠仪式上,潘建伟看着台上的杨先生,心里一直回响着他那句话,我终于看到了中国未来无限的可能,

1980年元旦,杨振宁在纽约牵头搞了一个种子基金,专门资助国内的学者去美国深造,前前后后一共帮了91个人,

葛墨林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杨-米尔斯理论团队,潘建伟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让世界瞩目。

81岁那年,杨振宁搬回清华园,住进归根居,他从书房的窗户望出去,能看到物理系的新生抱着书匆匆走过,就像看到了7岁时听父亲讲对称原理的自己,

他的资料室里,有一张邓稼先写给他的便签,上面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米尔斯理论成了全世界物理学生的必修课,而他亲手播下的那些种子,如今已遮蔽了中国物理学的天空

这,就是一位科学巨匠的双重不朽。

来源:阿灿讲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