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由众安在线参与孵化的保险AI科技公司暖哇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意图冲击“保险AI科技第一股”。作为保险科技赛道备受关注的参与者,暖哇科技的上市之路,不仅是对其自身商业模式的一次公开检验,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AI技术在金融保险领域落地应用的剖面。
随着国内保险行业监管环境日趋收紧,特别是针对销售行为的合规要求不断提高,暖哇科技以AI驱动的自动化营销解决方案,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压力与投诉风险。
文 | 杨 柳
近期,由众安在线参与孵化的保险AI科技公司暖哇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意图冲击“保险AI科技第一股”。作为保险科技赛道备受关注的参与者,暖哇科技的上市之路,不仅是对其自身商业模式的一次公开检验,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AI技术在金融保险领域落地应用的剖面。
然而,光环之下,招股书揭露的现实却不容乐观。自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三年半时间里,公司累计亏损超7亿元,至今未能盈利。其业务高度依赖单一最大客户——亦是其主要股东之一的众安在线,关联交易占据营收半壁江山,公司独立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面临市场拷问。
随着国内保险行业监管环境日趋收紧,特别是针对销售行为的合规要求不断提高,暖哇科技以AI驱动的自动化营销解决方案,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压力与投诉风险。
这家头顶AI光环的科技公司,正行走在商业独立与合规监管的钢丝之上。
深度绑定众安在线
暖哇科技,从一开始就与众安在线深度绑定。这种关系既是其早期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也成为了其当前独立性困境的根源。
暖哇科技成立于2018年10月,由现任董事长兼CEO卢旻与众安在线共同创立。招股书显示,卢旻与众安在线通过各自持股平台分别持有公司31.65%的股份,并列为控股股东。此外,公司还吸引了红杉资本、龙湖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加持。
从业务定位看,暖哇科技旨在通过AI技术赋能健康保险价值链,为保险公司提供AI承保解决方案和AI理赔解决方案,以实现“降本增效”。这种模式下,众安在线不仅是其创始股东,更是其技术与商业模式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实践落地场。暖哇科技在招股书坦言,其核心业务与众安在线的保险业务在多个层面紧密相连,能够“为彼此带来裨益”。
这种关系并非简单投资,反倒更像内部孵化。众安在线为暖哇科技提供了业务订单、业务场景和海量数据,让其技术得以快速迭代和验证。反过来,暖哇科技则扮演着众安在线在健康险领域技术探索的“先锋队”。
然而,这种为特定客户“量身定制”的成长路径,也为其未来的市场拓展埋下隐患。暖哇科技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深度契合了众安在线的业务流程、数据结构和风险偏好,但把这套模式复制到众安的竞争对手——其他保险公司时,问题便出现了。
潜在客户不仅可能出于商业竞争的考量而心存芥蒂,还可能因为自身系统与暖哇科技方案的适配,面临高昂的定制化开发成本。这种与生俱来的“基因”,使其在外拓时步履维艰,也让其“助力整个健康险行业”的愿景挑战重重。
从经营上看,暖哇科技营收在报告期内虽实现了增长,但盈利能力却始终未被验证。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录得净亏损,三年半累计亏损超过7亿元。
除持续亏损外,其毛利率水平也呈现出波动下滑趋势,从2022年的57.7%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1.0%。这对一家标榜为高科技的AI公司而言,规模效应未能带来利润率的提升,反而出现下滑,背后很可能是议价能力减弱了。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暖哇科技研发开支占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19.7%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7.9%,同期行政开支占比则高达23.8%。两相对比,引发了市场对其技术壁垒可持续性及内部运营效率的担忧。
更重要的问题是,暖哇科技客户集中度过高,尤其是对大股东众安在线的深度依赖的问题。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来自最大客户(即众安在线)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78.7%、61.8%、45.2%及49.6% 。尽管占比不断下降,但2025年上半年又反弹至接近50%的水平。
若从前五大客户来看,报告期内贡献的收入合计分别占总收入的92.3%、82.9%、78.9%及73.6%。这意味着,暖哇科技的绝大部分业务命脉掌握在极少数几个客户手中。公司招股书中也承认了这一风险,并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公司很可能仍会依赖少数客户获取相当大部分收入”。
这种依赖是双向且复杂的。众安在线不仅是暖哇科技的大客户,同时也是其供应商之一,双方交易关系盘根错节。这种深度捆绑使暖哇科技的经营与众安在线紧密捆绑。一旦众安在线自身业务调整、削减相关预算,或决定自主研发类似技术,都可能对暖哇科技的收入造成根本性打击。
合规与监管风险
除了对众安在线的深度依赖,日益趋严的行业监管也考验着暖哇科技。尤其是在其寄予厚望的AI销售领域,技术创新正与监管的红线发生激烈碰撞。
近年来,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保险行业的监管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注重规模扩张,转向强调高质量、合规化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其中“报行合一”和《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下称“通知”)两项政策,对整个行业生态,尤其是销售环节,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报行合一”要求保险公司向监管机构报备的产品费用率、佣金率等,必须与实际支付给销售渠道的费用保持一致。通知则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压实对销售人员的管理主体责任,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并建立了佣金递延发放机制。
这两大政策组合拳的背后,是监管范式的根本转变:从追求“销售效率”转向追求“销售质量”。整个行业的指挥棒,正在从如何“卖得更多、更快”,转向如何“卖得更准、更合规、服务得更久”。这对以提升效率为核心价值的保险科技平台,尤其是涉及销售环节的工具,提出了全新挑战。
这一监管背景下,暖哇科技大力推广的AI销售解决方案,显得尤为不合时宜。根据公开信息,暖哇科技发布了基于其“阿拉莫斯”领域模型的“Online Sales Agent”智能体产品,宣称能够“全流程独立完成营销任务”,实现7x24小时高效响应,并带动整体效能提升超过30%。
然而,这种以自动化和高效率为卖点的AI销售智能体,其功能特性恰恰与当前监管的核心要求存在潜在冲突。
保险产品,特别是长期人身险,是复杂的金融产品,销售过程需要充分了解客户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未来需求。AI如何通过几轮对话,就能精准判断并推荐最合适的产品,同时确保过程留痕、可追溯,以满足监管对“适当性管理”的要求?
另外,保险销售误导一直是监管处罚重灾区。AI销售话术由算法和预设脚本驱动,一旦脚本设计存在瑕疵或为了追求转化率而使用夸大性、模糊性陈述,其产生的误导影响将因AI的高效运行而被迅速放大。
责任认定问题也不可忽视。根据监管新规,保险公司需要对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管理依法承担最终法律责任。当AI智能体出现销售误导并导致客户损失时,责任主体是谁?是开发者暖哇科技,还是使用工具的保险公司?
暖哇科技的AI销售工具,设计初衷是为解决传统人力销售的效率低下问题,但它可能无意中放大了人力销售的“原罪”——销售误导与合规风险。在当下,一个成功的AI销售工具,不仅要是一个高效的“销售员”,更必须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合规官”。要实现这一点,其技术难度和合规成本,远超简单的效率提升。
暖哇科技的风险不仅局限于销售端,其核心业务——AI承保与AI理赔,同样是潜在的客户投诉“雷区”。
暖哇科技为保险公司提供的“降本增效”价值主张,本质上是在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了一套自动化的决策系统。然而,保险作为一种基于信任的契约,每一个由AI自动完成的承保、定价、理赔决策,都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冲突点。这种规模化的决策能力,同时也意味着规模化的声誉风险。
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服务温度、商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将是暖哇科技及其客户必须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
来源:数智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