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陶片刻“目”字,四川网友吵夏朝在哪,这符号真能改写历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8:00 1

摘要:有人在网上说夏朝不在河南,在四川,他们拿大禹出生在汶川当理由,觉得中原中心的说法不对,考古界那边没吭声,二里头遗址挖了这么多年,也没挖出像甲骨文那样的字,大家就默认没文字就没王朝,这想法早就在心里扎了根,谁说夏在蜀,谁就被当胡说八道。

有人在网上说夏朝不在河南,在四川,他们拿大禹出生在汶川当理由,觉得中原中心的说法不对,考古界那边没吭声,二里头遗址挖了这么多年,也没挖出像甲骨文那样的字,大家就默认没文字就没王朝,这想法早就在心里扎了根,谁说夏在蜀,谁就被当胡说八道。

但有个小东西,埋在土里三十多年,没人当回事,它是一块陶器碎片,编号IVT22:⑥11,出土于二里头一期,比宫殿还早,上面刻着两个竖杠,像眼睛,也像“目”字,过去报告里只画了个线图,没拍实物照片,专家们看一眼就说是几何纹,没往文化符号上想,现在回头看,这东西可能比想象中重要得多。

有研究者说,夏朝人自己不叫“夏”,他们叫“目族”,周朝人后来才给他们起了“夏”这个名字,这名字是外号,那个“目”字不是随便画的,是他们的姓氏,是图腾,是身份的标记,从“目”变成“首”,再变成“頁”,最后变成“夏”,其实是同一个符号在不同时候的样子,二里岗的青铜爵上也有双目竖着排的图案,跟陶片上的几乎一模一样,说明这符号传了很久。

那时候还没文字,图腾就是认人的凭据,你属于哪个族,全看陶器上、铜器上刻的图案,双目符号在河南、河北、陕西、湖南、江西都见过,到处都有,不是碰巧,是“目族”地盘的记号,就像苗族的银饰有固定花样,彝族的火把节用老样子,那都不是写字,是认祖宗的记号。

为什么学界一直没重视这个呢,因为大家早就习惯了有文字才算文明这种想法,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没人说那是字,可谁都知道那是权力的标志,为什么双目就不行呢,现在DNA和姓氏研究慢慢起来了,帮我们重新看懂上古社会的结构,图腾不是光好看,它是怎么组织人、怎么认亲的凭据。

四川那边说大禹生在汶川,可中原那块儿的“目族”分布对不上,有人琢磨,说不定“目族”是个跨地方的松散圈子,禹只是里头一支的头儿,他的事儿被人传下来,日子一久,就慢慢成了蜀地起头的说法,其实两边讲的可能是同一件事,只是站的地方不一样,时间也差得远,记忆就这么给掰开了。

最近《国家宝藏》播了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形器,不少人说龙是夏朝的图腾,可龙纹最早出现在二里头二期,比那块刻着“目”字的陶片还要晚,真正早一点的标记其实是“目”,现在四川羌族的刺绣里,河南一些老祠堂的门楣上,还能看到这种双目的图案,这些东西没消失,只是没人留意,它们是活在日常里的族群记忆,藏在锅碗瓢盆、布匹针线里,等你去看见。

来源:花神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