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本想责罚董宣,董宣却直言:“陛下圣德中兴,若纵奴杀人,何以治天下?臣死不恨!”光武帝被其刚正打动,不仅赦免董宣,还赐其“强项令”称号。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董宣任洛阳令时,湖阳公主的家奴仗势杀人,躲入公主府中避罪。董宣得知后,拦住公主车马,当面历数家奴罪状,当场将其处死。
公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本想责罚董宣,董宣却直言:“陛下圣德中兴,若纵奴杀人,何以治天下?臣死不恨!”光武帝被其刚正打动,不仅赦免董宣,还赐其“强项令”称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宣之刚,在‘守正不阿,不徇私情’,此乃立足于世最该坚守的底线。”这八个字,正是从千年史事中淬炼出的,让人在权势、人情面前不迷失、不妥协的核心准则。
北宋包拯任开封府尹时,有权贵托人送礼,想让他为亲属“通融”罪名,包拯不仅严词拒绝,还将送礼人当众斥责:“凡为官者,当以国法为绳,岂容私情干预!”他任内改革诉讼制度,让百姓可直接到公堂击鼓告状,杜绝“权贵说情、胥吏舞弊”的乱象,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司马光赞:“拯之能留名青史,在其守正不阿,不因权势而屈法,不因私情而废公。”
三国时期,管宁与华歆曾一同在园中锄菜,见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如往常,视金子如瓦石;华歆却停下锄头,捡起金子看了看才扔掉。后来两人同坐读书,有达官贵人乘车路过,管宁专心读书,不为所动;华歆却放下书本,出门围观。管宁见华歆“重财利、慕权势”,便割席分坐,道:“你非吾友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管宁:“宁之清,在其守正不阿,不与逐利徇私者为伍,故能保自身品格无瑕。”
而同一时期的吕布,为利益多次背叛主公:先杀丁原投靠董卓,后又因貂蝉与董卓反目,最终被曹操擒获后,还想“投降曹操、助其统一天下”。曹操虽惜其勇武,却因他“反复无常、不守底线”,最终将其处死。处世若为利益徇私、为权势妥协,纵有过人能力,也终将无人敢信、无人敢用。现代社交中,真正让人信赖的朋友,从不是“见风使舵、两面三刀”的人,而是像管宁那样——坚守本心、不徇私情,在原则问题上绝不退让。
西晋时期,陶侃任荆州刺史时,对家人要求极严。一次他的儿子陶范利用职务之便,私拿了官府一坛酒,陶侃得知后大怒,不仅将陶范重责五十,还亲自到官府“请罪”,说明情况并补交酒钱。他对家人说:“吾家世代以清廉传家,若因私情废公,何以面对祖先?”在他的影响下,陶家子弟皆守正不阿,无人敢徇私舞弊。司马光记此事时评:“侃之治家,在其守正不阿,不以亲情而纵子弟犯错,故能家风不坠。”
《资治通鉴》中,因“不守正、徇私情”导致灾祸的案例,比比皆是:
1. 战国时期,赵国丞相郭开因收受秦国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诬陷名将李牧“谋反”,导致李牧被赐死,赵国失去最后一道屏障,很快被秦国灭亡;
2. 唐朝中期,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不仅向其进献奇珍异宝,还认杨贵妃为“义母”,借“亲情”之名不断扩张势力,最终发动“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
3. 明朝末年,吴三桂为报“陈圆圆被夺”之私仇,不顾“家国大义”,引清军入关,导致明朝灭亡,自己也落得“汉奸”的骂名。
司马光用这些史实告诫后人:“正者,立身之骨也;私者,破骨之斧也。”立足于世若失却“守正不阿,不徇私情”的底线,终将被私欲吞噬,走向毁灭。
一是“明国法”:像包拯那样,以法律、规则为行事准则,不因权势、人情而偏离;二是“辨是非”:如管宁一般,清晰区分“正义与私利”,不被利益诱惑、不被人情裹挟;
三是“严自律”:似陶侃那样,对自己、对家人严格要求,不纵容任何“徇私”的行为。
05 结语千年史事如秤,称出立足于世的底线:为官者,守正则百姓信服,徇私则民怨沸腾;处世者,守正则朋友信赖,徇私则众叛亲离;治家者,守正则家风兴旺,徇私则家道中落。
若想靠“徇私舞弊、妥协退让”立足,终究是空中楼阁;唯有坚守“守正不阿,不徇私情”的底线,在权势面前不弯腰,在人情面前不迷失,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坦荡、走得长远。毕竟,守得住底线,才能立得住人生。
来源:临渊羡鱼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