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战力拉胯,真是打不过蒙古?别傻了,根子在赵匡胤的恐惧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7:23 1

摘要:听过一个最好笑的笑话没? 说一个曾经把匈奴打得满地找牙、让周边列强跪着唱征服的民族,突然有一天,自己把刀扔了,把盔甲锁了,还给自己念了一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紧箍咒。

听过一个最好笑的笑话没? 说一个曾经把匈奴打得满地找牙、让周边列强跪着唱征服的民族,突然有一天,自己把刀扔了,把盔甲锁了,还给自己念了一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紧箍咒。

这不是段子。 这就是大宋王朝三百年的真实写照。

我们总以为宋朝的弱,是撞上了开了挂的北方游牧民族。 今天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所谓弱宋,根本不是天灾,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祸”。 是一场由皇帝亲自导演、全体文官集体参演,旨在阉割整个民族血性、把军人彻底变成“看门狗”的顶级阳谋。

公元961年,京城汴梁的皇家宴会上,酒过三巡,宋太祖赵匡胤端着酒杯,对着石守信那帮一起扛过枪、造过反的老兄弟,半是恐吓半是利诱地说了几句“真心话”。 这事儿,史书上叫“杯酒释兵权”,夸得天花乱坠,说是兵不血刃解决了武人专权的大问题。

这哪是请客吃饭,这分明就是一场鸿门宴,是赤裸裸的政治讹诈。

赵匡胤自己就是靠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一个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董事长。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手下这帮能打的哥们儿,今天能把他抬上皇位,明天就能把别人也抬上来。 他晚上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生怕哪个兄弟也来个“黄袍复刻版”。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这帮家伙,能打是吧?可太能打了,反而让我这个当皇帝的睡不着觉啊!” 所以,收回兵权只是第一步。

这老赵是个玩制度的高手,他要的不是一时的安稳,而是给老赵家设计一套千年永固的防火墙。 怎么干? 他设立了枢密院管调兵,设立了“三衙”管练兵,调兵的不懂兵,练兵的没权力调兵。

将军成了临时工,仗打完了,兵不认识将,将不认识兵。 这就好比把一头猛虎的牙给拔了,爪子给剪了,再用铁链子拴起来。

你还指望它能有什么战斗力? 这套“以文制武”的组合拳,从根子上就断了武将造反的念at。 可代价呢? 代价就是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从出厂设置开始,就被锁死了上限。

赵匡胤开了个头,后面的皇帝和文官们更是把“防贼”这套活儿玩到了极致。 他们给武将们设计了一套堪称侮辱性的职业规划。

一个武将,哪怕你战功赫赫,官当得再大,见到一个刚考上进士的白面书生,都得乖乖地陪着笑脸。 北宋名将狄青,脸上还留着当小兵时的刺字。

就因为出身低,哪怕他后来带兵打仗,收复失地,战功彪炳,做到了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满朝的文官还是看他像看个怪物。

宰相庞籍,就是《包青天》里那个庞太师的原型,当着狄青的面就说:“你一个武夫,瞎掺和什么?” 欧阳修这种文坛领袖,更是直接上书弹劾,说看见狄青家里狗发光,必有反心。

这理由,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水逆”,纯属没事找事。 最后,可怜的狄青,硬生生被这帮耍笔杆子的给“唾沫星子淹死”,活活吓死了。

为什么? 因为在文官集团眼里,一个“完美”的将军,就应该是个听话的、没有思想的、随时可以牺牲掉的工具人。 你功劳太大?不行,功高震主。

你跟士兵关系太好?更不行,你想拥兵自重? 文官们用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武将们牢牢地困在里面。 他们最怕的,不是前线的敌人有多强大,而是身边的将军太有本事。 这就叫“宁予外敌,不予家奴”。 可悲不可悲?

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居然被一群文官用“你家狗会发光”这种扯淡的理由给整死了。 这哪是治国,这简直就是养蛊。

制度上把武将锁死了,思想上也不能闲着。 宋朝的文人,发明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毒咒”:“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你想想,这话多损啊。

它直接把当兵这件事,跟“次品”、“没出息”划上了等号。 在汉朝,小伙子最大的梦想是“封狼居胥”,是当霍去病那样的战神。

在唐朝,边塞诗写的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到了宋朝,社会风气完全变了。 最优秀的人才,都挤破头去考科举,去当文官。

谁去当兵? 地痞、流氓、罪犯,实在活不下去的农民。 兵员的素质,从源头上就烂掉了。 你让一群文盲、流氓去保家卫国,去跟那些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把打仗当饭吃的游牧民族硬碰硬? 这不是开玩笑吗?

这就好比你让一群业余选手,去踢世界杯决赛。 结果还用问吗? 朝廷一边看不起军人,把他们当贼一样防着;一边又指望这帮被歧视、被压榨的“贼”,在关键时刻能为国捐躯,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可能吗? 当整个社会都在鄙视武力,当一个士兵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时,你还谈什么血性?谈什么保家卫家? “东亚病夫”这顶帽子,其实早在千年前,我们自己就亲手给自己戴上了。

当这套“自废武功”的系统运行了三百年,报应终于来了。 公元1279年,广东崖山。 十几万大宋军民,包括小皇帝和丞相陆秀夫,被蒙古人的铁蹄逼到了最后的绝境。

身后是茫茫大海,眼前是虎狼之师。 他们不想投降。 哪怕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拉胯到了极点,但汉人的骨气还在。

最终,陆秀夫背着小皇帝,纵身一跃,跳进了冰冷的海水。 十几万军民,跟着他们的皇帝,集体殉国。 场面何其悲壮! 可我每次读到这段历史,除了悲壮,更多的是憋屈和愤怒。

憋屈什么? 我们不是打不过,我们是自己把自己玩残了! 从赵匡胤开始,那套被奉为神明的“祖宗家法”,那套“以文制武”的顶层设计,在这一刻,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品。

它确实保证了赵家的江山,三百年来没出过一个权臣篡位。 可代价是,当真正强大的外敌打上门来时,整个国家毫无还手之力。

你把看家护院的猛犬,硬生生养成了一只只会摇尾乞怜的哈巴狗。 等狼冲进院子的时候,你指望它能保护你?

崖山海战,与其说是亡于蒙古,不如说是亡于自己那套固步自封、因噎废食的“祖宗家法”。 是三百年的“重文轻武”,为自己的文明,挖好了坟墓。

这纵身一跳,埋葬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更是那个曾经“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自信。

回过头来看,宋朝的文官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绝对统治地位,亲手打造了一个“重文轻武”的囚笼。 这个囚笼虽然防住了“家贼”,却也彻底葬送了抵御“外寇”的能力。 这笔交易,最终由整个民族付出了血的代价。

直到今天,我们是不是仍在某些领域,为了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和“内部稳定”,而不敢去拥抱那些充满风险,却也可能带来巨大突破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元]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中华书局

来源:吴家多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