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五篇跨越千年的文言绝世佳作,篇篇字字珠玑、情真意切。我们先读全文、品内涵,再听作者创作时的小故事,最后聊聊退休后如何循着先贤足迹,写出有温度、有韵味的文字。
退休之后,时光慢了,心境闲了,正是执笔记录岁月、抒发胸臆的好时候。
以下五篇跨越千年的文言绝世佳作,篇篇字字珠玑、情真意切。我们先读全文、品内涵,再听作者创作时的小故事,最后聊聊退休后如何循着先贤足迹,写出有温度、有韵味的文字。
一、《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读:
这篇193字的短文,是陶渊明为世人筑的“精神桃花源”。
全文以渔人“缘溪行→入桃源→离桃源→寻不得”为线索,先写桃花林的绚烂,再写桃源内“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的安宁,
村民“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闲适,最后以“寻而不得”收尾,虚实交织。
它不只是写一处世外桃源,更是写对乱世纷争的厌倦、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这种“求而不得的美好”,恰是最动人的地方。
退休后读它,我们会懂:好文字不必华丽,写心底最真的向往,就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陶渊明41岁时,最后一次做官——任彭泽县令。上任仅80多天,郡里派督邮来检查公务,县吏提醒他“要穿戴整齐、恭敬迎接”。
陶渊明长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天就辞官回乡,从此归隐田园,再也没踏入官场。
归隐后,他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却常因战乱、灾荒饿肚子,甚至要向邻居借粮。
但他看着田间的草木、山间的溪流,反而觉得比官场自在。
一天,他和老农聊天,听人说起“山里有个地方,没人管,大家活得很开心”,又想起自己经历的乱世流离,
便借着“渔人探桃源”的故事,把心中那片“没有纷争、只有安宁”的向往写了出来。
这篇《桃花源记》,不是他见过的实景,却是他历经官场沉浮后,给自己、给世人筑的“心灵避难所”。
二、《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读:
这篇402字的记文,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情写照。
全文以“醉翁亭”为线索,先写亭的位置、得名,
再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接着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最后点出“醉能同其乐”的核心——他的“乐”,不是喝酒的乐,是看百姓安乐、和百姓同游的乐。
文字像山间流水,自然流畅,没有华丽辞藻,却把“山水之乐、百姓之乐、太守之乐”写得层层递进。
退休后读它,我们会懂:好文字不必刻意,写身边日常的乐、发自内心的暖,就有感染力。
欧阳修40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被政敌诬陷,从京城贬到滁州当太守。
刚到滁州时,他心里郁闷,常躲在官舍里不出来。直到一次,他听说城外琅琊山风景好,便拄着拐杖去爬山——
看到山青水秀,听到泉水潺潺,又看到山里的百姓背着东西、牵着孩子,说说笑笑地游玩,他忽然觉得:“百姓过得好,我这点委屈算什么?”
从此,他常带百姓去琅琊山喝酒、聊天,还和山僧智仙一起建了醉翁亭。一年秋天,他又和百姓在亭里宴饮,看着夕阳下的山、欢笑的人,酒喝得微醺,拿起笔就写下了《醉翁亭记》。
写完后,他读给滁州百姓听,百姓听不懂的地方,他就改得更通俗——比如“环滁皆山也”,原本写了几十字描述滁州的山,后来觉得太啰嗦,干脆改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字,简单又有力。
这篇文,是他被贬后的“山水疗愈”,更是他和百姓心贴心的见证。
三、《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读:
这篇84字的短文,是苏轼“闲中见真趣”的千古绝唱。
全文就写一件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苏轼想睡觉,见月色好,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看月光像积水,竹柏影像藻荇。
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似写“闲”,实则藏着他的豁达——被贬黄州,无事可做,却能从“月色、竹柏影”中找到乐趣,把“闲”过成了“雅”。
文字极简,却字字含情,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退休后读它,会懂:好文字不必长,写瞬间的触动、平淡中的诗意,就有韵味。
苏轼45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没实权、被监视的闲职。
在黄州的日子,他住的地方偏僻,没钱买肉,就自己在东坡种菜(“东坡居士”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日子过得清苦,却不敢随便写诗作文,怕再惹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天气有点凉,他解衣准备睡觉,忽然看到月光从窗户照进来,亮堂堂的。
他心里一动,想起承天寺的张怀民(和他一样被贬的朋友),就披件衣服去找他。
没想到张怀民也没睡,两人就一起在院子里慢慢走。院子里的月光很亮,洒在地上像积水一样清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落在地上,像水里的藻荇缠在一起。
苏轼看着这景象,忽然笑了:“哪晚没有月亮?哪处没有竹柏?只是少了我们这样能静下心来看的闲人啊。”
这句话,他没说出口,却记在了心里,第二天就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短短84字,没提“被贬”的委屈,没说“生活”的苦,只写月色、竹影、闲步,却把他“苦中作乐、闲中寻趣”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
四、《项脊轩志》(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解读:
这篇540字的“志”,是归有光“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典范。全文围绕“项脊轩”展开:
先写轩的狭小破旧,经修葺后变得明亮雅致;再写轩中的悲喜——诸父分家、老妪忆母、大母寄望;最后写妻子来归、妻死室坏,以“枇杷树亭亭如盖”收尾。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只写老屋、老妪、妻子、枇杷树,却把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写得催人泪下。
文字质朴如话,却字字泣血。
退休后读它,我们会懂:好文字不必炫技,写身边的人、心里的情,就最打动人。
归有光小时候,家里穷,住的南阁子(项脊轩)又小又破,他就在这里读书,母亲、祖母常来这里看他。
后来,父亲去世,叔叔们分家,家里变得乱糟糟的,母亲也早逝,他心里很难过,就写了《项脊轩志》的前半部分,记轩、记人、记情。
后来,他结婚了,妻子常来轩里陪他读书、问古事,他很幸福,又在文中加了“吾妻来归”的段落。
可没过几年,妻子去世,项脊轩坏了,他也没心思修。又过了两年,他生病卧床,无聊时想起妻子,想起小时候在轩里的日子,就派人重修了南阁子,还在文末加了一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写这句话时,他已经40多岁,半生漂泊、科举不顺,可想起妻子手植的枇杷树,还是忍不住落泪。
这篇《项脊轩志》,他写了十几年,从少年写到中年,不是一次写成的,而是把岁月里的思念、遗憾,一点点填进“项脊轩”这个小小的空间里——
所以读起来,才像在听一个人慢慢说自己的故事,亲切又心碎。
五、《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读:
这篇159字的短文,是张岱“痴于山水、痴于故国”的绝唱。
全文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他在西湖住,大雪三日,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长堤如痕、亭如点、舟如芥、人如粒,极简的画面,却藏着极致的孤寂。
后来遇到两个金陵人,一起喝酒,舟子说他“痴”,他却痴得坦然。文字像雪一样干净、清冷,却字字有分量。
退休后读它,我们会懂:好文字不必热闹,写独处的痴、心底的念,就有深意。
张岱出身江南富贵人家,年轻时在西湖边住,爱游山玩水、写诗作文,过着“锦衣玉食、诗酒风流”的日子。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下了三天大雪,他忽然想夜里去湖心亭看雪,就披了厚衣服、带了炉火,独自撑船去了——
那天的雪很大,湖面上连鸟叫、人声都没有,只有他一个人,看着天、云、山、水连成一片白,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后来,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张岱的家没了,财产被抢了,他从富贵公子变成了亡国遗民,躲在山里,连饭都吃不饱。
晚年时,他想起年轻时在西湖的日子,想起那次深夜看雪的经历,就写下了《湖心亭看雪》。
写的时候,他没提写的时候,他没提国破家亡的惨痛,没说晚年的窘迫,只字未提“怀念故国”,
却把所有念想藏进了“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时间里——那是明朝还在的日子,是他心中最干净的西湖雪天。
他写的不是雪,是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是藏在“痴”里的家国深情。
这篇短文,是他晚年“以忆为粮”时,写给自己的、关于西湖的最后一封情书。
看了这五篇绝世佳作,我们除了会背诵,锻炼大脑增强记忆力防止老年痴呆外。
还有朋友喜欢写作,退休后的我们有了大把时间,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想写文章,分享自己的生活给大家。那如何写出这样的“真心之文”呢?
这五篇佳作,会发现它们的创作从不是“文采”,而是“真”——真经历、真感受、真性情。
退休后的我们,恰恰最不缺这份“真”,只需做好三件事,就能写出打动自己、也打动他人的文字:
1. 把“日常”当素材,不必等“大事”
陶渊明写桃源,是听了老农的闲谈;苏轼写夜游,是偶然见了月色;张岱写看雪,是一次突发的兴致。
退休后的日子,没有职场的忙碌,却有“楼下槐花落了”“老友送的新茶好喝”“孙子说的一句童言”这些细碎的日常。
不必刻意找“惊天动地的题材”,把每天的所见所感记下来,
比如“今早去公园,见老张练太极,他的剑穗被风吹得飘起来,像年轻时的样子”,这些带着温度的日常,就是最好的文字素材。
2. 用“真心”写感受,不必求“华丽”
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没用一句华丽辞藻,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就催人落泪;
欧阳修写“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比几十字的描写更有力。退休后写文,不用怕“没文化、写不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念老伴,就写“今天整理衣柜,翻出她织的毛衣,袖口磨破了,我还是舍不得扔”;
喜欢养花,就写“那盆月季开了,比去年晚了十天,大概是今年春天冷”。
朴素的语言里藏着真心,比辞藻堆砌更动人。
3. 让“时光”慢慢熬,不必急“写完”
归有光写《项脊轩志》,写了十几年,从少年写到中年,把岁月的思念一点点加进去;
张岱写《湖心亭看雪》,隔了几十年,才敢把西湖的雪写下来。退休后的文字,不用求“一气呵成”,可以像记日记一样,今天写一段,明天补一句。
比如写“老房子的回忆”,今天写“小时候在院子里爬树,摔下来磕破了膝盖”,
明天想起“母亲当时骂我,却偷偷给我涂了猪油”,后天又记“那棵树现在还在,树干粗得抱不过来”。
我们有满心故事可诉可写慢慢写,让文字跟着时光沉淀,写出来的才是有味道的岁月。
若现在提起笔,你最先想写下来的,是哪一段难忘的日常、哪一个记挂的人、哪一份藏在心底的情愫呢?
来源:樱桃小嘴一点号